大道至简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适度的数学问题,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简洁?《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交流,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则适时地“现身”,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单一的思维多元化。
  关键词:和与积的奇偶性 小研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课前的小研究设计
  《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计算规律的活动课,意在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规律的完整过程,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研究的内容之所以挑选不是0的自然数并计算相应的和,主要是因为此前对奇数和偶数的认识是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进行的。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前置性研究,小研究(见图1)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和,研究和的奇偶性。(2)交流讨论若干个例子,初步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3)进一步探究几个数和的奇偶性,分析决定几个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的原因。(4)最后探究几个数的积的奇偶性,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在学生完成的小研究中,我发现了很多亮点:有的画图研究(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列举说明现象(举了一些相应的式子),有的列表分析规律(参考了教材上的表格),更有的运用了转化(将奇数转化成偶数加1)……基于此,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交流,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 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奇数和偶数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揭示课题:和与积的奇偶性。)
  (二)交流小研究
  1.关于“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的研究。
  (1)同桌交流。
  (2)组际交流。
  生 我用的是举例法,每一个用3道式子来说明。偶数+偶数=偶数:64+86=150,40+50=90,14+34=48。奇数+奇数=偶数:5+9=14,13+17=30,29+69=98。奇数+偶数=奇数:17+12=29,19+37=56,73+84=157。
  生 我用的是列表法,(投影出示图2)这样比较清楚,看起来一目了然。
  生 我是用除法来证明我的发现也是成立的。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是奇数。
  生 其实你的想法也可以用小棒画出来,这样更简单明了。每两根圈一圈,偶数根没有剩余,而奇数根就会余1根。当奇数+偶数时,奇数中余下1根,和也会出现余1根,那么和就是奇数。
  生 (小江同学)我来说说我的方法。
  (小江边出示图3边阐述。)
  师 他这段话信息量很大,你们听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
  生 他说得有点烦琐,也有些深奥,通俗地说,就是把奇数转化成偶数+1。
  (教师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如图4。)
  生 对,如果把任意一个偶数看作n,那么奇数就是n+1。
  师 想想刚才三个同学提到的“除法”“摆小棒”“奇数是偶数+1”三种方法,有共同之处吗?
  生 除法计算后得到余1,摆小棒圈一圈后也会多1,而奇数=偶数+1,结果都与“1”有关。
  生 奇数+奇数=偶数,只要想最后余下的1+1就可以了。
  生 奇数+偶数=奇数,只余了一个1,和肯定是奇数。
  (3)回顾与反思。
  师 同学们,你们的研究方法可谓百花齐放,老师觉得你们很会研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什么?又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呢?
  生 我们小组用的是列表的方法,能比较清楚地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的和的规律。
  生 我们是分类列举。发现了两个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两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偶数,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相加的和是奇数。
  生 我们发现画图或转化后,偶数和奇数相加,其实与加数中偶数的个数无关,只取决于加数中的奇数个数。
  ……
  师 刚才我们通过列举、画图、列表、转化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到了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4)运用与拓展。
  师 打开数学书,看看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生 我的两个页码是55、56,55+56=111,和是奇数。
  生 我的两个页码是12、13,12+13=25,和是奇数。
  生 我的两个页码是100、101,100+101=201,和是奇数。
  生 我发现任意打开两页,左右页码一定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和是奇数。
  生 我来总结一下:相邻两个自然数要么是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要么是一个偶数和一个奇数,所以左右两边页码的和一定是奇数。
  2.关于“几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的研究。
  师 刚才我们探究的是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那么若干个自然数相加的和呢?课前我们也进行了研究,老师特别欣赏这个同学的研究过程,一起来看看。
  (出示小任同学的研究思路,如图5。)
  师 你們知道小任同学为什么这样研究?
  生 她是先研究几个偶数相加,再研究几个奇数相加,最后研究几个偶数和几个奇数相加。
  生 她先从简单的开始研究。
  生 几个偶数相加,只有一种情况,简单的先研究,再研究比较复杂的。
  ……   师 先在四人小组里,根据小任同学的研究方法调整自己的研究顺序。
  (1)若干个偶数相加。
  生 我来汇报,若干个偶数相加,我的例子是:4+4+4=12,6+8+8+8=30,4+6+8+6+10+12=46。
  生 我有补充,不管是多少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偶数。
  (2)若干个奇数相加。
  生 我和大家交流的是若干个奇数相加,我的例子是:9+9+9=27,7+3+3+3=16,3+3+3+3+3=15,7+7+3+3+5+9=34。
  生 若干个奇数相加,我们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另一种是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
  师 有道理!先说说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的情况。
  生 3+3=6。
  生 5+5+5+5=20;6个11相加,和是66。
  生 2个、4个、6个、8个……奇数相加,和就是偶数。
  生 奇数的个数是2个、4个、6个……的时候,和就是偶数,这是因为每两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多个偶数相加还是偶数。
  师 接下来说说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的情况。
  生 5+5+5=15。
  生 7+7+7+7+7=35。
  生 7个9相加,和是63。
  生 我可以解释为什么奇数个奇数相加,和就是奇数。
  (边说边呈现自己的思考,如图6)当奇数的个数是1、3、5、7……时,每次都会多一个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师 是的,所以当奇数是1个、3个、5个等奇数个的时候,和一定是奇数。
  (3)加数中有偶数也有奇数的情况。
  生 我是用的列表法。大家看一下我研究的表格,(出示图7)加数中的偶数个数不管有几个,和一定是偶数;而加数中的奇数个数是有变化性的。
  生 看完你的表格,我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多个偶数相加还是偶数。而加数中有奇数个奇数的,相加后每次都会多一个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生 其实,偶数在算式中不能决定和的奇偶性。
  師 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其实我们只要看什么?(边说边板书)和——只要看奇数的个数。
  师 看来,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怎样的问题入手——(学生回答: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是啊,遇到复杂的问题,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来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方法!
  生 (小宋同学)我给大家带来一道题,请大家思考!
  (出示图8。)
  生 有25组100,就是2500,和是偶数。
  生 我用的是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计算的,比他的简单些,只要用(首项+末项)×项数÷2就可以。
  生 其实不用那么麻烦,我们早就知道100以内有50个奇数、50个偶数,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偶数个奇数相加,和一定是偶数。
  师 在研究多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时,其实我们只要关注算式中奇数的个数。所以,复杂的问题研究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3.关于“积的奇偶性”的研究。
  师 刚才我们发现的都是几个数和的奇偶性,如果是几个数的乘积,也会出现像上面这样的一些规律吗?什么情况下是奇数?什么情况下是偶数?
  生 我先从两个数相乘研究的,1×3=3,积是奇数;2×4=8,积是偶数;3×8=24,积是偶数。
  生 我认为要尽量多举例,多写一些算式并进行比较,才能发现规律。
  生 对,你举例说明的只是两个数相乘,还有三个数相乘、四个数相乘,等等。
  生 1×3×5=15,乘数都是奇数,积也是奇数。8×4×10×2=640,乘数都是偶数,积也是偶数。1×2×3=6,3×5×7×2=210,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也一定是偶数。
  生 我同意你的观点,无论几个数相乘,只要有一个偶数,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偶数。
  师 你们的研究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小组之间也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老师觉得你们同伴之间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成熟了!
  师 下面我们一起轻松一下,口算判断积的奇偶性。
  你能很快判断出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教师一题一题地出示算式:1×3×5,8×4×10×2,1×2×3,3×5×7×2,14×27×56×11×15×35。学生口算算不出来的,再板书一道大数目相乘算式判断题。)
  师 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积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积是偶数?
  生 算式中有偶数,那一定是2的倍数,则积就一定是2的倍数。
  师 积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只要看什么?(边说边板书)积——只要有一个偶数。
  (三)探索与归纳
  师 今天我们研究了和与积的奇偶性,你有什么体会?
  生 在研究时,我们多写一些算式进行比较,就能发现规律。
  生 从不同的算式中发现共同的特点;举例和验证也是发现规律的好办法。
  生 遇到复杂的问题,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适度的数学问题,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简洁?
  (一)断舍离: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课前批阅学生完成的小研究,小任同学的研究思路和我不谋而合。在四人小组交流前,我先引导学生:按什么样的思路研究呢?课中,适时推荐小任的研究思路,让其他学生说说这样研究的好处。有学生很快发现,应该先从简单的开始研究,比如说算式中全是偶数,它只有一种情况,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偶数。这时,我及时“现身”,强化了这一种研究思想: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更容易发现规律。
  (二)巧转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偶发事件,小江同学的发言中出现了“模2(mod 2)”这样的字眼,不少学生一时看不明白。事实上,“模2”就是“除以2之后的余数”,比如3 mod 2 = 1,4 mod 2 = 0。一个整数n对2取模,如果余数为0,则表示n为偶数,否则n为奇数。我适时引导学生:“他这段话信息量较大,你们听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有学生立刻举手,说其实就是把奇数转化成了偶数+1。我也顺势板书加以解释。小江的“模2思想”,便和前面用有余数的除法以及画小棒的方法一样,简单易懂了。
  (三)精追问:单一的思维多元化
  比如小宋同学考大家的题:1+3+5+…+99,请说说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立刻有学生想到高斯的解法:“一共有25组100,就是2500,和是偶数。”
  我只是笑笑,说:“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另一位学生说:“我是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计算的,比他的简单些,只要用(首项+末项)×项数÷2就可以。”
  我还是笑笑,说:“还有更简单的吗?”
  一位女生自信地说:“其实不用那么麻烦,我们早就知道100以内有50个奇数、50个偶数,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偶数个奇数相加,和一定是偶数。”
  学生恍然大悟,简单吧!
其他文献
摘要:探索参与课堂教学的多个主体,总结多种互学方式,建立有效的互学策略,凸显语文课堂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多主体性,打造主动、多向、开放等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多元互学策略的运用,需做到:开放多元时空,全方位把握文本;观照多向策略,引发深度建构;聚焦多元评价,助力个性成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元互学多元时空多向策略多元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
期刊
摘要:立足儿童发展,对“和爱”理念的产生进行历史追溯和内涵挖掘,选择正确路径。关爱师生今天,从“和悦交往”“和润课堂”“和融课程”“和善德育”“和美校园”五个方面构建“和爱教育”体系。指向儿童明天,强调身心摆渡,探索美好愿景,为每位教师提供合适的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和爱教育整体创生路径选择体系构建愿景探索  “爱日、爱群、爱亲、爱己”的“四爱”校训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
期刊
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动笔往往难以下笔成文的现状,根据其认知特点,尝试从故事入手,让低年级学生爱上并学会写话。具体策略有:通过故事录播,为写话蓄力;借助故事记述,为写话引路;鼓励故事创生,为写话添色。  关键词:写话教学录播故事故事记述故事创生  写话是习作教学的前奏,是习作的基础练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對低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期刊
摘要:数学学业评价,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表现状况的综合评估,除了反映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数学能力的提升,思想、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考查。然而,学业评价在实践操作层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数学学业评价应该从“强调结果”走向“关注过程”,从“获取知识”走向“发展素养”,从“分数排名”到“描写刻画”,综合运用纸笔测试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指向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离不开积极的心态。通过创意的“漫画手账”形式,引导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与感受,培养积极心态,进而热爱生活。主要途径有:品漫画,在经典中陶冶情操;创漫画,在体悟中调整心态;评漫画,在分享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漫画手账 热爱生活 品漫画 创漫画 评漫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目标指向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离
期刊
摘 要:《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一课的同课异构,几位教师在大环节上没什么差别,都是让学生产生统计需要、经历统计过程、分析统计数据,但在几个看似很小的问题的不同处理上,如表格的空降与内生、表格的模型与变式、活动的演示与经历、错误的扼杀与显露、道理的告知与自悟、练习的封闭与开放等,却展现出了各自在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同课异构 细节 思想  在一次市优质课展评活动中,几位教
期刊
丁雪飞:本学期我们校本教研“主题先行,一课多磨”的主题是“提升语文教师古诗词教学专业性素养”。经过近一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确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感知意象,领悟诗情;知晓背景,深入体会;熟读成诵,及时积累;群读古诗,形神兼备。刚才我们听了陈瑶老师第三次试教《出塞(其一)》,接下来请大家聚焦“优化古诗词教学的策略”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观察所得,为何潇老师的接力执教出
期刊
摘 要:以“观花项目”为指引,以种植风信子为凭借,鼓励学生多样化且富有创意地呈现观察过程和种植结果,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其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开展实践活动。具体推进过程中,以个性化体验为基点,让学生的创意观察日记有情感、创意种植作品有情趣、科学探究论文有深度。  关键词:创意观察记录 科学态度 互助模式 多元评价  一、缘起:以联合国“观花项目”为指
期刊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重点关注什么?数学学习对人的素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怎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数学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一线教师常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为此,笔者特地采访了著名学者、多年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郑毓信教授。  周益民(以下简称“周”):您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数学学得特别好吗?  郑毓信(以下简称“郑”):从小学到中学,我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我高中时,数学老
期刊
摘 要:追问是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再次的甚至多次的提问,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追问须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学生、立足课堂实际的基础上,讲求针对性、层次性、时机性。  关键词:追问 针对性 层次性 时机性  追问是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再次的甚至多次的提问,其往往作为前次提问的延伸或拓展存在,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新课程背景下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