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陶醉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笔者所任教的是少数民族班,学生来自各乡镇的初小校、完小校,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现代诗难以领会,很难达到和作者共鸣的境界。通过对现代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教学实践,我似乎摸索到了诗歌教学的门径。
  上课开始,我就开门见山提问:“我们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青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学生都跃跃欲试,争先抢答。一下子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我说:“从你们激情洋溢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它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力量。”于是,我由此导入了本课的教学。
  我轻轻开启录音机,一段悦耳的音乐伴随着朗读声开始在教室四周环绕。学生们极专注地听着。
  我问:“你觉得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学生纷纷发言:快乐,昂扬向上,充满激情,奔放……
  学生开始了朗读。我发现学生读得语速从头到尾几乎都是一致的。这才知道,他们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内心的表达,都以奔放、充满激情的情感来朗读整首诗歌。
  我抛出了问题:是不是整首诗都是如此慷慨激昂,有哪些语句在朗读时要放慢语速,语调应该舒缓呢?
  经我一点拨,很多学生恍然大梧。找出“我的歌啊,你飞吧”;“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等诗句。我和学生一边探讨,一边朗读这些句子。
  我试着范读,教室里很安静,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学生们认真地听着,我从他们的神态上感到,他们被这些文字感染了。
  我说:“现在大家齐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情。”
  学生开始朗读,比刚开始时有了很大进步。
  我继续说:“要想把诗歌读得更好,还要注意什么?”生答:“停顿和重音。”我让学生读第一小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做记号。
  接着,学生开始举手读这一节,我随即问到:“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重音呢?”
  一学生答:“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这些字眼要读重音,起强调作用,体现对少男少女的赞美。”
  随后,我安排同桌一起商讨后面三节的读法。
  学生一边讨论一边读,读得很投入。我请了两桌同学来读,他们感情非常充沛,让我感到有些惊异了。随即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趁势问到:“你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第二节的‘飞吧’,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渴望,愿歌声主动飞到少男少女心中,第三节的‘微风、阳光’读得轻,很温暖的感觉。”
  我继续问:“你刚才读第四节‘重新’一词声音很高昂,为什么?”
  这时,她回答不出来,另一学生说:可能是开始一种新生活吧。
  我开始意识到,要给学生讲讲诗歌的时代背景了: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作者曾经年轻,充满梦想,后来失掉了梦想希望——现在又重新年轻了,充满了梦想希望。这就是写这首诗的原动力。
  学生们再次开始读课文。读完后,我表扬他们:“大家读得越来越好了。我想问一下,读了这首诗,从内心里真正感觉到哪些小节写得特别好?读后特别有感触?”
  一女生说:“我特别喜欢‘早晨’。因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所有的事物在经历一夜的沉睡,在早晨醒来。”
  “我也喜欢这词,我总喜欢在早晨读书,这种宁静的气氛与清新的空气总让我陶醉。”
  “我喜欢‘飞’字,像小鸟一样张开翅膀,飞向远方。”另一女生说道。
  我不禁说到:“是啊,让歌声乘着小鸟的翅膀飞得更快,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的激越昂扬的声音。许多学生或许是深受感染,纷纷举手。
  “‘一片阳光’这词我很喜欢,阳光下的心总是最快乐的,最自由的,给人希望与梦想。”
  班长站了起来:“我也曾有过忧伤。去年小学毕业时,与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分开,我特别忧伤,感情上一下子无法接受。来到我们这所学校后,认识了很多新同学和老师,我的忧伤慢慢淡去,对初中生活充满了热爱。”
  多难得的生活体验呀,诗人的感情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对诗歌的理解又深入了,我在心里直赞叹我的学生。
  我说:“现在让我们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我也酝酿了一下感情,和同学们一起朗读……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讲授《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有几个学生对我说,上课时内心一直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而且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充满了梦想。听到这些,我心里感到欣喜。我想这是我重视了朗读教学的效果吧。
  朗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所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意象的领悟;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
  上课过程中,从第一次听示范录音激昂慷慨、奔放豪迈、抑扬顿挫、富有情感的朗读到老师范读,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被激发出来。我不断引导学生,注意感情朗读的几个因素:如语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轻重、音调的长短顿挫,每一环节都是前一环节的深入。而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学生也慢慢进入语境,领会其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体验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收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我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使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为诗歌的教和学奠定了基础。
  我重视了自身的范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传递给学生。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饱满的情感,无疑能带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促进了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打通了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其他文献
相思是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而以相思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这或许正应了韩愈那一句话:欢娱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闺怨相思,离愁别绪的诗词往往被诗人抒发得淋漓尽致。但诗人在抒发相思情感时所采用的写法却各有迥异。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表现相思时所采用的“揉直使曲”的手法,以飨读者。  清代的文论家袁枚在《续诗品·取径》中云:“揉直使曲,叠单使复,山爱武夷,为游不足……一
期刊
长期以来,语感和语感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的认识“盲区”,不知语感为何物,认为语感这一概念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培养学生语感是专家学者的事儿,与自己无关。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被摆在了一个重要高度。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其实语感并不神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
期刊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活动。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现代化的技术为阅读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阅读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方式,更多地运用超文本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当今超文本的制作强调了一种大众文化意志,大众的感官取悦性已经超过了客观性的维度。  当今中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叛逆,对高高在上的知识阶层的不屑,不可避免地受到由大众媒体造成的文学世俗化、直观化和感性化
期刊
很多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解读仅限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认为格调明快清朗,无论怎么品,也难以品出物境的幽雅、蒙眬、幽静之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应在了解作者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爱好和际遇的基础上进行,条分缕析,才能去伪存真。下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理解,浅要谈一谈《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先说说“政治附会说”和“曲高和寡论”。功利主义和极“左”思想的长期影响,使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人们把文
期刊
鸿雁群居水边,飞时一般排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它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代书信。鸿雁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意蕴丰富。诗词作者常常借它抒情言志,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在此仅就苏轼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析。    一、托鸿雁传书,抒发苏轼深切浓烈的思亲怀乡之情。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古典诗词常用这个典故。苏轼词
期刊
良好的写作状态,是指写作主体不仅有强烈的写作欲望,有许多东西要表达,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知道如何表达。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挤”出来的。但学生一般不能自发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引导,这种过程实际上正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生命互动的过程。  互动之一:情感体验与交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
期刊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运动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的艺术。通过诗的描写来表现飘逸的体态、轻盈的舞姿,这是相当困难的。乌兰诺娃的舞蹈是极高超的艺术创造,人们在观赏了她的表演之后,往往只能感受其身轻如燕的灵巧动作,却难以言传其艺术真谛。艾青的《给乌兰诺娃》一诗却以传神妙笔写出乌兰诺娃表演艺术的美。  作者一起笔就连用两个比喻,把人的舞蹈身段的柔软程度比喻为“云”,而把其轻盈姿态比喻为“风”。云是淡淡的白云,漂
期刊
一、散文巨匠的纯美情愫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春》、《绿》、《荷塘月色》,还有《背影》、《威尼斯》等等,由此他被称为“美文大家”。郁达夫先生曾评价他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当我们沉浸到朱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们不由得会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们美得像诗一样!”的确,朱自清先生的精品佳作都给人以“诗”的美妙。这
期刊
毫无疑问,《前赤壁赋》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在《前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教师可以理性地分析此文的诸多艺术特色,如: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情感经历乐——悲——乐的转变;语言优美、流转如珠,等等。这些要素固然是《前赤壁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恐怕也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的必备要素。《前赤壁赋》的个性在哪里,其实还在于苏轼在其中流露的
期刊
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来修身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其田园诗既体现了“云无心出岫”的淡远洒脱,又表现了其独守本真、息交绝游的清明纯朴,更有其识命知性、重返本根的自信和欣慰。  宋代曾红评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早于平淡而意境深远,外形枯槁,中实敷腴,其诗人之冠冕也。”这段文字精辟地阐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淳朴、自然而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诗句简约通俗,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