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来修身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其田园诗既体现了“云无心出岫”的淡远洒脱,又表现了其独守本真、息交绝游的清明纯朴,更有其识命知性、重返本根的自信和欣慰。
  宋代曾红评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早于平淡而意境深远,外形枯槁,中实敷腴,其诗人之冠冕也。”这段文字精辟地阐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淳朴、自然而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诗句简约通俗,毫无夸饰虚浮之词,他常常在平淡的语调中寄寓深远,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隽永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归田园居》(其二),开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两句,粗读似觉仅仅写了与诗人结交往来的人很少。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野外”、“穷巷”不单说诗人住处偏僻,而且社会地位也有了明显变化。而罕至者,寡来着“轮鞅”也。原来是指那些乘车骑马的达官贵人们很少来了。淡淡的两句,写得多么自然,多么随意。而反映的内容又是多么深刻,多么耐人寻味。“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两句里,“虚室”是写屋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绝尘想”说明他已抛弃一切世俗的杂念,对仕途已无兴趣,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并不懊悔自己辞官归田的豪举,含义相当深刻。而“时复墟里中,披草共来往”则说明诗人与农民经常来往,关系相当密切。他们拨开长在荒径上的野草,互相串门探访。这时诗人已把农民视为朋友,这句与前面的“穷巷寡轮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交往的人改变以后,谈话的内容也不同了。“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里没有虚情假意的客套应酬,也没有高谈阔论的清淡世俗的敷衍,只有纯朴真诚的态度,谈论着实实在在的农作物生长状况,气氛是多么的自然亲切、融洽和谐,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这几句如叙家常般的自然亲切的诗句,充分说明了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不但和农民接近、相处,而且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这是他思想感情转变的重要表现,显示了诗人对归隐以后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写春天已经来临,面对着自己亲自参加耕作的一片片农田,桑吐新芽,麻株拔节,农作物正欣欣向荣。滴着自己汗水的庄稼将要成熟,这景象怎能不令人兴奋!然而“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莽”。最担心的是碰上倒霉的天灾,那些辛辛苦苦耕种出来的庄稼不久被摧残得如同无用的野草那样凌乱地散落了!此刻,使人最关心的是农作物的生长,担心的是农作物的收成。这些真挚的感情是那些贵族老爷们所无法体会的。透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归田后的躬耕自资之中有非常深刻的切身体会,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归田的真诚与积极的态度。
  宋代梅尧臣曾说:“做事无古今,唯造平淡难。”细细咀嚼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深深感到:如果没有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文学修养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无法创造出这种看似平淡而实含深意的诗句来的。
  对于陶诗,前人曾有不少的论述和评价。元人陈绎曾说:“陶诗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清代方东树评曰:“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所有这些论述,都极其精确地揭示了陶诗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而这一点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真切地表现了身居田园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中间的十二句,绘声绘色地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这里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作者在这里描写了堂前桃李,房后榆柳,八九间草屋,十余亩田地,傍晚远处的村庄,缓缓飘散的炊烟,以及深巷中的狗吠,桑树上的鸡鸣。诗人笔下的农村风光充满了诗情画意,读后我们也仿佛感到同诗人一起来到了田园,领略了无穷的乐趣。
  陶公的《饮酒》(其五),是一首既富有情趣,又饶有理趣的佳作。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王国维曾称赞他达到了“无我之境”。诗人在诗里着意刻画的静谧安闲、物我交融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自己摆脱世俗干扰之后的恬淡心境。诗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抒发了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认识到怡美闲适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处处洋溢着朴实无奇而又有无限奇趣的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他的田园诗,往往并非专意写景,但随着诗意的展开,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一条条恬静的山村小道,一幢幢虚掩柴扉的简朴草舍,一个个淳朴的乡间农民正拔草往来,交谈于垄亩之中的景象。读后令人感到充实和满足。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后来者受益匪浅。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语言上通俗、简朴、精炼,而且情感深厚。在陶诗中,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作者绘景抒情,朴实自然,如叙家常,有些简直就是口语。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无比亲切真实的美感。
  例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等。这些简单质朴的田家语,都是经过高度艺术加工提炼的。诚如葛立方所言:“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又如“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写诗人夏日闲居的生活环境。“贮”本是一个很平常的字眼,但这里用来形容堂前树林的茂密却很新鲜,好像凉爽的清阴是贮存在树下随时可以汲取的清泉。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上婉曲含蓄的特点,在其代表作《饮酒》(其五)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作品中,诗人对自己要表现的和追求的,只作些启示,并不完全明白地道出,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些启示又是蕴藏得很深,寄寓在一些不肯明白道破的景象之中。例如诗人所追求的“真意”就没有直接道破说出,只说它存在于“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这两组景象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玩味体察。“采菊”两句,关键在“悠然”两字,它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自然而然地融汇过程。如果不是“悠然”而是有意“望南山”,人为地去寻“真意”,则失去自然之趣了。“山气”二句还给我们另一种启示:太阳落山的时候是最美的,飞鸟倦了也知道回家。但没有说出言外之意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返回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他虽然不曾号召人们对黑暗的官场采取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抗,但却启示人们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叫人们从生活中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
  在陶渊明诸多卓有成就的文学样式中,田园诗的数量确实不多,但他却在中国古代诗坛开拓了一块新的处女地。他用那像真理一样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纯朴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春种秋收的劳动生活图,进而创造一个情、景、理巧妙结合,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这种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上的完美结合,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其他文献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课文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范读非常重要。  聋校同普通学校一样,而且更迫切需要充分给学生学习有声语言的机会,这对教师的范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实上,由于观念上的偏差,聋校的教师范读得太少了。有些教师认为:聋生听不好,精彩的范读一点也不起作用,讲读课
期刊
相思是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而以相思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这或许正应了韩愈那一句话:欢娱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闺怨相思,离愁别绪的诗词往往被诗人抒发得淋漓尽致。但诗人在抒发相思情感时所采用的写法却各有迥异。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表现相思时所采用的“揉直使曲”的手法,以飨读者。  清代的文论家袁枚在《续诗品·取径》中云:“揉直使曲,叠单使复,山爱武夷,为游不足……一
期刊
长期以来,语感和语感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的认识“盲区”,不知语感为何物,认为语感这一概念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培养学生语感是专家学者的事儿,与自己无关。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被摆在了一个重要高度。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其实语感并不神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
期刊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活动。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现代化的技术为阅读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阅读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方式,更多地运用超文本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当今超文本的制作强调了一种大众文化意志,大众的感官取悦性已经超过了客观性的维度。  当今中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叛逆,对高高在上的知识阶层的不屑,不可避免地受到由大众媒体造成的文学世俗化、直观化和感性化
期刊
很多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解读仅限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认为格调明快清朗,无论怎么品,也难以品出物境的幽雅、蒙眬、幽静之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应在了解作者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爱好和际遇的基础上进行,条分缕析,才能去伪存真。下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理解,浅要谈一谈《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先说说“政治附会说”和“曲高和寡论”。功利主义和极“左”思想的长期影响,使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人们把文
期刊
鸿雁群居水边,飞时一般排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它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代书信。鸿雁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意蕴丰富。诗词作者常常借它抒情言志,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在此仅就苏轼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析。    一、托鸿雁传书,抒发苏轼深切浓烈的思亲怀乡之情。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古典诗词常用这个典故。苏轼词
期刊
良好的写作状态,是指写作主体不仅有强烈的写作欲望,有许多东西要表达,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知道如何表达。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挤”出来的。但学生一般不能自发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引导,这种过程实际上正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生命互动的过程。  互动之一:情感体验与交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
期刊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运动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的艺术。通过诗的描写来表现飘逸的体态、轻盈的舞姿,这是相当困难的。乌兰诺娃的舞蹈是极高超的艺术创造,人们在观赏了她的表演之后,往往只能感受其身轻如燕的灵巧动作,却难以言传其艺术真谛。艾青的《给乌兰诺娃》一诗却以传神妙笔写出乌兰诺娃表演艺术的美。  作者一起笔就连用两个比喻,把人的舞蹈身段的柔软程度比喻为“云”,而把其轻盈姿态比喻为“风”。云是淡淡的白云,漂
期刊
一、散文巨匠的纯美情愫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春》、《绿》、《荷塘月色》,还有《背影》、《威尼斯》等等,由此他被称为“美文大家”。郁达夫先生曾评价他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当我们沉浸到朱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们不由得会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们美得像诗一样!”的确,朱自清先生的精品佳作都给人以“诗”的美妙。这
期刊
毫无疑问,《前赤壁赋》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在《前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教师可以理性地分析此文的诸多艺术特色,如: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情感经历乐——悲——乐的转变;语言优美、流转如珠,等等。这些要素固然是《前赤壁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恐怕也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的必备要素。《前赤壁赋》的个性在哪里,其实还在于苏轼在其中流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