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不少中学生,无论是学习素质或是心理素質都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也较为严重,其思想品质不纯,行为不端,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不能只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教的是教他们如何去做人。前不久,我从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了解到:在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只有2.01%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3.02%的愿意向父母倾诉;另一方面,在看待老师批评学生这个问题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老师是非常可恶的、可恨的,是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跟自己过不去。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也使我们了解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态。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一下,在当今社会中应该如何建立和维系牢固而又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的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的今天,原来那些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到强烈的冲击。
首先,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优化师生关系则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连最基本的穿衣、做饭、洗碗都不会,更不要说什么是劳动的艰辛和困苦,被人们称为“抱大的一代”,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不仅给家庭、学校带来巨大影响,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而我们应及时有效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好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她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广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再差的学生也会转变过来,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吗?因而,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具体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解决好相关师生问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随着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据了解,在不少偏僻地区多年来一直因受“棍棒出孝子”、“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完全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并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于是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为“成绩”疲于奔命 。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学习。这就无形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挖苦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排挤,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的念头随之而生。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他们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的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的今天,原来那些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到强烈的冲击。
首先,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优化师生关系则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连最基本的穿衣、做饭、洗碗都不会,更不要说什么是劳动的艰辛和困苦,被人们称为“抱大的一代”,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不仅给家庭、学校带来巨大影响,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而我们应及时有效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好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她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广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再差的学生也会转变过来,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吗?因而,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具体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解决好相关师生问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随着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据了解,在不少偏僻地区多年来一直因受“棍棒出孝子”、“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完全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并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于是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为“成绩”疲于奔命 。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学习。这就无形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挖苦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排挤,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的念头随之而生。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他们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