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情感的教育作用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理论只注重认知过程,而忽略情感过程。“为师”的前提偏重于教师认知水平,而忽略教师的情感作用。在现行教育偏重认知的指导下,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略情感教育,有的甚至是“无情教育”,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死抠、死背、死记,这样的教学缺少感情交流,认知与情感失去平衡,造成学生“情感饥饿”,禁锢人的天性,泯灭人的创造火花。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离开感情需要,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教育不能再向学生施以偏知、偏智的片面教育,而应贯彻知情并重的全面教育。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发挥情感方面的榜样作用,以情育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教师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 情感 无情教育 情感作用
  
  如果说20世纪是智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情感+智力的世纪。对教师而言,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传统教学理论只注重认知过程,而忽略情感过程。现代社会知识激增,信息传递加快,教学任务日趋繁重,同时受升学率这一“指挥棒”的影响,教师考虑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无暇顾及教学中情感的作用。在此有必要谈谈教师的情感作用。
  一、问题-----“偏知轻情”的教育现状
  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对教师的要求是“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矣”。孔子也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第斯多惠强调:“—个具备渊博的普通和专业知识及高度道德品质的人才可能成为好的教师”。
  以上所论,有一共同点:“为师”的前提偏重于教师认知水平,而忽略教师的情感作用。让我们看看现行教育观下的教育现状,有人认为现行教育基本是唯智主义教育占统治地位。“唯智主义教育以传授系统知识,开发理性能力为手段,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及为学生将来生活作准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偏重理性知识的传授而轻情绪感染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此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作准备,教育的责任和天职就在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地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此种说法实质上也指出了“重知轻情”的教育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学生仿佛就是一个个“容器”,每天机械的等着教师的灌输。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学生就像养鸡场接受配给饲料的鸡一样,毫无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无生气与活力,每天强迫自己容载教师以最实用,最有效的捷径灌输的现成的文化知识、技能、技巧。在现行教育偏重认知的指导下,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略情感教育,有的甚至是“无情教育”,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死抠、死背、死记。而教师则是将“知识”满堂灌、拖堂灌、抢时灌,只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看来,“教学的目的好像是用各门学科知识的‘算术和’来塞满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的智力、情感及其它方面得不到发展而萎缩”。这样的教学缺少感情交流,认知与情感失去平衡,造成学生“情感饥饿”,禁锢人的天性,泯灭人的创造火花。造成学人格缺陷,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不少学生因而厌学、弃学、辍学,于是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单面人”,成为缺乏感情生活的技术性动物,也许有的成为知识能力方面的泰斗,却又是感情、精神上的‘‘弱智”,甚至是疯子。当代有名诗人顾诚,在文学领域他写下了灿烂的—页,可生活中的他:情感失控、偏激,有毁灭性的情感历程,演绎—幕杀妻的人生悲剧。他是名人,更是疯子。
  传统教育抽走了教育中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机械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批量加工”式的教育致使不少学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常陷入沮丧、孤单、忧郁等情感的困境,深受折磨而不能自拔,给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必然影响学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易患一种病症,称为“四二一综合症”(四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二指父母二人,一指孩子本人)。这种病症的表现:他们是生活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爱心、缺乏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无责任感,只知道接受爱护与关心而不懂得去关心爱护别人,他们中或许有健康的身体,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在情感方面是贫乏的。马卡连柯说:“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以成为‘违法者’或‘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的’教育的缘故……任何天生的犯错误的人,任何天生的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由于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与疏导,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情感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不良情感得不到正常的纠正以致于郁结、变态,因而引发极端行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离开感情需要,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教育不能再向学生施以偏知、偏智的片面教育,而应贯彻知情并重的全面教育。
  二、探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情知统一”------教师情感在智育教学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吸收中外教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知教学论”。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思维、记忆等;另一类是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两类因素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合而言之为情知教学论。并指出只有揭示教育过程中的“情”与“知”统一,才能真正落实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才真正从学生这个“主人”出发去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把学生作当灌输的容器或者听凭使唤的奴仆。认知和情感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又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既是教与学的双边合作,又是教书育人的统一。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是特定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在智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信息交流回路,两条信息交流回路的信息和信息载体各不相同。从教师的教学过程看,一条是知识性信息交流回路,信息是教学内容,载体是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通过言语交流方式来实现;另一条是情感性交流回路,信息内容是师生之间情感,载体是教师的气质、风度、音调、眼神、表情、形态、手势、课堂心理气氛等,主要通过非语言交流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两条信息网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认知发展过程:二是情感发展过程。在认知学习时;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情感。无情感体验参与的认知学习是枯燥的、乏味的。美国儿童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情感状态而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情感有利于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个民主、平等、团结、充满爱的环境,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极易做到“一切乐于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教师而言,较好的情感有利于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作用,愉快的情绪利于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在备课时做到精细,上课时能充分调动各种交流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正如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进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用,耐心地辅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置终日劳累而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志者,感情也。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收、理解、记忆和运用。如果仅仅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业完成可以被取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就传播知识而言完全可以代表人的劳动,甚至比人做得更好。然而令人肯定的是无论计算机发展到何种程度,计算机教学毕竟只是一种人与机器的交流,缺乏人与入之间真诚可贵的情感。我们可以把机器变成“人”,却不能把人变成机器,如果把师生“对话”当作“人一一机”对话,搞无情教育,那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实践证明把情感与认知相目互渗透统—于教学过程,是—条教学真理”。
  (二)“以情育德”------教师们情感的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德育是指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德育过程是使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即外在的准则、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准则、规范的过程。如果说智育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则德育过程是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情感对智育起调节作用,那么教师的情感对德育起动力功能。教师积极的情感在促进德育意识向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道德情感是动力,是鼓舞人的力量。在德育过程中,不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不可能有学生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灌输,也不能满足一般的道德行为训练,而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品德得到真正的发展。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转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情感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因为有人的情感介入而变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一个言之有物,声情并茂的过程。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具有真诚、挚爱的感情,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情绪去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育学生,才能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主人公意识,自觉主动地接受与配合教师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并把这些观点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身体力行地恪守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情感的作用,没有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只把一些抽象的、空洞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不能用心灵去感受与接受教师的教导,再多的道德知识,学生不能认同,更无法内化。因而强制性要求学生服从的教育现象时有发生。如学生打架,不少教师常以“让学校处分”或“转学”来强制学生认识此行为不可行。学生表面服从,内心却增加了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谈何容易。对教师而言,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若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不关心学生情感所需,说再多的道理都无济于事,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
  (三)“以情育情”------教师情感在学生情感培育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对他人情感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对学生情感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同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细微的感情流露都可以为学生所见、接受与模仿。因此“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发挥情感方面的榜样作用,以情育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
  1、认识自我情感:教师能随时随地认识自己感觉,能理解各种感觉的前因后果,认知感觉与行为的差异。一方面,应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的同时能够愉悦地接纳白己。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白己。学习中不少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然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缺乏认识,严重影响师生感情。如果一位教师能认识自己的情绪,看到不足,敢于承认错误,这样不但不影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而且还加深师生感情,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教师也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人,从而消除畏惧心理,更加尊敬喜爱教师“断臂的维纳斯更富有魅力”,在学生眼中完全无缺的教师是远不可及的,有缺点的教师易于亲近。
  2、管理自身情感:教师在认识自身情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摆脱焦虑、不安、减轻压力,进行自我安慰,学会控制自我等。在教育中,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强度,能抵挡情感波涛的冲击,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做情感的奴隶,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强度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生理强度,主要指情感发生时的生理代谢程度及外部肌肉的表现程度;二是心理强度,主要指情感发生时心理状态被激活的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过低的心理激活水平都不利于提高心理活动的效果,中等偏上的心理激活水平可以取得最佳效果。教师的情感强度应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过高、过低的情感强度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情感强度过高,可能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教师的情况强度过低,可能引起情绪低落、有气无力。教书育人的过程需要救师具有高度健康与稳定的情绪,学会管制自己的情绪,并让学生从中学会管理自身情绪。如当冲动、愤怒即将爆发时,尽量转移注意力,冲淡冲动、愤怒的情绪强度。或运用心理移位法,即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常提醒自己“假若我是他会怎么样?”通过心理移位,发挥情感作用,达到互谅互让的效果。学会制怒,发怒时多考虑后果。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把舌头放在嘴里转十圈”,林则徐在房间里大书“制怒”的条幅,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愤怒、冲动是一种高强度的情感,过分压抑不利于身体健康。可以找朋友倾泄或找个无人的地方好好哭一场。这也是一种合理释放感情的好方法。再则采用“升华”方法,即化消极为积极,化悲痛为力量。屈原被流放,怒而问天,留下千古绝唱《离骚》;孙膑被砍断双脚,怒而自强,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孙膑兵法》。这些都是升华感情的典范。
  3、认知他人的情感:有较强的情绪判读能力,能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一个老师而言有特殊意义。”每种好的教育都要求教师用母亲般的眼睛时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的内心情绪的每种变化。”教师不仅要让自己的情感清楚表达和作用于学生,还应对学生的需要、情感作出准确的判读,因势利导,进行恰当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细微的,教师的情感是细腻的,学生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学生反映出来的情感需求各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反映作出积极的恰当的回应,“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学生很关注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的—句话,一个动作,—个眼神,—个微笑,都会让学生产生极强的情感倾向。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信任与期待时,会认为是集体、社会对他的肯定,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与力量。
  三、结论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情感在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情感犹如一个“增效器”,可以促进师生感情的融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不良感情犹如一个“减效器”,影响师生感情发展,降低教育教学效率。
  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是一片爱的圣土,需要教师爱的滋润。把爱洒向学生,托起明天最美的太阳。
  
  参考文献:
  (1)转引:《学记释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l页。
  (2)转引:《荀子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页。
  (3)转引:苏霍母林斯基著,社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284页。
  (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5)、(7)、(10)、(12)、(13)、(14)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第250一261页。
  (6)、(8)、(9)、(11)韦志成编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的记录,分析了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偏离课改理念而存在的低效现象,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案例分析与对策    新课程改革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小学英语教师认可,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教学实践,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不置可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的教学活动,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却背离了课改理念,存在低效现象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作文教学历来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从小学作文常见的问题中足可以反映出来。  一、小学作文存在的常见问题  当前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他们不善于观察周边事,阅读书籍少,积累的词汇少,想象力差,口语表
原创:在一条笔直的公路(用直线I表示)的同一旁有两个村庄(用A B表示)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要学好物理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和推理能力,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物理,但又感到它难学,很不容易把这门功课学好,在教学实践中,我试图从解除学生心理负担人手,面向全体学生,关心体贴、培养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经过反复实践与探索得出一条经验,要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Thermal analyses on squeeze cast aluminum alloy A380(SC A380) solidified under 90MPa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lloy, in w
期刊
摘 要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到底是高校内部的人事管理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学界和司法界看法不一。本文从职称评审行为的行为主体、权力性质以及行为效果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了它的法律性质,认为它属于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关键词 职称评审 法律性质 具体行政行为  Analysis on the Legal Character of Assessment Action on the Title of a T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  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跟学生保持密切交往的教师,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饱含情感的空间。姑且从理想境界的高度,来谈师德的高尚要求:  1、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2、师智,学高为师。要培养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课本中。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语文课的要求日渐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趋全面,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于是,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也是必然。他能够把大量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