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美国的体能训练可追溯到上世纪的40年代,至今,体能训练已作为各个运动项目整体训练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美国不仅具有较完善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还有专门的组织和研究机构,如NSCA(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ASC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等,并通过NSCA设置的CSCS(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s)考试,为各个大学和运动队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专职体能教练和研究人员。
一些欧洲体育强国,如俄罗斯、德国等在体能训练与恢复方面也在进行积极地研究与探讨。虽然在技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主要是集体项目)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能训练体系,但在围绕着体能主导类项目的专项技术和战术所需求的专项运动素质的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随着竞技体育训练科学化的不断发展,发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存在着与专项比赛能力需求脱节的情况,体能训练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够,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出现运动潜力过早耗竭,伤病频发,运动寿命缩短等现象。近几年,随着竞技体育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很多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引入我国竞技体能训练领域。核心力量训练、Plyometrics训练、PNF、运动链、功能训练等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引发了传统体能训练的一些变革。新的体能训练理念、方法更注重对专项比赛实际要求的针对性训练,更强调在提高质量的情况下增加负荷,更强调多关节、多运动平面下对身体重心的控制,更强调对动态平衡、核心稳定性以及对本体感觉的充分调动,更强调在训练的过程中兼顾伤病的预防。
但目前我国对不同项目的体能指标体系、体能系统的影响机制、体能结构模型及体能水平的评价与诊断缺少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还未能针对不同专项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学进行系统深入的应用研究,还没能形成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强的不同专项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缺乏多学科对运动员体能的综合研究,还没有形成从少儿到成年的一个完整的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学体系。
(二)缺乏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中心
目前我国各运动队缺乏专业体能教练,体能训练主要由技术教练完成,而美国的体能教练如NSCA的大多数体能教练都精通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物理治疗、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国教练员单一的知识结构限制了对体能训练体系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能训练水平的提高。
德国、美国都建立很多体能训练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注重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如何操作和控制训练过程及其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怎样针对项目特点来选择和设计专项训练方法。其设计的理念、应用的目的、测试的原理、操作的方法等方面突出的特点均是与专项运动特征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缺少这样与专项紧密结合的体能训练实验室。
现代体能训练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是目前我国体能训练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体能训练方法的实施,并非只是理念和方法的提升,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硬件设施的提升,每一种新的体能训练方法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新的训练设备的支持,比如对核心和动态平衡、稳定的训练常常需要借助不稳定的平面,需要配备如平衡盘、训练球、平衡板、动态平衡训练器、平衡软踏等设备。各个项目的专项要求是有区别的,要满足各项目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在各运动队、体育院校中建设功能全面的、设施先进、与国际体能训练前沿相接轨的体能训练中心对于提升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必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专项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程度欠缺
体能训练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和专项技术特点、技术训练特征、比赛规则和参赛方式紧密结合,符合专项技术的用力结构和能量代谢特点,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同时深入研究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体能特征,设计的训练的方法才更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国很多项目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专项化、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与世界强国相比还很大差距。
体能训练必须建立整体的理念,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不仅要提高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竞技能力,同时还要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损伤的发生率。例如,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力量的不均衡,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力量的不均衡,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力量的薄弱、本体感觉能力不足,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从动力链的理论我们知道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力量的传递和整合时,薄弱环节不仅会影响力量的传递和整合,而且又是在力量传递和整合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因此,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不仅要针对项目的特征和个体的差异,还要重视改善不同功能肌肉力量的均衡程度,注意改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之间的均衡程度,注意改善本体感觉的能力,注意改善不同运动员能力的薄弱部分,同时要改善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用力链各环节力量的最佳比例。
(四)体能训练中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力度
从体能训练原理--运动适应理论分析,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其中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确定了机体接受刺激的部位,而训练负荷则决定了对机体位刺激的程度,它们从内外两个方面确保了机体能力沿着预定的训练方向发展。然而,我国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专项训练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力度的问题。教练员往往易于选择那些与专项相近的训练手段,但对某一个专项练习的负荷,尤其是负荷强度缺乏科学的安排,在训练强度、训练密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或突出专项的特点,致使那些主要由负荷强度确定的机体能力得不到有效刺激。這种以量为主构成的训练,即使是运用了非常专项化的训练手段,也不可能提高专项所需要竞技的强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深入进行自主创新
体能训练要重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理念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已经在体能方面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目前,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能训练中外交流机制,通过这样的机制来学习、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派遣留学生和翻译相关文献,更大程度地吸收国外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先进的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中心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同时,要更加深入地认识项目的本质和规律,要注重我国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和国外先进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相结合;创新设计更符合项目特征、规律及运动员个体特点的方法和手段;深入探索高效能的恢复训练体系;探索最佳的训练负荷结构,突出专项训练强度。
(二)培养高层次体能训练人才,建立体能训练科研团队
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极不对称,较为滞后。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定性多,定量少,其内容以技术与战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较多,与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研究的较少。目前,我国缺少自主培养的高水平专业体能教练,缺乏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的体能训练科研队伍。缺少设施先进的、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的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中心。
建议加强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体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团队和科研队伍,加强体能训练团队、科研队伍与运动训练一线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体能教练员培训和培养机制
在学习美国体能教练员培训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的专职体能教练员培训和培养机制、考核标准及等级制度,也可以选派我国的教练员参加美国体能教练员的培训和考核,为我国各运动队培养和培训专职的体能教练,从而提高我国各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
(一)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美国的体能训练可追溯到上世纪的40年代,至今,体能训练已作为各个运动项目整体训练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美国不仅具有较完善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还有专门的组织和研究机构,如NSCA(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ASC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等,并通过NSCA设置的CSCS(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s)考试,为各个大学和运动队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专职体能教练和研究人员。
一些欧洲体育强国,如俄罗斯、德国等在体能训练与恢复方面也在进行积极地研究与探讨。虽然在技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主要是集体项目)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能训练体系,但在围绕着体能主导类项目的专项技术和战术所需求的专项运动素质的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随着竞技体育训练科学化的不断发展,发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存在着与专项比赛能力需求脱节的情况,体能训练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够,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出现运动潜力过早耗竭,伤病频发,运动寿命缩短等现象。近几年,随着竞技体育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很多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引入我国竞技体能训练领域。核心力量训练、Plyometrics训练、PNF、运动链、功能训练等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引发了传统体能训练的一些变革。新的体能训练理念、方法更注重对专项比赛实际要求的针对性训练,更强调在提高质量的情况下增加负荷,更强调多关节、多运动平面下对身体重心的控制,更强调对动态平衡、核心稳定性以及对本体感觉的充分调动,更强调在训练的过程中兼顾伤病的预防。
但目前我国对不同项目的体能指标体系、体能系统的影响机制、体能结构模型及体能水平的评价与诊断缺少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还未能针对不同专项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学进行系统深入的应用研究,还没能形成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强的不同专项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缺乏多学科对运动员体能的综合研究,还没有形成从少儿到成年的一个完整的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学体系。
(二)缺乏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中心
目前我国各运动队缺乏专业体能教练,体能训练主要由技术教练完成,而美国的体能教练如NSCA的大多数体能教练都精通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物理治疗、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国教练员单一的知识结构限制了对体能训练体系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能训练水平的提高。
德国、美国都建立很多体能训练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注重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如何操作和控制训练过程及其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怎样针对项目特点来选择和设计专项训练方法。其设计的理念、应用的目的、测试的原理、操作的方法等方面突出的特点均是与专项运动特征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缺少这样与专项紧密结合的体能训练实验室。
现代体能训练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是目前我国体能训练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体能训练方法的实施,并非只是理念和方法的提升,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硬件设施的提升,每一种新的体能训练方法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新的训练设备的支持,比如对核心和动态平衡、稳定的训练常常需要借助不稳定的平面,需要配备如平衡盘、训练球、平衡板、动态平衡训练器、平衡软踏等设备。各个项目的专项要求是有区别的,要满足各项目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在各运动队、体育院校中建设功能全面的、设施先进、与国际体能训练前沿相接轨的体能训练中心对于提升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必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专项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程度欠缺
体能训练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和专项技术特点、技术训练特征、比赛规则和参赛方式紧密结合,符合专项技术的用力结构和能量代谢特点,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同时深入研究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体能特征,设计的训练的方法才更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国很多项目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专项化、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与世界强国相比还很大差距。
体能训练必须建立整体的理念,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不仅要提高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竞技能力,同时还要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损伤的发生率。例如,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力量的不均衡,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力量的不均衡,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力量的薄弱、本体感觉能力不足,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从动力链的理论我们知道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力量的传递和整合时,薄弱环节不仅会影响力量的传递和整合,而且又是在力量传递和整合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因此,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不仅要针对项目的特征和个体的差异,还要重视改善不同功能肌肉力量的均衡程度,注意改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之间的均衡程度,注意改善本体感觉的能力,注意改善不同运动员能力的薄弱部分,同时要改善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用力链各环节力量的最佳比例。
(四)体能训练中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力度
从体能训练原理--运动适应理论分析,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其中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确定了机体接受刺激的部位,而训练负荷则决定了对机体位刺激的程度,它们从内外两个方面确保了机体能力沿着预定的训练方向发展。然而,我国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专项训练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力度的问题。教练员往往易于选择那些与专项相近的训练手段,但对某一个专项练习的负荷,尤其是负荷强度缺乏科学的安排,在训练强度、训练密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或突出专项的特点,致使那些主要由负荷强度确定的机体能力得不到有效刺激。這种以量为主构成的训练,即使是运用了非常专项化的训练手段,也不可能提高专项所需要竞技的强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深入进行自主创新
体能训练要重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理念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已经在体能方面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目前,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能训练中外交流机制,通过这样的机制来学习、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派遣留学生和翻译相关文献,更大程度地吸收国外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先进的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中心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同时,要更加深入地认识项目的本质和规律,要注重我国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和国外先进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相结合;创新设计更符合项目特征、规律及运动员个体特点的方法和手段;深入探索高效能的恢复训练体系;探索最佳的训练负荷结构,突出专项训练强度。
(二)培养高层次体能训练人才,建立体能训练科研团队
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极不对称,较为滞后。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定性多,定量少,其内容以技术与战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较多,与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研究的较少。目前,我国缺少自主培养的高水平专业体能教练,缺乏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的体能训练科研队伍。缺少设施先进的、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的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中心。
建议加强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体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团队和科研队伍,加强体能训练团队、科研队伍与运动训练一线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体能教练员培训和培养机制
在学习美国体能教练员培训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的专职体能教练员培训和培养机制、考核标准及等级制度,也可以选派我国的教练员参加美国体能教练员的培训和考核,为我国各运动队培养和培训专职的体能教练,从而提高我国各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