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诸多层次的应用。在数学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情景引入,能为学生呈现数学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信息技术使数形结合的思维在动态的过程中生成,便于学生充分体验数形结合,从而对数学结论获得認同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一段阐述说明了数学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它的运用将改变我们教与学的方式,而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运用好信息技术。
一、借助信息技术,做好情景激趣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生活文化背景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16÷4= 48÷12= ,480÷12= 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他们之间的规律。这样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种期待,从而有利于他们主动进入数学课堂,充分感受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那么多的难题,充分感受到了數学知识的神奇!从而达到爱数学,喜欢数学,达到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更生动的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丰富的文化背景 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何测量学校大楼的高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又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利用Y:X=K这一正比例关系式就能够找到工人叔叔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同学大呼过瘾,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家走过的路,从而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探究数学、挑战数学的信心。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简单化、趣味化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可以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创设生活化的情景、真实的意景,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兴趣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为学生所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学生所处的状态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状态自然也不相同。
4.借助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展示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思维的美感 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适时适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更可以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结构的内部链接,最有效的和最大限度地把间接经验(或说知识)转化成直接经验,通过媒体和多种提示性信号,在任何时间能够在学生思维中进行最简洁的提取和再现。
二、信息技术使数形结合的思维动态形成,也能直观展示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将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为人的素质。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能力生成点是充分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获得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是学生学到知识,理解知识,初步运用知识的基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探究学习的价值。学生需要经历自主探索,发现并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的过程,才能生成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数学课堂模式为此经历了在“探究式、发现式”的要求下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很多时候课堂探究还停留在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模式。学生只是形式参与而没有思维参与。对数学本质的假认同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由展开,造成学生学数学知识就是获得了数学结论,但数学能力没有提升。
信息技术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了,课堂“活”了,知识“活”了。通过操作几何画板,更利于学生在参数的动态变化中发现图象变换的规律,有利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几何直观中体验生成,学生对亲自获得的数学结论具备了深切的认同感,便于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拓展思维
如何借助多媒体拓展思维呢,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如何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二是如何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关键要针对内容的特点和思考的需要进行。比如在以上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除了把圆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外,还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求学生把圆割拼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如果仅靠学生凭空想象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就能把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演绎得非常清晰。在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做法上,特别要注意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再利用计算机呈现想象的图像,从而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高的本质内涵,先针对高的定义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借助计算机从一个三角形先画上一条底边上的高后,就把这个三角形连同这条高一起进行旋转,使学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不管三角形怎样转动,这条底上的垂线仍然是这条底上的高。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环境,重构了课堂教学形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张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华山小学 344600)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一段阐述说明了数学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它的运用将改变我们教与学的方式,而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运用好信息技术。
一、借助信息技术,做好情景激趣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生活文化背景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16÷4= 48÷12= ,480÷12= 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他们之间的规律。这样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种期待,从而有利于他们主动进入数学课堂,充分感受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那么多的难题,充分感受到了數学知识的神奇!从而达到爱数学,喜欢数学,达到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更生动的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丰富的文化背景 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何测量学校大楼的高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又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利用Y:X=K这一正比例关系式就能够找到工人叔叔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同学大呼过瘾,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家走过的路,从而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探究数学、挑战数学的信心。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简单化、趣味化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可以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创设生活化的情景、真实的意景,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兴趣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为学生所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学生所处的状态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状态自然也不相同。
4.借助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展示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思维的美感 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适时适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更可以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结构的内部链接,最有效的和最大限度地把间接经验(或说知识)转化成直接经验,通过媒体和多种提示性信号,在任何时间能够在学生思维中进行最简洁的提取和再现。
二、信息技术使数形结合的思维动态形成,也能直观展示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将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为人的素质。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能力生成点是充分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获得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是学生学到知识,理解知识,初步运用知识的基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探究学习的价值。学生需要经历自主探索,发现并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的过程,才能生成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数学课堂模式为此经历了在“探究式、发现式”的要求下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很多时候课堂探究还停留在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模式。学生只是形式参与而没有思维参与。对数学本质的假认同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由展开,造成学生学数学知识就是获得了数学结论,但数学能力没有提升。
信息技术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了,课堂“活”了,知识“活”了。通过操作几何画板,更利于学生在参数的动态变化中发现图象变换的规律,有利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几何直观中体验生成,学生对亲自获得的数学结论具备了深切的认同感,便于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拓展思维
如何借助多媒体拓展思维呢,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如何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二是如何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关键要针对内容的特点和思考的需要进行。比如在以上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除了把圆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外,还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求学生把圆割拼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如果仅靠学生凭空想象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就能把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演绎得非常清晰。在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做法上,特别要注意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再利用计算机呈现想象的图像,从而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高的本质内涵,先针对高的定义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借助计算机从一个三角形先画上一条底边上的高后,就把这个三角形连同这条高一起进行旋转,使学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不管三角形怎样转动,这条底上的垂线仍然是这条底上的高。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环境,重构了课堂教学形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张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华山小学 3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