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常来说,本科生的学习任务是很繁重的,即便是那些听上去“很轻松”的文科专业或艺术专业。想平时随便听听课,到了期末突击背下书,在美国的大学里是无法通过考试的。一些重实践的专业,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有大量的课外调查、访谈和设计的任务,在课堂内外来回切换。如果一学期选上四到五门课,忙得焦头烂额是常事。
F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中国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学术训练,他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读化工专业。化工专业是这所大学的王牌专业,功课很重,考试非常严苛。他以高三的学习强度度过了3年,却在第四年的时候,由于课业重和兼职校外实习而 “挂”掉了一门难度高的专业课。这门课上有超过1/4的人不及格,他们想毕业,只能在学校里再待一年,等待重修的机会。
F的同学S成绩很优秀,在系里名列前茅,申请了本系的研究生,却收到了拒信——原因是本系老师不希望招收本系毕业的本科生,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希望他们到别的大学读研究生,增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生存能力。这个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不过却可以折射出美国大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除了学业,学生还有实习和社交的“压力”,国际学生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背负着学生贷款,所以学生在课余打工也成了常态。你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穿梭在课堂、图书馆和勤工俭学的地点之间。你也时常可以看见他们在课业紧张的时候来不及吃饭,就在教室门口席地而坐,匆匆啃上两口汉堡,然后进门上课。
美国是一个重视体育的国家。同中国由国家来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机制不同,在运动方面有天赋的美国孩子都是要自费训练的,也要按时上大学。他们的时间表往往要比非运动员学生紧张很多。每逢重大赛事需要请假的时候,他们的教练会开具证明,缺课可以,但作业和考试是一样都不能缺,最后的打分标准也绝不会因为你参加了什么比赛,得到了什么名次而破例加分。所以学生运动员们往往会把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带到学习上来,比赛成绩好、学业也优秀的孩子并不少见。
运动员的教练们会例行在每学期的期中,给运动员所选课程的教授发评估表,请教授来评估一下这个学生的学业进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助等。在这样的关照之下,他们在学业上想掉队都不容易。
D在高中阶段爱上了滑雪,经过3年苦练,颇有天赋的她凭借优秀的滑雪成绩拿到了奖学金,入读了西部一所大学。她每天都要训练,早上5点起训练到开始上课,下午放学了训练到晚上10点也是常有的。可是学业上别人通常最多是修双学位,她却选了3个学位:经济学、运动学和体育管理。因为她的梦想是毕业之后有机会经营自己的滑雪俱乐部。她常年是一身运动装,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来回换衣服”。
本科生很拼,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读起来也一点不轻松,尤其是博士生,能够毕业往往是要“脱一层皮”。理工类的研究生如果是读实验学科,一年四季在实验室里待到午夜也不奇怪。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这种作息和安全问题,安排了校园“护路使者”。晚回家的学生,给学校的安全中心打个电话,安全中心就会根据距离远近,派来至少两位经过安全训练的工作人员,护送学生到车站或者到家。
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一学期选上3门专业课,那阅读量是一周二十来篇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他们的功课通常可以在家里或图书馆完成,不必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稍微高阶一点的课,往往要学生“批评”阅读的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读透彻,还要求学生跳脱出来,说说论文的种种不足之处。这样的作业对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术精神的培养十分有效,可是做起来却着实很花时间。
博士生们除了面临科研压力之外,还要先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试——博士资格考。通过了这门考试,才能正式开始做论文,而且会获得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博士候选人”。理工科的博士们通常在第一年的年末就要参加这个考试,有些社科博士则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要参加。
我的一位社科类博士朋友M,就在第三年的年末参加了这场考试。在考试之前的大半年,她就全力以赴准备了,最后的3个月,更是足不出户地在家里读书做笔记。
M的闭卷笔试长达8个小时,由她的4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出题,事先她只知道会考到和她论文题目相关的理论部分、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部分,但并不知道具体会考什么。她担心中间吃午饭会影响她的注意力,便只带了一些户外运动时候的能量食品和饮料到考场。这场8小时的考试的确既考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又考验人的体力。
兩周之后,M得知她的笔试通过了,非常开心,马上和朋友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庆祝。又过了一周,她的口试也通过了,这样她就可以专心开始准备论文的开题报告了。
然而,不是每个博士生都这样幸运。J是经济学的博士生,一路苦读,从国内的重点高校毕业,以优秀的成绩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项目全奖。由于缺乏经验也过于紧张,第一年末的博士资格考试没有通过,按照系里的规定,他只能退学回国。有的学校会给没有通过资格考的学生拿硕士学位毕业的机会,而一些学校或专业则没有这个选项,学术生涯只能戛然而止,所以博士生在考试之前的紧张程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通过了资格考才算是博士阶段万里长征走完了一半。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来形容博士阶段的工作实不为过,有相当一部分博士资格候选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论文,名字后面就一直挂着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称谓,意为:完成了除论文以外的所有工作。
L是日本人,从小就读东京的一所美国学校,本科来到美国,接下来顺利申请到了博士,并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他人很聪明,语言能力强,对研究领域也有着很强的兴趣。可是他却在博士阶段的第五年退学去公司工作了。原因是他在论文的设计上和导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又不想妥协自己的兴趣,就干脆放弃了。
除了与导师的分歧,不能坚持也是博士候选人无法毕业的一大“杀手”。一位博士生导师曾经说过,在他几十年指导学生的经历中,放弃做论文的博士候选人往往不是资质不够的学生,而是天资聪颖的学生,他们有了做学术之外的兴趣,就不再想花时间在做论文上了。所以博士阶段,考验的往往不是人的智商,而是这个学生的毅力。
F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中国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学术训练,他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读化工专业。化工专业是这所大学的王牌专业,功课很重,考试非常严苛。他以高三的学习强度度过了3年,却在第四年的时候,由于课业重和兼职校外实习而 “挂”掉了一门难度高的专业课。这门课上有超过1/4的人不及格,他们想毕业,只能在学校里再待一年,等待重修的机会。
F的同学S成绩很优秀,在系里名列前茅,申请了本系的研究生,却收到了拒信——原因是本系老师不希望招收本系毕业的本科生,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希望他们到别的大学读研究生,增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生存能力。这个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不过却可以折射出美国大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除了学业,学生还有实习和社交的“压力”,国际学生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背负着学生贷款,所以学生在课余打工也成了常态。你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穿梭在课堂、图书馆和勤工俭学的地点之间。你也时常可以看见他们在课业紧张的时候来不及吃饭,就在教室门口席地而坐,匆匆啃上两口汉堡,然后进门上课。
美国是一个重视体育的国家。同中国由国家来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机制不同,在运动方面有天赋的美国孩子都是要自费训练的,也要按时上大学。他们的时间表往往要比非运动员学生紧张很多。每逢重大赛事需要请假的时候,他们的教练会开具证明,缺课可以,但作业和考试是一样都不能缺,最后的打分标准也绝不会因为你参加了什么比赛,得到了什么名次而破例加分。所以学生运动员们往往会把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带到学习上来,比赛成绩好、学业也优秀的孩子并不少见。
运动员的教练们会例行在每学期的期中,给运动员所选课程的教授发评估表,请教授来评估一下这个学生的学业进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助等。在这样的关照之下,他们在学业上想掉队都不容易。
D在高中阶段爱上了滑雪,经过3年苦练,颇有天赋的她凭借优秀的滑雪成绩拿到了奖学金,入读了西部一所大学。她每天都要训练,早上5点起训练到开始上课,下午放学了训练到晚上10点也是常有的。可是学业上别人通常最多是修双学位,她却选了3个学位:经济学、运动学和体育管理。因为她的梦想是毕业之后有机会经营自己的滑雪俱乐部。她常年是一身运动装,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来回换衣服”。
本科生很拼,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读起来也一点不轻松,尤其是博士生,能够毕业往往是要“脱一层皮”。理工类的研究生如果是读实验学科,一年四季在实验室里待到午夜也不奇怪。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这种作息和安全问题,安排了校园“护路使者”。晚回家的学生,给学校的安全中心打个电话,安全中心就会根据距离远近,派来至少两位经过安全训练的工作人员,护送学生到车站或者到家。
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一学期选上3门专业课,那阅读量是一周二十来篇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他们的功课通常可以在家里或图书馆完成,不必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稍微高阶一点的课,往往要学生“批评”阅读的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读透彻,还要求学生跳脱出来,说说论文的种种不足之处。这样的作业对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术精神的培养十分有效,可是做起来却着实很花时间。
博士生们除了面临科研压力之外,还要先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试——博士资格考。通过了这门考试,才能正式开始做论文,而且会获得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博士候选人”。理工科的博士们通常在第一年的年末就要参加这个考试,有些社科博士则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要参加。
我的一位社科类博士朋友M,就在第三年的年末参加了这场考试。在考试之前的大半年,她就全力以赴准备了,最后的3个月,更是足不出户地在家里读书做笔记。
M的闭卷笔试长达8个小时,由她的4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出题,事先她只知道会考到和她论文题目相关的理论部分、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部分,但并不知道具体会考什么。她担心中间吃午饭会影响她的注意力,便只带了一些户外运动时候的能量食品和饮料到考场。这场8小时的考试的确既考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又考验人的体力。
兩周之后,M得知她的笔试通过了,非常开心,马上和朋友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庆祝。又过了一周,她的口试也通过了,这样她就可以专心开始准备论文的开题报告了。
然而,不是每个博士生都这样幸运。J是经济学的博士生,一路苦读,从国内的重点高校毕业,以优秀的成绩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项目全奖。由于缺乏经验也过于紧张,第一年末的博士资格考试没有通过,按照系里的规定,他只能退学回国。有的学校会给没有通过资格考的学生拿硕士学位毕业的机会,而一些学校或专业则没有这个选项,学术生涯只能戛然而止,所以博士生在考试之前的紧张程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通过了资格考才算是博士阶段万里长征走完了一半。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来形容博士阶段的工作实不为过,有相当一部分博士资格候选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论文,名字后面就一直挂着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称谓,意为:完成了除论文以外的所有工作。
L是日本人,从小就读东京的一所美国学校,本科来到美国,接下来顺利申请到了博士,并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他人很聪明,语言能力强,对研究领域也有着很强的兴趣。可是他却在博士阶段的第五年退学去公司工作了。原因是他在论文的设计上和导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又不想妥协自己的兴趣,就干脆放弃了。
除了与导师的分歧,不能坚持也是博士候选人无法毕业的一大“杀手”。一位博士生导师曾经说过,在他几十年指导学生的经历中,放弃做论文的博士候选人往往不是资质不够的学生,而是天资聪颖的学生,他们有了做学术之外的兴趣,就不再想花时间在做论文上了。所以博士阶段,考验的往往不是人的智商,而是这个学生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