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巨鹿路上的一个现代公寓里,93岁的简庆福一早就起来了。往外望去,这里离华山路上他捐献给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的三层楼花园洋房相距不远。在上海,简氏家族曾有几十处的产业,但在1948年移居香港前,简庆福几乎把所有的产业都捐献给了国家。因此好多年,他到上海都只能住在宾馆,有诸多不便。其实,他本可以呆在香港颐养晚年,但他太爱上海了,经常独自一人从香港飞回上海会友,有时一个月要来好几趟。1921年简庆福出生于香港,幼年来到上海,在这里学习成长,这位众所周知的著名香港摄影大师,也是位地地道道的中西融合的海派摄影艺术家,上海有他太多的记忆与眷恋。2005年简庆福将拍卖林风眠画作《四美图》的所得,买了巨鹿路上这处公寓房,总算又有了个家。
这天起来后,简庆福开始给自己小学、中学的同学打电话,打了一圈,发现有三位同学还可以讲话,但是脑子已经糊涂了,还有两位已经不能说话了。这不禁让简庆福心情有些低落——他的老师刘海粟、张充仁等早已仙逝,虽年龄较大但辈分上却要叫简庆福“舅舅”的杜宣,上海美专同届而不同系的同学程十发等等也已故去,而还在世的同学都状态不佳。
不过,很快简庆福又高兴起来,9点钟,一批批晚辈过来看望他了。大家谈起准备在上海筹建的简庆福摄影艺术馆;谈起昨日陪简老去南汇采风,晚辈们(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了)都已感疲惫,但简老还精神矍铄,拿着照相机拍个不停;谈起前一阵简老刚去日本采风,今年十月又将去美国领奖,美国摄影学会(PSA)决定将最高荣誉名衔授予简庆福,全世界获此荣誉的仅他一人。前年,该学会把全球唯一的最高荣誉奖——“终身成就奖”奖给了简庆福。
被拥簇着的简庆福坐在沙发上呵呵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的耳垂极大,正如名字一样,他是个有福之人。即便在家里,他也穿着一件淡黄色的摄影马甲,一副随时整装待发出门创作的样子。
“摄影发烧友”七十多年的“发烧”史
“这是刘旭沧的作品,还有卢施福等等,我们当时都在一起摄影的。”简庆福手指着2012年11月刊《上海采风》中《重塑辉煌的上海摄影力量》一文里刊登的一些摄影作品,兴奋地说道,“刘旭沧跟我是同学,当时他家很有钱的,我们一帮人经常聚在他家里开会,我是其中最年轻的。”简庆福是念旧之人,挚友们的作品又勾起了他无限的回忆。
1942年,简庆福考进了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朱屺瞻、关良等大师学习西洋画,后又到张充仁画室学习。张充仁不仅在绘画、雕塑方面成就卓著,在摄影艺术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在张充仁画室,简庆福不仅学习了素描、水彩、写生等技艺,目睹了张充仁和郎静山等摄影名家交往合作的过程,还遇到了酷爱摄影的同学刘旭沧、卢施福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了摄影大家。
“其实我学摄影很早,在学画之前,18岁时我就开始摄影了。”简庆福回忆。十多岁时,他经常去三姐夫张汉灵和摄影名家蔡骏三合资开设的景象照相馆玩。在蔡俊三的启蒙下,简庆福开始学习摄影,很快对摄影入了迷。在他的恳求下,管理公司财务的大哥简庆钧花了好几两黄金给他买了一架德国产的新款折叠式相机。父亲知道后,认为他出巨资买玩物,很生气,训了他一顿,继而又鼓励他说,“玩也要玩出名堂来,要像蔡俊三一样玩成了不起的摄影家才是。”后来简庆福果然不负父望,不仅子承父业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成为了一位闻名中外的摄影大家。
1948年,简庆福移居香港。之前海派艺术的浸润,使得他的创作与众不同,摄影作品很快崭露头角,他也被香港摄影学会破例接纳为级别最高的A级会员。在香港、澳门,简庆福一直把镜头对准陋巷、古庙、贩夫走卒等芸芸众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与此同时,他又心系祖国大陆的自然风光。因此简庆福组织了一批香港摄影师一起回大陆去黄山创作采风,他用黑白胶卷创作了一幅佳作《黄山云》,构图上他巧妙地组合了黄山三大景观:云海、奇松、怪石,气势澎湃。更妙的是,他适时地抓住了变幻莫测的升腾的云雾,不仅使山石有了主次虚实的节奏变化,而且在画面上出现大面积“留白”,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画。画家张大千见后爱不释手,特托人求索了一幅,并专门亲笔题诗一首回赠。这幅《黄山云》也获得了香港摄影学会全年最佳作品金奖。1953年,简庆福的作品《水波的旋律》打破了香港摄影长期由洋人垄断大奖的历史,在香港摄影学会第八届国际沙龙影展中首次为华人夺得了金奖。1952年起,简庆福在香港摄影学会举办的国际沙龙中连续获奖,成为在香港荣获“四连冠”的第一人。之后他不再参加摄影比赛,被聘任为国内、国际许多重大比赛的评委。简庆福不仅在香港声名鹊起,还得到了海外的认可,1951年年仅30岁的简庆福成为美国摄影家学会基石级会员,且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他还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衔等荣誉。
1979年,改革开放后,简庆福回大陆在广州、上海和北京举行了巡回展,他的唯美画意的风格给当时强调政治功能、谈美色变的大陆摄影带来了一股新风。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彩色摄影才刚起步,为此简老特地回大陆举办了培训班,还请来了香港著名的暗房制作方面的老师冯汉复,为全国各省市的摄影爱好者培训暗房技术方面的操作。”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主席唐震安回忆并感慨道,“简老很让人钦佩的一点还在于,他把自己的摄影艺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其他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关键处会有所保留,不愿分享,但简老很无私,任何一张作品,怎么拍的,哪里拍的,后期怎么制作,用什么手段,简老都会讲给你听。”
“艺术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大家一起享受,大家都要有所提高。”一旁的简庆福笑着回应道。
1986年上海市侨联摄影家联谊会(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前身)成立,邀请德高望重的简庆福做会长,至少做个名誉会长,但一贯好说话的简老却坚决推辞,表示只做顾问。其实,有非常多的摄影机构想找他当“领头羊”,但他都一概谢绝。1981年,简庆福看到上海摄影家协会没有自己的办公楼,就决定将华山路上的一幢花园洋房捐赠给上海摄影家协会,当时的上海市政府领导吴邦国问他有否其他要求,简庆福就说:“唯一条件是我不做任何主席!” “我不要权不要名,我只要拍照,这纯粹是爱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当领导可以超脱些,做个摄影发烧友最好。”痴爱摄影的简庆福愿意当个顾问,他笑言,“顾问顾问,可以不顾不问。”但这只是玩笑话,一旦摄影界、艺术界有需要,他都义不容辞。在他参与发起的上海国际摄影展中,他是评委和顾问;在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上海国际“郎景山摄影艺术奖”中,他是评委会主任……简庆福曾将一幅他珍藏的八大山人和石涛合作的精品捐献给广州市博物馆;他曾应程十发的请求,将历年收藏的关良的74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2012年6月神舟九号升空,简庆福的6幅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被放进神州九号的太空舱,与航天员一起遨游太空,之后他又将这六幅杰作捐赠给中国摄影家协会;2014年2月在上海,他亲自将138幅巨幅摄影作品捐赠给中华艺术宫。
简庆福为人慷慨豪爽,常常资助有困难的艺术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其实他的这份仗义疏财也有遗传的缘故,当年他的祖父赤手空拳到夏威夷打天下,发财后支持孙中山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也有他们家的一份功劳。
“可以说没有简老不支援的业界新事,没有简老不敢去的拍摄佳地,没有简老拒绝求见的影友。”中国文联副主席、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李前光评价道。
“心中的美景不止,脚下的步子不停”
在客厅沙发上面的墙上,一边挂着一幅《辉煌的金秋》,金黄色树木郁郁葱葱,两只白羊在草棚前,高挂的成串的红辣椒下悠闲地沐浴阳光,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生活气息,如同一幅油画;另一边挂着一幅《香如故》,影影绰绰的红梅和虚实相间的墨枝,充满了诗情画意,简庆福还一旁题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酷似一幅中国画。
“我与美术有不解之缘,我的摄影作品从绘画那里吸取不少营养。”简庆福坦言。他对画意的追求,也曾博得恩师刘海粟的赞赏,“你的摄影有画意,没有白学美术,是我的好弟子。”
也有人认为,画一幅画,要花一年甚至几年的功夫,拍一张照,咔嚓一声就搞定了,容易得多。事实并非如此。
“你看这张照片拍的时间很短,但是拍之前构图上要有想法的,经过几次曝光,成功率是很低的。”简庆福指着家里的那幅《香如故》说道。这幅作品拍摄于2007年,在广州。但之前,其实简庆福已经与梅花“杠”了五十多年。梅花花朵细小,枝条曲折,很难构图。一开始,简庆福总拍不好,于是每次拍完梅花他就把照片挂在家里,工作回来就研究:问题在哪?用什么办法去克服?直到1997年,他在南京拍摄出了作品《寒梅疏影》,才找到比较满意的表现手法。
“绘画跟摄影是有关系的,一张照片出来像画一样就成功了,画一张画像摄影一样就失败了。”简庆福笑说道。
经济学家、摄影家张五常感叹:“‘摄龄’比简庆福高的摄影家不多,而从耐力及苦心方面看,更无人出其右。”
“我不大相信摄影可以靠巧遇获得成功,只有多次深入生活、不断思考突破和改进办法,才能精益求精出好作品。”简庆福感悟道。因此“在路上”也成为他的人生常态。“不出门怎么搞摄影?在家摆个静物左拍拍、右拍拍,有什么意思?我差不多世界各地都跑遍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澳洲,连南极、北极都去过,有的地方比如日本,甚至去过上百次,但是最好的还是中国的景致,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
即便已年迈,他依然会一人背着照相机,拉着行李箱去日本拍樱花,与后辈一起登黄山,早上四点钟起来拍日出。正如李前光所说,简老是“心中的美景不止,脚下的步子不停”。
2013年夏天,简老受邀去武夷山采风,由摄影家唐震安、傅强陪同,在上海等候飞机时,雷雨大作。为保安全,大家意等雨停后再去,但是简老执意冒雨前往,他说:“只有下雨时前往,等雨过乍晴,晨曦初露、雾霭升腾时,才能拍到好景色,我一把年纪了,还怕什么?”于是,当晚就乘飞机赶到武夷山,次日清晨冒雨攀登天游峰。为了拍摄美景,他站到了亭子的栏杆上,把旁边人吓得不轻,赶紧扶住他。归途中,大雨如注,简老坐在车上观赏窗外的风景,当他看到山峰上白云飘渺,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时,执意要求下车拍摄,傅强怕简老被雨淋,没肯停车,第二天再去原地拍摄时,已不见了雨雾,被简老再三责怪,“有时机会是转眼即逝、可遇不可求的,不要说下雨,就是下冰雹都应下车去拍。”
其实后辈们的“贪生怕死”,没少被简老“责怪”。唐震安回忆,几年前和简老去黄山,在以奇险著称的天都峰的鲫鱼背处,简老翻出保护的铁链,拿着相机就往前跑,“那时是早晨,地面比较湿,很滑,脚下的整块大石头像馒头一样圆,看不到下面,我一看简老还在往前跑,实在太危险了,就赶紧拉住他,还被他责怪……”归来后,唐震安就被简老笑侃:“阿唐,胆小!胆小!”
简庆福88岁那年,在靠近越南的山坡上拍照,忽然水泥松动,人滑下去,跌到谷底,影人们吓了一大跳,不料,满身、满脸烂泥的简庆福站了起来,高高举起完好无损的相机,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只擦破点皮,照相机没有摔到,还可以继续拍照。”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君回忆,曾陪简老去盐城拍丹顶鹤,“凌晨三四点,同行的年轻人都在呼呼大睡,简老已经起床,热好牛奶、备好面包,把大家叫醒。到了现场,丹顶鹤不好拍,也要候着,一猫就是一上午,我都感到受不了,打起退堂鼓,他老人家依旧乐呵呵,乐此不疲。”
不辞辛苦地行万里路以及为了艺术无所畏惧,让简庆福比同行看到了更多的美景。
时光都无法让他停滞的创新脚步
简庆福不仅让祖国各地的美景完美定格,还带动了不少地方的旅游业,譬如福建霞浦,云南东川,创造了非常高的旅游产值。很多地方后来也成为了摄影胜地,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一大批摄影爱好者。不过,同样的美景,简庆福的照片总是别具一格。譬如,他曾去苏北盐城大丰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拍麋鹿,按常规,麋鹿定是镜头中绝对的主角,但简庆福却反其道而行之,让金灿灿的狗尾巴草占据了90%的画面,只在画面的上端展现了三只在草丛中自在散步的麋鹿,这种逆反的拍摄手法也体现了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要干扰自然生物的意识。 1998年,简庆福在日本拍荷花。当时风雨交加,荷花被狂风吹卷,为了不把影像拍虚,一般都要提高快门速度,但简庆福却由荷花在雨中的随风飘零联想到人生若梦、命运莫测的飘渺,便采取慢门拍摄。他不断地试验,从 1秒开始,逐渐放慢到2秒、3秒……4秒,终于找到最理想的曝光时间,拍摄了一幅《浮生若梦》。
简庆福从小喜欢中国字画和唐诗宋词,因此他的作品有着很丰富的诗意,往往不只表现美,还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如用西湖满池的残荷的荷梗体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有千千结》,比如用飞翔在雪山顶上、白云深处的一对大雁体现情侣海誓山盟的《雪山盟》……简庆福常说:“拍摄风光照片,最重要的是捕捉景色的气场和神韵,体现自己的感悟。”
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使得简庆福在艺术表达上别具一格,驰骋万里,但是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是需要载体——摄影技术的支撑,因此简庆福在技术方面也一直身先士卒,哪怕步入老年,依然是“领跑者”。
很多老一辈摄影家推崇纯自然的摄影,但简庆福认为,在唯美的画意摄影中,采用一些手法,能增加作品的美感,“艺术作品讲的是高于自然、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在反映客观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这种创新的思想跟他早期在上海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关系。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张充仁就在土山湾照相制版部用爱尔兰传教士安敬斋传授他的技术修改底片,作为弟子的简庆福也传承了这种修改技艺,三十年代郎静山创造了“集锦摄影”, 其移花接木旋乾转坤,恍若出乎自然,也让简庆福深受启发。
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黑白照片一统天下,简庆福在香港拍摄了第一张“彩色”照片《西红柿》,他用黑白胶卷拍摄的底片,在暗房洗印中增加了三道工序,先漂白,随后“过棕”,再加温“过蓝”,把照片染成了红黑亮色,增强了番茄的质感,就像一张彩色照片,让人们惊呼“神奇”。
对于简庆福从年轻时就开始的标新立异,“反常规”,也有人不解。对于新出现的技术,一些老摄影家无法适应,甚至排斥。为此,简老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你问问他们,他们现在为何不去坐牛车,而是要去坐汽车呢?时代在发展,我们摄影人也要跟上时代去发展。”
1988年,出现了一款名为PHOTOSHOP的软件,使得之前在暗房里很难做到的处理,变得轻而易举。当时已年近古稀的简庆福脑筋转得比年轻人还快,立马“弃暗投明”,钻进了电脑房进行创作,属于香港在这方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不同,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电脑软件加工和再创作。电脑软件和传统暗房操作一样,都是工具,它本身不会创作好照片,关键还是靠人来指挥电脑。”但简庆福也认为运用数码手段并不能随意而为,既要满足艺术的特殊需要,还要有精心的构思,在造型处理上要实现统一和谐,否则会弄巧成拙,看起来太假,就会给观众造成误导。
简老一些进行后期加工过的照片往往处理得天衣无缝,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便是给内行看,也很难看出门道,但是简庆福得意之余,却会“自揭谜底”,把暗房技术、数码技术的制作过程公之于众。
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再到数码摄影,简庆福跨越年龄的束缚,一直是先驱者,“在艺术场合里,留恋过去的成绩似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深深感到时代在前进,必须创新,如果守旧、吃老本,就会被淘汰。”
由此,简庆福一直受人追捧,获得的荣誉举不胜举,包括2009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他的“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2010年中国文联授予他的、代表中国艺术家最高荣誉的“造型艺术成就奖”等等。但对外界的赞誉,这位摄影泰斗却摆摆手说:“你别相信那些评论或传记写的颂词。”学西洋美术出身的他深知美术史上的那些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传世之作也就是那几幅。“一个艺术家出名了,不等于每一个作品都是精品。我的好照片不多,如果一年能拍一张好照片,那我就该有70多张了,没有那么多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才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对于自己的作品,简庆福永不满足,甚至可以耗费几十年的时间针对一个题材,几十上百次地前往一个拍摄地,不断尝试探索,直至达到目标,即便出了精品,他还是不满足,一直想着超越和突破,这也是这位摄影界“不老松”又一“常青”的秘密吧!
这天起来后,简庆福开始给自己小学、中学的同学打电话,打了一圈,发现有三位同学还可以讲话,但是脑子已经糊涂了,还有两位已经不能说话了。这不禁让简庆福心情有些低落——他的老师刘海粟、张充仁等早已仙逝,虽年龄较大但辈分上却要叫简庆福“舅舅”的杜宣,上海美专同届而不同系的同学程十发等等也已故去,而还在世的同学都状态不佳。
不过,很快简庆福又高兴起来,9点钟,一批批晚辈过来看望他了。大家谈起准备在上海筹建的简庆福摄影艺术馆;谈起昨日陪简老去南汇采风,晚辈们(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了)都已感疲惫,但简老还精神矍铄,拿着照相机拍个不停;谈起前一阵简老刚去日本采风,今年十月又将去美国领奖,美国摄影学会(PSA)决定将最高荣誉名衔授予简庆福,全世界获此荣誉的仅他一人。前年,该学会把全球唯一的最高荣誉奖——“终身成就奖”奖给了简庆福。
被拥簇着的简庆福坐在沙发上呵呵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的耳垂极大,正如名字一样,他是个有福之人。即便在家里,他也穿着一件淡黄色的摄影马甲,一副随时整装待发出门创作的样子。
“摄影发烧友”七十多年的“发烧”史
“这是刘旭沧的作品,还有卢施福等等,我们当时都在一起摄影的。”简庆福手指着2012年11月刊《上海采风》中《重塑辉煌的上海摄影力量》一文里刊登的一些摄影作品,兴奋地说道,“刘旭沧跟我是同学,当时他家很有钱的,我们一帮人经常聚在他家里开会,我是其中最年轻的。”简庆福是念旧之人,挚友们的作品又勾起了他无限的回忆。
1942年,简庆福考进了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朱屺瞻、关良等大师学习西洋画,后又到张充仁画室学习。张充仁不仅在绘画、雕塑方面成就卓著,在摄影艺术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在张充仁画室,简庆福不仅学习了素描、水彩、写生等技艺,目睹了张充仁和郎静山等摄影名家交往合作的过程,还遇到了酷爱摄影的同学刘旭沧、卢施福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了摄影大家。
“其实我学摄影很早,在学画之前,18岁时我就开始摄影了。”简庆福回忆。十多岁时,他经常去三姐夫张汉灵和摄影名家蔡骏三合资开设的景象照相馆玩。在蔡俊三的启蒙下,简庆福开始学习摄影,很快对摄影入了迷。在他的恳求下,管理公司财务的大哥简庆钧花了好几两黄金给他买了一架德国产的新款折叠式相机。父亲知道后,认为他出巨资买玩物,很生气,训了他一顿,继而又鼓励他说,“玩也要玩出名堂来,要像蔡俊三一样玩成了不起的摄影家才是。”后来简庆福果然不负父望,不仅子承父业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成为了一位闻名中外的摄影大家。
1948年,简庆福移居香港。之前海派艺术的浸润,使得他的创作与众不同,摄影作品很快崭露头角,他也被香港摄影学会破例接纳为级别最高的A级会员。在香港、澳门,简庆福一直把镜头对准陋巷、古庙、贩夫走卒等芸芸众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与此同时,他又心系祖国大陆的自然风光。因此简庆福组织了一批香港摄影师一起回大陆去黄山创作采风,他用黑白胶卷创作了一幅佳作《黄山云》,构图上他巧妙地组合了黄山三大景观:云海、奇松、怪石,气势澎湃。更妙的是,他适时地抓住了变幻莫测的升腾的云雾,不仅使山石有了主次虚实的节奏变化,而且在画面上出现大面积“留白”,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画。画家张大千见后爱不释手,特托人求索了一幅,并专门亲笔题诗一首回赠。这幅《黄山云》也获得了香港摄影学会全年最佳作品金奖。1953年,简庆福的作品《水波的旋律》打破了香港摄影长期由洋人垄断大奖的历史,在香港摄影学会第八届国际沙龙影展中首次为华人夺得了金奖。1952年起,简庆福在香港摄影学会举办的国际沙龙中连续获奖,成为在香港荣获“四连冠”的第一人。之后他不再参加摄影比赛,被聘任为国内、国际许多重大比赛的评委。简庆福不仅在香港声名鹊起,还得到了海外的认可,1951年年仅30岁的简庆福成为美国摄影家学会基石级会员,且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他还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衔等荣誉。
1979年,改革开放后,简庆福回大陆在广州、上海和北京举行了巡回展,他的唯美画意的风格给当时强调政治功能、谈美色变的大陆摄影带来了一股新风。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彩色摄影才刚起步,为此简老特地回大陆举办了培训班,还请来了香港著名的暗房制作方面的老师冯汉复,为全国各省市的摄影爱好者培训暗房技术方面的操作。”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主席唐震安回忆并感慨道,“简老很让人钦佩的一点还在于,他把自己的摄影艺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其他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关键处会有所保留,不愿分享,但简老很无私,任何一张作品,怎么拍的,哪里拍的,后期怎么制作,用什么手段,简老都会讲给你听。”
“艺术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大家一起享受,大家都要有所提高。”一旁的简庆福笑着回应道。
1986年上海市侨联摄影家联谊会(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前身)成立,邀请德高望重的简庆福做会长,至少做个名誉会长,但一贯好说话的简老却坚决推辞,表示只做顾问。其实,有非常多的摄影机构想找他当“领头羊”,但他都一概谢绝。1981年,简庆福看到上海摄影家协会没有自己的办公楼,就决定将华山路上的一幢花园洋房捐赠给上海摄影家协会,当时的上海市政府领导吴邦国问他有否其他要求,简庆福就说:“唯一条件是我不做任何主席!” “我不要权不要名,我只要拍照,这纯粹是爱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当领导可以超脱些,做个摄影发烧友最好。”痴爱摄影的简庆福愿意当个顾问,他笑言,“顾问顾问,可以不顾不问。”但这只是玩笑话,一旦摄影界、艺术界有需要,他都义不容辞。在他参与发起的上海国际摄影展中,他是评委和顾问;在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上海国际“郎景山摄影艺术奖”中,他是评委会主任……简庆福曾将一幅他珍藏的八大山人和石涛合作的精品捐献给广州市博物馆;他曾应程十发的请求,将历年收藏的关良的74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2012年6月神舟九号升空,简庆福的6幅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被放进神州九号的太空舱,与航天员一起遨游太空,之后他又将这六幅杰作捐赠给中国摄影家协会;2014年2月在上海,他亲自将138幅巨幅摄影作品捐赠给中华艺术宫。
简庆福为人慷慨豪爽,常常资助有困难的艺术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其实他的这份仗义疏财也有遗传的缘故,当年他的祖父赤手空拳到夏威夷打天下,发财后支持孙中山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也有他们家的一份功劳。
“可以说没有简老不支援的业界新事,没有简老不敢去的拍摄佳地,没有简老拒绝求见的影友。”中国文联副主席、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李前光评价道。
“心中的美景不止,脚下的步子不停”
在客厅沙发上面的墙上,一边挂着一幅《辉煌的金秋》,金黄色树木郁郁葱葱,两只白羊在草棚前,高挂的成串的红辣椒下悠闲地沐浴阳光,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生活气息,如同一幅油画;另一边挂着一幅《香如故》,影影绰绰的红梅和虚实相间的墨枝,充满了诗情画意,简庆福还一旁题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酷似一幅中国画。
“我与美术有不解之缘,我的摄影作品从绘画那里吸取不少营养。”简庆福坦言。他对画意的追求,也曾博得恩师刘海粟的赞赏,“你的摄影有画意,没有白学美术,是我的好弟子。”
也有人认为,画一幅画,要花一年甚至几年的功夫,拍一张照,咔嚓一声就搞定了,容易得多。事实并非如此。
“你看这张照片拍的时间很短,但是拍之前构图上要有想法的,经过几次曝光,成功率是很低的。”简庆福指着家里的那幅《香如故》说道。这幅作品拍摄于2007年,在广州。但之前,其实简庆福已经与梅花“杠”了五十多年。梅花花朵细小,枝条曲折,很难构图。一开始,简庆福总拍不好,于是每次拍完梅花他就把照片挂在家里,工作回来就研究:问题在哪?用什么办法去克服?直到1997年,他在南京拍摄出了作品《寒梅疏影》,才找到比较满意的表现手法。
“绘画跟摄影是有关系的,一张照片出来像画一样就成功了,画一张画像摄影一样就失败了。”简庆福笑说道。
经济学家、摄影家张五常感叹:“‘摄龄’比简庆福高的摄影家不多,而从耐力及苦心方面看,更无人出其右。”
“我不大相信摄影可以靠巧遇获得成功,只有多次深入生活、不断思考突破和改进办法,才能精益求精出好作品。”简庆福感悟道。因此“在路上”也成为他的人生常态。“不出门怎么搞摄影?在家摆个静物左拍拍、右拍拍,有什么意思?我差不多世界各地都跑遍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澳洲,连南极、北极都去过,有的地方比如日本,甚至去过上百次,但是最好的还是中国的景致,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
即便已年迈,他依然会一人背着照相机,拉着行李箱去日本拍樱花,与后辈一起登黄山,早上四点钟起来拍日出。正如李前光所说,简老是“心中的美景不止,脚下的步子不停”。
2013年夏天,简老受邀去武夷山采风,由摄影家唐震安、傅强陪同,在上海等候飞机时,雷雨大作。为保安全,大家意等雨停后再去,但是简老执意冒雨前往,他说:“只有下雨时前往,等雨过乍晴,晨曦初露、雾霭升腾时,才能拍到好景色,我一把年纪了,还怕什么?”于是,当晚就乘飞机赶到武夷山,次日清晨冒雨攀登天游峰。为了拍摄美景,他站到了亭子的栏杆上,把旁边人吓得不轻,赶紧扶住他。归途中,大雨如注,简老坐在车上观赏窗外的风景,当他看到山峰上白云飘渺,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时,执意要求下车拍摄,傅强怕简老被雨淋,没肯停车,第二天再去原地拍摄时,已不见了雨雾,被简老再三责怪,“有时机会是转眼即逝、可遇不可求的,不要说下雨,就是下冰雹都应下车去拍。”
其实后辈们的“贪生怕死”,没少被简老“责怪”。唐震安回忆,几年前和简老去黄山,在以奇险著称的天都峰的鲫鱼背处,简老翻出保护的铁链,拿着相机就往前跑,“那时是早晨,地面比较湿,很滑,脚下的整块大石头像馒头一样圆,看不到下面,我一看简老还在往前跑,实在太危险了,就赶紧拉住他,还被他责怪……”归来后,唐震安就被简老笑侃:“阿唐,胆小!胆小!”
简庆福88岁那年,在靠近越南的山坡上拍照,忽然水泥松动,人滑下去,跌到谷底,影人们吓了一大跳,不料,满身、满脸烂泥的简庆福站了起来,高高举起完好无损的相机,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只擦破点皮,照相机没有摔到,还可以继续拍照。”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君回忆,曾陪简老去盐城拍丹顶鹤,“凌晨三四点,同行的年轻人都在呼呼大睡,简老已经起床,热好牛奶、备好面包,把大家叫醒。到了现场,丹顶鹤不好拍,也要候着,一猫就是一上午,我都感到受不了,打起退堂鼓,他老人家依旧乐呵呵,乐此不疲。”
不辞辛苦地行万里路以及为了艺术无所畏惧,让简庆福比同行看到了更多的美景。
时光都无法让他停滞的创新脚步
简庆福不仅让祖国各地的美景完美定格,还带动了不少地方的旅游业,譬如福建霞浦,云南东川,创造了非常高的旅游产值。很多地方后来也成为了摄影胜地,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一大批摄影爱好者。不过,同样的美景,简庆福的照片总是别具一格。譬如,他曾去苏北盐城大丰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拍麋鹿,按常规,麋鹿定是镜头中绝对的主角,但简庆福却反其道而行之,让金灿灿的狗尾巴草占据了90%的画面,只在画面的上端展现了三只在草丛中自在散步的麋鹿,这种逆反的拍摄手法也体现了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要干扰自然生物的意识。 1998年,简庆福在日本拍荷花。当时风雨交加,荷花被狂风吹卷,为了不把影像拍虚,一般都要提高快门速度,但简庆福却由荷花在雨中的随风飘零联想到人生若梦、命运莫测的飘渺,便采取慢门拍摄。他不断地试验,从 1秒开始,逐渐放慢到2秒、3秒……4秒,终于找到最理想的曝光时间,拍摄了一幅《浮生若梦》。
简庆福从小喜欢中国字画和唐诗宋词,因此他的作品有着很丰富的诗意,往往不只表现美,还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如用西湖满池的残荷的荷梗体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有千千结》,比如用飞翔在雪山顶上、白云深处的一对大雁体现情侣海誓山盟的《雪山盟》……简庆福常说:“拍摄风光照片,最重要的是捕捉景色的气场和神韵,体现自己的感悟。”
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使得简庆福在艺术表达上别具一格,驰骋万里,但是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是需要载体——摄影技术的支撑,因此简庆福在技术方面也一直身先士卒,哪怕步入老年,依然是“领跑者”。
很多老一辈摄影家推崇纯自然的摄影,但简庆福认为,在唯美的画意摄影中,采用一些手法,能增加作品的美感,“艺术作品讲的是高于自然、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在反映客观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这种创新的思想跟他早期在上海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关系。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张充仁就在土山湾照相制版部用爱尔兰传教士安敬斋传授他的技术修改底片,作为弟子的简庆福也传承了这种修改技艺,三十年代郎静山创造了“集锦摄影”, 其移花接木旋乾转坤,恍若出乎自然,也让简庆福深受启发。
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黑白照片一统天下,简庆福在香港拍摄了第一张“彩色”照片《西红柿》,他用黑白胶卷拍摄的底片,在暗房洗印中增加了三道工序,先漂白,随后“过棕”,再加温“过蓝”,把照片染成了红黑亮色,增强了番茄的质感,就像一张彩色照片,让人们惊呼“神奇”。
对于简庆福从年轻时就开始的标新立异,“反常规”,也有人不解。对于新出现的技术,一些老摄影家无法适应,甚至排斥。为此,简老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你问问他们,他们现在为何不去坐牛车,而是要去坐汽车呢?时代在发展,我们摄影人也要跟上时代去发展。”
1988年,出现了一款名为PHOTOSHOP的软件,使得之前在暗房里很难做到的处理,变得轻而易举。当时已年近古稀的简庆福脑筋转得比年轻人还快,立马“弃暗投明”,钻进了电脑房进行创作,属于香港在这方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不同,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电脑软件加工和再创作。电脑软件和传统暗房操作一样,都是工具,它本身不会创作好照片,关键还是靠人来指挥电脑。”但简庆福也认为运用数码手段并不能随意而为,既要满足艺术的特殊需要,还要有精心的构思,在造型处理上要实现统一和谐,否则会弄巧成拙,看起来太假,就会给观众造成误导。
简老一些进行后期加工过的照片往往处理得天衣无缝,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便是给内行看,也很难看出门道,但是简庆福得意之余,却会“自揭谜底”,把暗房技术、数码技术的制作过程公之于众。
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再到数码摄影,简庆福跨越年龄的束缚,一直是先驱者,“在艺术场合里,留恋过去的成绩似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深深感到时代在前进,必须创新,如果守旧、吃老本,就会被淘汰。”
由此,简庆福一直受人追捧,获得的荣誉举不胜举,包括2009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他的“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2010年中国文联授予他的、代表中国艺术家最高荣誉的“造型艺术成就奖”等等。但对外界的赞誉,这位摄影泰斗却摆摆手说:“你别相信那些评论或传记写的颂词。”学西洋美术出身的他深知美术史上的那些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传世之作也就是那几幅。“一个艺术家出名了,不等于每一个作品都是精品。我的好照片不多,如果一年能拍一张好照片,那我就该有70多张了,没有那么多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才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对于自己的作品,简庆福永不满足,甚至可以耗费几十年的时间针对一个题材,几十上百次地前往一个拍摄地,不断尝试探索,直至达到目标,即便出了精品,他还是不满足,一直想着超越和突破,这也是这位摄影界“不老松”又一“常青”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