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红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湛川村河谷的荔枝红了。走,摘荔枝去!
  挂在最高的枝头,就算一米八的个子,不管怎么跳,也够不上它们。终于,铝合金的梯子架起来了,一簇簇的红艳,给剪下来了,给摘下来了,连同绿色的枝叶。这时候,太阳分出半边身子来,好像在说:“这是我的荔枝园了,你摘我的荔枝,我在天上看着呢。”
  我抬头一看,果然,太阳还是那么热烈。忠诚的阳光,在一棵棵荔枝树之间巡回,还唱着甜美的雷州山歌呢!
  这荔枝,是从天上倒挂着长出来,还是从地里冒出来呢?无论如何,它都将湛川村的大片河谷当成它的家了。这河谷是从天上来的,它就是从天上来的,这河谷是从大海里来的,它就是从大海里来的。否则,它能有这么甜吗?不是有一个品种的名字叫“白糖罂”吗?
  原来,这荔枝树是长在一片原本是大海的浪花上,如果你剥开荔枝果,那白色的果肉点上一些精制的海盐粉,那味道就清甜得像一片凉风,悠悠地掠过你心的花蕊,却不挂一丝扭捏,一缕暧昧,一瓣俗气。
  这可是大海的基因了。
  一千多年前,湛川村的门前是一片从雷州半岛东部海岸的雷州湾奔来的一片大海,隋朝的椹川县城骑来了一匹屯垦戍边的战马,就拴在河与海交汇的岸边。它离雷州半岛西部海岸的北部湾也不远,但堵着一大块丘陵地带。山与水不高兴它的左右逢源,多少个台风之夜,拾起泥流与混浊,将那片大海赶跑了。椹川县衙捡起包裹,随波逐流,跟着海潮往东南方向的雷州湾撤退,在离通明港不远处安顿下来,那里,后来人们叫它旧县村。
  但是,那片大海將它的盐碱与味道留下来了,留在山水相逢的土地上了。那片赶跑了大海而自命为河谷的土地,不断有大海的韵味从深藏里缓缓地渗出来,滋润着新生的椹川村。离椹川村才30多公里的湛江市,1945年才将它的名字题写在地图上。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我们就会给它考证:椹,就是湛,川,就是江,就这么组合了一个崭新的湛江。这个雷州湾边上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就粘上了椹川县的历史。于是,湛川村的故事就伴随着湛川村的荔枝,一车车,一箩箩,一筐筐,一箱箱,到处传播,就好像一场场成功的演出。
  一群花衣裳的姑娘围成一个大圈,将刚采摘回来的荔枝,一个一个地挑选。泡沫箱子先垫上一个红色的塑料薄膜袋子,又置上一个装满冰水的小塑料罐子,就可以装上荔枝了;接着往箱子里灌冰水,在面上铺一片白色的泡沫片,盖上盖子,最后用红色胶纸粘紧。
  或者一天一夜,或者三天三夜,那些叫“妃子笑”“白糖罂”“糯米甜”的荔枝,就到了北方,以及更北的北方……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那天,你来到了我们村里,大家都叫你第一书记。你却说你不算什么官,是我们的房东亲戚。  你说你也是农家子弟,這样的村子你最熟悉,来到这里就是回到家中,有啥困难咱们一起努力。  从此,你就住在我们村里,成了我家最近的邻居。来到这里,你深知责任重大,要把咱村变得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
小的时候不像现在,水果蔬菜这么丰富。夏天的时候还好,有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冬天就只是土豆、萝卜、白菜,我颇为恼火,谁把土豆这东西搞过来的?  直到有一天,有个太姥姥,比我外婆还要长一辈,她知道我不爱吃土豆,笑吟吟地对我说,“傻孩子,土豆是从日本那边传过来的,那个时候闹灾,土豆救过我的命啊!”  我对土豆的印象有所改观,但依旧是不喜欢吃。在农村,谁家要是办事,那可是相当隆重了,亲戚朋友、七大姑
期刊
“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中原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个小曲,听着不禁莞尔。  旧时,徐州地区的女子出嫁前除了要学会女红,还要会做饭。而做饭的十八般武艺中,做烙馍是必不可少的。做烙馍的面要软硬适中,太硬,馍很难做薄;面软,做的馍容易烂。做烙馍的擀面杖两头尖,中间粗。手巧的女人擀面的时候,面皮会绕圈旋转,薄得透明。擀烙馍是巧手活儿,翻馍也是技术活儿。鏊子支好,柴火
期刊
一天,时任花池乡党委书记的彭必文表弟告诉我,说亮垭村二社老彭家的燕子恋人念家,燕子从2000年3月来到老彭家后,已由最初的两只燕子一个巢穴,发展到18个巢穴数百只燕子。  好奇的我,如约来到亮垭村二社,老远就见老彭家的上空飞舞着许多小黑点,叽叽喳喳翱翔在蓝色的天空里。老彭家背靠一座山丘,朝向坐北朝南,四周被碗口粗的松柏包围着,只露出了部分灰色瓦盖的房脊,树枝和房脊上歇息着一些刚归来的燕子,正梳理着
期刊
“小妹子会呀,会绣花呀。”是隔壁乡来村里晒谷场唱戏人的声音。  走了后,我和徐子回到家,趁着外婆去刈鱼草的工夫,蹿她屋里四处翻找。找出一条绿色的针织大围巾,往肩上一披,把小胳膊藏在里面,再学着那鲤鱼精的模样,一寸一寸地把手抖出來。徐子倚靠在我腿上,仰着头看我。我一边装模作样地做出绣花动作,一边哼着晌午才学到的那一句曲:“小妹子会呀,会绣花呀。”  徐子是我的表妹,那年我六岁她三岁,我们都是被在县里
期刊
在东北,我经历过人生中两次极端的暴雪天气。  37年前,1983年4月29日,爸爸在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一个草籽厂任厂长,我家就住在厂区附近的家属房。那天早上,我还在蒙眬的睡意中,就被爸爸和妈妈的对话惊醒,爸爸说,外面下了好大好大的雪,房门已经被堵死,根本打不开了,窗户也被捂得严严实实,外面什么也看不见,看来这场雪可不是一般的大啊!爸爸一边说着一边找出来了棉衣、棉鞋和手套,他戴好帽子,叫起来我和妈
期刊
同城,有一个学友,于这天堂苏州,栖于一树,竟然枝头不闻杈鸟鸣,默默相比邻,天涯一河岸,达一年之久……  知道她居于此,还是我爱人与她的一次偶然相遇,听到后,我的记忆簿中马上蹦出学生时代就已固化了的八个字:“娇小玲珑,陆月的兰。”原来,她就住在隔壁的小区,相距也就百米之遥。在生活广场的一间铺子中,起早贪黑地做包子。得知我们在此,她小鸟欢语似的,隔三岔五地约我俩去她家喝酒。而那时的我们,一月也难得回苏
期刊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狗跑在我前面。”小学的时候,学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第一次知道“林荫路”这个词。  我走得最多的是回老家的一条林荫路,为了走那条路,每次回家都要特意多绕上十多公里,无论是老公还是弟弟开车,都会绕到那条路上满足我这个小资的要求,起初他们还常常取笑我,后来也就成了习惯。春天的时候,路边的白杨树新芽初绽,生机勃勃,挺拔地伸展着指向蓝色的天空,别有一番美丽。  有一年夏天,我
期刊
初中时期,我是文娱班长,上课前站在讲台上领歌打拍子,很得意,很风光。  站在讲台上一览全班同学,有个女同学磁石般总让我盯着不放,她长得太好看了,披肩长发,白皙面庞,大眼小嘴唇,笑起来两排齐齐白白的牙齿很吸人眼球。  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在商店为这位女同学买了一个小镜子,还有一个小手帕,在那个年代这可算是不错的礼品了,悄悄地塞于她手中,她接受了,我的心里顿时涌满蜜糖,激动万分,甜蜜万分,浑身
期刊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读小学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在庭院洒满了银光。  爷爷回家时慈祥地唤我:“琳儿,我送你一样东西,希望你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爷爷递给我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精美的上海牌机械手表!我当时是那么惊喜,想都不敢想!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相对许多家庭的孩子都缺吃少穿的,我能拥有一块精美的手表完全可以说是拥有了奢侈品。手表是蓝色的表盘,指针和表链是银色的,戴在我的小手上很漂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