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 调制说明文的语文味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字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当前,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期,语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上逐渐趋于准确、理性和科学。但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教育的双重性——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并落实在操作层面,仍然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聆听了福建省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鲸》一课后,笔者被她化育于无形的语言训练所深深折服。
  一、立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汉字文化
  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了鲸,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几个生字写在鲸的相应部位上。其中一名学生写错了“肺”字,右半部分写成了“市”,教师并没有指责学生写错了,而是引导学生:“‘︱’(竖)相当于总气管,承担着运输气体的任务。”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上下同气,呼吸顺利。”接着林老师领着学生齐读了两遍“上下同气,呼吸顺利”。经过这样一番学习经历,她的学生以后肯定再也不会写错“肺”字了。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腭、肺、肚、胎”在鲸身体上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汉字识字方法:“肉月旁”;既帮助学生记住了“肺”的写法,又使得他们深入地理解了字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空洞说教,她从汉字本身的特点——音、形、义的统一体——出发,从汉字自身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因素出发,在教学中挖掘这种丰富的文化因子,让学生在轻松却又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悟成长。这就是最深刻、最具体、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汉字就是爱祖国。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民族文化的浸润,语言训练中天然地蕴含了人文性。
  二、立足语言,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上,特别强调准确和简明。学习说明文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
  但是如何让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课上得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如何在轻松欢乐中演绎出浓浓的语文味?林莘老师是下了大功夫的。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特点——很大,形容鲸的大,有很多词,你还能用哪些词形容?
  (学生纷纷说:庞然大物、非常大、无比大……)
  师:反正一个字,大、大、大!课文是这样写的吗?其实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说鲸大,用各种办法写鲸大。再读读书,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还显得很宽敞。
  师: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四个人去鲸的嘴里看书,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那鲸要是合上嘴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
  (学生笑)
  师:所以我是不会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也舍不得让你们去,我心疼,作者也不会同意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要是。
  师:看出不是真的去,而是假的去,用的是……
  生:假设。
  师:假设不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但用在这里给人以想象,非常富有情趣。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有许多数字。
  师:你们把这些数字拎出来。
  生:“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
  师:数字,数字,还是数字!面对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
  生:作者想用数字让我们感觉到鲸的大。
  (板书:列数字)
  
  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但是理解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林老师抓住说明文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上。纵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刻意指出文中出现的各种说明方法,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各种形式的对话情境——假设学生坐在鲸的嘴里看书、拎数字串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明白了原来鲸的嘴里不能去,作者是用假设的方法饶有趣味地说明鲸的大,数字串则能让读者准确地感受到鲸的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亲身体会到灵活地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够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使语言训练、方法渗透、情感调动融为一体。
  
  (投影出示一段话,与原文对比,丢了4个词)
  师:请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
  (四名学生分别说出丢掉了“很长很长”“整个”“完全”“渐渐”4个词)
  师: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也完整、通顺,但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绝对不能去掉?
  生:“渐渐”不能去掉,用上“渐渐”才能感觉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变,而不是一下子。
  生:“完全”不能去掉,去掉了就不能知道后肢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小脚丫、脚指甲也都不见了。
  生:用上“整个”就能表示从头到尾,每个部位。
  师:是啊!开始我们认为这些词好像是可有可无的,后来经过仔细地读、认真地揣摩,却发现这些词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
  生:用上这些词,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了。
  (板书:语言表达准确)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出示这段话,在重点词语上加上着重号,让学生说说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用处,好在哪里,然后教师领着学生逐词揣摩、比较、感悟。但林老师没有这样做,她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看似不经意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也完整、通顺,但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绝对不能去掉?”这一环节,妙就妙在这个“最”字,小学生争强好胜,都希望自己选的词成为班级之最,结果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讨论的最终结果是都重要,自然而然地说明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立足语言文字“整个、很长很长、渐渐、完全”,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与科学性。
  三、立足语言,开启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教师把学生分为齿鲸队和须鲸队)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4—7自然段,“须鲸”们把描写须鲸的句子画下来,“齿鲸”们也画下描写齿鲸的句子,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的绝技,等会儿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批注)
  师:我是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兼裁判,辩论前有三点要求:1.双方应有根有据,即根据课文内容,不可胡言乱语。2.在强调自己优势的同时,可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辩论。3.同伴陈述后,请为队员呐喊助威。
  (学生辩论,但辩论内容始终围绕“凶猛”这一鲸的性情,并且开始信马由缰)
  师(打断学生的辩论):第一,话题没有充分展开。第二,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
  (学生继续辩论,辩论内容转向了鲸的“食物”)
  师(再次打断):齿鲸们、须鲸们,你们能抓住课文语言辩论很好,但是难道你们忘了喷水啊、睡眠啊、孩子啊……”
  (学生继续辩论,很激烈)
  
  纵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创设辩论情境,并在辩论前提出“双方应有根有据,即根据课文内容,不可胡言乱语”这一辩论要求,是含而不露地引导学生要凭借教材、立足语言。只有这样,才算面对文本,进入文本,体验和感悟文本。脱离文本,任其天马行空地乱谈,谈得再好,也不能实现“言意兼得”。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两次打断学生:“第一,话题没有充分展开。第二,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是教师在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思维拐弯时的及时引导,教师没有轻易地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别方向,也就是教师不显山不露水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立足语言去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既消化吸收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又展开了想象,将读、思、辩巧妙地融为一炉。这种辩论不再是死读课文,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使读中学读、读中学说落到实处。经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把学习引深、拓宽,使本来十分枯燥的内容变得又轻松又有趣,激发了学生主动读书、积极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亦妮)
其他文献
“母亲邮包”发放现场  “这是我在母亲节第一次收到礼物,我感到温暖又快乐。我一定会把这份爱和温情传递给周围的姐妹,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和病魔斗争,创造美好生活。”一位刚领到的“母亲邮包”的母亲激动地说。她患有乳腺癌,但脸上显露着朴实的笑容,她就像千千万万的陇原女性一样开朗、坚毅而自信。  “母亲邮包”项目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以中国邮政开启的邮政绿色通道为服务支撑、以关爱贫困母亲为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这一切都使教师充满着激情,学生充满期待,化学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化学教师这样或那样地抱怨:教学内容太多,课时太紧;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难把握教学的深浅度;经常给学生加菜加料,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特色与个性,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赖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支奉献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校本课程
男孩身陷危机!从内容上来看,男孩危机是以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全方位危机,从时间上来看,男孩危机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线性危机;从发生的范围来看,男孩危机还是世界性危机!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匪夷所思。然而,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和李文道、赵霞两位博士最新推出的力作《拯救男孩》却告诉我们,这是千真万确的,决非危言耸听。  《拯救男孩》以翔实的调查研究结果为根据,深入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称“海外”)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校伊始,就把服务意识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一,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指导思想:“一体”指由学校的办学框架、综合管理水平、综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以及软硬件的设施配备等形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学校的办学基础。“两翼”中的一翼是突出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翼是突出学生的外语水平。学校把育人目标定为:做“知书达理、品德高尚、外语
情感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不可替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情感,坚持利用情感管理艺术,以积极的情感去以情激情,宽容、赏识、激励学困生。我们学校四年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也是转化工作的重要成员,就四年实际工作的点滴体会
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不免会碰到一些“刺头”学生,要在课堂上面对和处理由于这些学生所带来的一些扰乱行为。在班级里面,这样的学生可能只有一两名,但是却是班级管理中的关键因子。如果教师不敢于面对这样的学生,或是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应对这些学生的一些偏激行为,那么不仅影响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无法构建和谐班级。对学生的偏激行为进行研究和矫正,是对一位班主任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和教学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我有
有道是: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不是专门的教育理论家,也不是单纯的实践者,而是用理性的实践架起现实与理想桥梁的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正是这样一位卓越的架桥人。用刘彭芝校长自己的话说:“你要深入了解一个中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可以去读他的文章,但更重要的是要到他的学校看一看,由‘行’来探‘知’,才是理解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的钥匙。”的确,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思想已融入到了她所从事的工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3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种报刊都刊载了与此相关的文章,同时也做了相应的采访和报导。给我印象最深刻、启发最大的是北大附中校长康健的远见卓识(参阅《南方周末》2007年6月7日第4版)。加之我参加了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对高考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所受的启发和阅卷期间的感悟与思索谈谈我的看法。    一、高考自身有待完善    毋庸置
在“五二〇”学生运动60周年之际,读到了一本纪念这次学生运动暨平津学生赴冀察热辽解放区60周年文集——《奔赴塞外》。才读了其中的几篇文章,便能感觉到有一种冲天的豪壮之气充贯在书中.随着书一页一页地翻过,我仿佛窥见了60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仿佛看到了60年前二百多名平津等地的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不顾艰险,穿过敌人道道封锁,勇敢奔向解放区的壮举,也仿佛感到了一股莫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