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秘密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内最长寿的细胞是什么?答案是脑神经细胞。
  就在几年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成年人的大脑不具备细胞更新能力。后续研究虽然推翻了这一观点,但新生成的脑细胞数量极其有限。绝大部分脑细胞自“成年”后便不再更新,而是会一直工作下去,直到“主人”去世为止。
  脑细胞的长寿与大脑的独特功能有关,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记忆是通过相互连接的脑神经网络来储存的。一旦连接断开,记忆随即消失。如果脑细胞经常更新,那这个人也许可以活很久,但他的自我意识将随着神经连接的中断而被彻底抹去,逐渐变成另一个人。恐怕没人想要这样的长寿吧?
  但是, 细胞寿命太长也有问题, 会导致D N A 复制差错很难被纠正。众所周知, D N A 是最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序列决定了细胞到底会长成什么样。DNA在复制时很容易出错,这就是基因突变的主要来源。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带有这个突变的细胞死掉,再生成一个新的细胞填补空缺。事实上, 人体绝大部分组织都是通过细胞更新的方式来维持健康的。比如,皮肤细胞每星期都要全部更新一次,组成人体消化道的细胞每个月也会全部更换一遍,以此来避免基因突变造成的坏影响。癌细胞之所以有害,就是因为癌细胞只顾自己长寿,拒绝被替换,最终的结果就是“主人”被杀死了。
  一个人在发育期间, 其大脑神经干细胞会疯狂分裂,最终形成大约800亿个脑细胞。这些脑神经细胞一旦成熟就不再更新,细胞分裂期间出现的DNA复制差错也都被固定下来,不再有修改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脑细胞内含有的基因各不相同,科学家称之为“体细胞突变嵌合”(Somatic Mosaicism)现象。
  这个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机理很难研究,因为很多神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只存在于少数脑细胞中,研究起来太困难了。比如自闭症、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已经发现过大量致病基因,但哪怕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也只占发病总数的百分之几而已,因为这些致病基因很可能是在脑组织发育期间突变出来的,在人体其他细胞中找不到,研究难度太大。
  即使在神经发育期间没有出现坏的基因突变,脑神经细胞寿命过长也是有问题的,那就是无法保证DNA完好无损。要知道,每个DNA分子都是长链大分子,中间经常会发生断裂,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补。一旦断裂的次数太多,修补能力又跟不上,细胞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 因故无法随时更新的脑细胞是用什么办法来修补DNA损伤的呢?这就是美国索尔克研究所(SalkI n s t i t u t e ) 所长拉斯提· 佳格(Rusty Gage)博士正在研究的课题。
  通常情况下,研究DNA损伤的科学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损伤本身。他们会找出损伤的位置, 再去分析这些损伤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佳格博士另辟蹊徑,决定研究一下DNA的修复过程。在他看来, 损伤就是因为修复不及时造成的, 如果搞清了D N A 修复的细节, 就能从另一个侧面知道DNA损伤意味着什么。
  研究人员先用诱导因子将人类胚胎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然后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种经过特殊标记的人造核苷。核苷是核苷酸的前体, 可以将其看成是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用于替换的零配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胞培养之后,研究人员将神经细胞中的DNA提取出来进行分析,看看那些加了标记的人造核苷究竟是如何分布的,这样就可以知道DNA修复发生在什么位置。
  分析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些标记物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大约6.5万个热点位置,合起来只占人类基因组的2%。这个结果说明DNA修复机制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把精力都集中在了一些重要的基因位点上。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位点所代表的,有很多都是与编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的蛋白质。因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症等老年人常见疾病,很可能就是脑神经细胞内的DNA修复功能变弱的结果。
  更有意思的是,当研究人员在培养液中加入一些能够导致基因突变的化学试剂时,热点附近的DNA往往要比其他区域更加稳定,更不容易受突变试剂的影响。这就进一步说明这些热点是被重点保护的基因片段,其功能非常重要。
  这其中的一批最稳定的热点和DNA甲基化(Methylation)有关。甲基是DNA分子上的一种修饰物,能够决定哪些基因应该被激活,哪些基因应该关闭。DNA甲基化模式是衡量细胞年龄的最重要的指标, 此前已有很多科学家证明,通过分析脑细胞DNA甲基化模式,就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脑组织已经衰老到了何种程度。
  佳格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 发表在2021年4月2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篇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个发现为制药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如果我们想办法激活神经细胞的DNA修复系统,也许就可以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延缓衰老。
其他文献
“他们好甜啊,太好‘嗑’了!”夜深人静,还有很多年轻人深陷于别人的绝美爱情而无法自拔。这里的“别人”,或许是影视剧中的两个角色,或许是小说中的两个人物,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两个明星。两个美好的人,被完美地搭配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  如今,“嗑CP”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开心方式”。“嗑CP”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语。CP源于英文Coupling或Couple,意指“情侣、配对”。
期刊
营养要点:三文鱼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营养价值较高,是儿童青少年的优选食物.茭白是初夏时令蔬菜,鲜嫩可口,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黄瓜是常用的蔬菜,容易采购.儿童青少年多有
期刊
民以食为天。现代人格外关注营养,迷信一些营养传言,为家人营养操碎了心,却依然时不时陷入营养焦虑当中:我家孩子吃对了吗?老人有必要补一补吧?如何才能吃出强大的免疫力……现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就大家关心的营养健康问题进行解答。科学饮食,助力免疫力提升  问: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提高免疫力。想要通过饮食营养助力免疫力提升,您有哪些建议?  答
期刊
很多东西,拥有的时候,就不知道珍惜……比如,我们的皮肤。  天天见,对于它给我们的保护却经常忽视。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作用大着呢!  本人皮肤科医生一个,深知皮肤病成因复杂,难治好复发,让众多患者痛苦难当。而且,在门诊中,我也经常会被患者问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来看一下,有没有您关心的。1.吃酱油会导致色素沉着吗?  激光、手术治疗后可以吃酱油。酱油中的黑色其实是焦糖色,而皮肤中的
期刊
到了夏天,很多宝宝的胃口会受到影响,而水果就成为这个季节营养摄入的重要来源。夏季水果的种类比秋冬季丰富很多,所以不少家长也会让宝宝在这个季节多吃点水果。  水果的味道甜美可口,颜色鲜艳明亮,多數孩子都很喜欢。合理安排好水果餐,不仅能让宝宝享受水果的美味,还能帮助宝宝在炎热的夏季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维生素、矿物质等,对宝宝的健康大有裨益。  有的宝宝有点挑嘴,总是爱吃某一种水果,对其他水果拒绝尝试。
期刊
暑假就要开始了。孩子们的暑假计划都做好了吗?暑假是孩子们的快樂时光,但却是一些家长的噩梦。因为在不上学的日子里,不少孩子开始终日与网络为伴。游戏不能天天玩  “游戏成瘾”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 1次修订本》中被正式命名为游戏障碍,与酒精成瘾、赌博成瘾等一样,成为成瘾性疾病的一种。这些成瘾物质和行为本身不一定有害,例如逢年过节与家人团聚时适量饮酒助兴并无大害,但如果每天都要喝酒,就可能是疾病了。同样,
期刊
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更新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历史街区的旅游业开发是重新分配城市功能和增加城市活力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韩国仁寺洞为例,以550份问卷为基础,对历史街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了评估。该问卷包含33个评估指标,以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衡量受访者对仁寺洞的主观判断和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1)仁寺洞游客满意度评价共包括6个方面:历史元素的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行业分布和类型、消费者需求、街道布局与功能、景观美化。(2)在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一段不到10秒的视频里,20岁的四川甘孜藏族男孩丁真笑容纯真、眼神清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丁真身后的蓝天、草地、雪山、湖泊……共同演绎出了人们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是不是身未动心已远?先来看看高原出游攻略再出发吧。丁真的家乡,你想去吗  丁真的家乡地处高原,地域广袤、人烟稀少,让那些渴望摆脱世俗喧嚣的游客心向往之,很多人都已经将其列入新的出行规划。  然而, 高原地区由于有低压、低氧、昼夜温差大
期刊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各个年龄段男女老少共同的“心腹大患”。看着日渐突出的小肚腩,每个人都忧心忡忡。那些努力减肥却不成功的人们,总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现那么一小撮“不合群分子”:他们似乎也一样大吃大喝不运动,却依然保持着相对瘦削的身材,肥胖这个词似乎一直和他们无缘。这种现象,让那些大费周折节食、运动的减肥者颇为愤愤不平——凭什么他们就可以一直这么瘦下去,难道这就是那种逆天的“易瘦体质”吗?  从普通人
期刊
前段时间一起疑似性騷扰的事件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某医生大V在与女粉丝的聊天过程中,直接问了一些关于做爱姿势甚至生理反应的问题。开始这名医生还不承认,并“甩锅”给助理,但后来不断有女网友勇敢地站出来晒出聊天记录。经统计发现,受害女性达70多名。最后,这名医生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并声称已在接受心理治疗。  为什么文章开头,我们称这起事件为疑似性骚扰呢?因为在事情刚刚被曝光的时候,也有网友认为这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