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文化清醒 提高文化自觉 推动陕西新闻出版业跨越发展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9日,陕西省召开了2012年全省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会上明确了2012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如何推动陕西省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陕西新闻出版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鼓励本土文化精品走出去,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文化利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薛保勤。
   新闻出版业要做文化强国建设主力军
  《传媒》:陕西是文化大省,也是新闻出版业比较发达的省份,文化强国建设对陕西无疑具有更特殊的意义。请您谈谈新闻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陕西省新闻出版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的份额有多大?
  薛保勤:新闻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和地位,就是李长春同志去年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的“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阵地,当好体制机制改革的排头兵、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具体到陕西来讲,新闻出版业一直是全省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支撑。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省新闻出版业资产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资产的44.8%,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49.5%,利润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利润的58.8%,税金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税金的69%。2011年,全省新闻出版产业的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在全省文化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陕西的新闻出版是全省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传媒》:近年来,陕西省在建设新闻出版强省方面有何新项目、新举措?
  薛保勤:2011年,总署批准我省建立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两个国家基地规划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这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新闻出版业体制、机制创新和跨越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这样一个产业基础,加上我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新闻出版资源,陕西就具备了早日由新闻出版资源大省跨越成为新闻出版强省的基础和条件。但形势越好,也越需要我们保持冷静。
  
   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传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您如何看待当前新闻出版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薛保勤: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文化强国建设为新闻出版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既表现在技术层面,诸如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冲击,也表现在面对市场的无从下手、面对读者的无所适从、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乏力,还表现在产业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尚不密切,创新不够,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等方面。这也向新闻出版界提出了一系列课题,比如:如何防止在应对市场冲击的过程中走向迷失;如何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价值和理念等。
  《传媒》:陕西省在抓机遇、促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薛保勤: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坚持文化清醒,提高文化自觉。我们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六项任务和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里提出的“八大工程”,积极调整了我们建设新闻出版强省的目标规划,以使其能同全会提出的2020年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相结合、相衔接。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实施重点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工程。整合优势资源,引进多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和园区,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孵化功能,形成全省新闻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抓好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三大基地,以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图书博览中心、陕西新闻图片资料中心、西北(新华)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等28个重大项目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二是加快调整结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全省出版单位散而小的局面,支持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深入推进报刊体制改革,鼓励报刊、印刷等企业组建集团,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大力调整企业结构,以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打造新型新闻出版平台,实现传统结构向新兴结构的转换。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当下出版物重复雷同、市场需求度不高的局面,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生產分众化、对象化、多元化的出版产品。
  
   推动跨越发展才是硬道理
  《传媒》:在2月初陕西省召开的全省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您提出要“保持文化清醒,提高文化自觉,全面推动全省新闻出版业跨越发展”,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一思路。
  薛保勤:我这个观点也不一定非常严谨,就是说希望我省的新闻出版人有一份文化清醒。文化自觉不是自恋,文化自信不是自大,文化自强不是自娱。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新闻出版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引领和精神再造的特殊功能;要清楚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再造民族精神的责任、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责任、是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自身要有文化,文化单位、文化企业要有文化,要具备文化使命、文化责任、文化担当以及可贵的文化情怀。
  《传媒》:为实现跨越发展,陕西省是否已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薛保勤:总体上的目标,是要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跨越,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出版生产体系,形成以各种介质为特征、以内容创意为中心、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的现代出版生产力;从新闻出版资源大省向新闻出版强省跨越,要在竞争中营造和培育新闻出版市场环境、新闻出版产业体系、新闻出版龙头企业和新闻出版知名品牌,逐步形成我省新闻出版业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传媒》:那么,实现跨越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薛保勤:跨越发展的标志,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二是将产业发展建立在更加健康、科学、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新闻出版业增长速度和全省GDP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期末,建成2~3个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形成3~5个网络出版强势企业,形成1~2个总产出超过100亿元、2~3个总产出超过50亿元、一批总产出超过10亿元的新闻出版产业集群和产业集团;三是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受益。我们相信,陕西新闻出版资源优势明显,有着较强的后发优势,通过艰苦的努力,可以建成新闻出版强省,能够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传媒》:陕西省实现新闻出版业跨越发展的主要抓手或主要途径是什么?
  薛保勤:新闻出版产品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文化大发展”发展什么?首先是要发展人。要以文“化”人、以文“化”村、以文“化”镇、以文“化”城,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是基础手段或者说是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工程是提升公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媒》:在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陕西省将有哪些重大举措?
  薛保勤:今年,我们提出了这样几项重大任务。一是做好民生出版工程。要牢记和坚持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做好公益性、基础性新闻出版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和支持全省新闻出版行业为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人员、残障人士等特定人群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新闻出版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要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搭建更多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惠民便民的服务平台,加强对行业单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生态化发展的鼓励和扶持。这里还要强调,全省出版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民生的理念,倡导出版广大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出版物,进一步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方便群众,做好民生出版工程。
  二是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陕西27300多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确保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要把加强常态化管理作为今后农家书屋工程的主要任务,积极研究解决提高书屋使用效益、及时补充更新出版物等问题,防止“农家书屋”重建轻用轻管的倾向,切实把书屋建设成为农民读书看报、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科技致富、学法普法的重要阵地,农村学生节假日和放学后的学习场所。同时,要大力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机关书屋、社区书屋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深入推进“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活动。要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形成声势、形成影响、形成常态。继续深入组织开展以“三秦书月”为主要载体,覆盖全省、渗透全年、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民阅读活动,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省上下蓬勃开展。省、市、县都要组织启动仪式,办好各类读書活动,做到市市有安排、县县有活动、各有关单位都有任务,使活动不断向基层城乡推进,让更多的人群受益。同时,与广电、电信等行业的传输渠道或传播媒介合作,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建设书刊信息和阅读平台。要推进实施公共阅报栏(屏)工程,做好重点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的赠阅工作。
  
   更多政策鼓励 力争精品“走出去”
  《传媒》:我们了解到,陕西近年来的精品生产有声有色,一批重点出版物一经走向市场就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有些还未面世就引来热切的关注。请您谈谈陕西在出版物精品生产方面的未来规划。
  薛保勤:这些年来,我们通过积极争取,设立了“陕西图书奖”,刚刚又得到省委批准设立陕西出版基金,之前也实施过“金版图书工程”,正是通过这些政策的激励,帮助出版单位牢固确立了精品意识。
  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对精品生产和创作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新闻出版业的所有活动中。精品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齐心协力。我们要充分挖掘陕西丰富而独特的新闻出版资源,进一步强化选题策划能力、编辑生产能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气派、陕西特色的精品力作,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同时,要做好陕西出版物的整体策划与包装,形成系列产品,力争在历史文化、古籍整理、红色革命、宗教、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形成出版品牌,切实策划生产出更多独具陕西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高质量产品,让这些产品能走出潼关、走出国门。
  
其他文献
“走出去”是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最近一段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尤其是新闻出版总署1月9日出台的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
期刊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台风多发区。近年来,依靠先进的防汛信息系统以及周密有效的应对机制,泉州在遭受台风正面袭击时总体受灾情况均较轻,也为防抗台风积累了许多经验,因此受到福建省乃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高度肯定。《泉州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在长期报道防抗台风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机制,充分展示出“权威主流、百姓情怀”的办报宗旨。这对于沿海各地的防抗台风报道工作,乃至各地防抗各种自然灾害
期刊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目标和政策。2012年1月9日,总署出台了年度“1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走出去”进行全方位布局。基于国家层面的政策与导向,在推进落实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批国内书刊进出口骨干企业担当起“走出去”的国家队和主力军的重任。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
期刊
内容:热点聚焦,形式多样  “新闻决定生死”的魔咒是不变的。欧洲的许多传播机构,包括商业传播和私营传播,在新闻部门都有较大的投入,因为新闻还是非常吸引观众的。“法国24”是一家提供国际新闻时事的电视台,总部位于巴黎市郊,该台的口号是:“超越新闻”(Beyond the News)。与“法国24”电视台合作的法国电视1台(TF1),其新闻节目在中国网站上作为法语听力的教材流传,在比利时成功地把观众从
期刊
和风送暖,草长莺飞。2012年3月29日上午,“庆祝《人民论坛》20周年暨《学术前沿》创刊理论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人民论坛》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和《人民论坛》各关系单位的300多位代表出席。     一次高规格、高层次的思想聚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中共
期刊
当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又一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与此前《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热播不同,此次的热潮是“自下而上”被掀起的。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类型中品质相对较高的产品,一直瞄准的是高端受众。《舌尖上的中国》一片则是从电视到网络,从微博到街谈巷议,从品味美食到品味文化……直到普通民众的喜爱和褒奖铺天盖地时,该片的创制者们才意识到“真的是火了”。在记者就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趋势走访了五位颇有发言权的业内
期刊
江苏省广电代表团于2011年底考察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八个城市的广电媒体和公司。笔者感觉到,由于地区差异和历史原因,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要复杂,但却恰恰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传播业在21世纪初的真实情况,对同样处于裂变、聚合过程中的中国传媒有借鉴意义。     体制:争论暂停,公私并行  长期以来,欧洲的媒体行业一直是公共传播和商业传播并行的双轨制。公共传播机构的代表是设在瑞士
期刊
将启动学术期刊、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  本刊讯 2月13日,记者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2012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15项工作要点已经确定,继续积极稳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被列入15项工作要点,将制定出台《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报刊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这15项工作要点分别是: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
期刊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以纸质为媒介的期刊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期刊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变数。面对诸多挑战,传统专业期刊如何发展,已成为业界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就业与保障》杂志实践,谈谈专业期刊如何打造品牌。     从差异性方面把握专业期刊的定位方向和特色  简单讲,专业期刊主要是指按内容进行划分,体现专业性,有相对固定读者群的期刊。纵观专业期刊的发展,两种情况值得思考:一是走
期刊
上海曾是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申报》、《新闻报》等代表过中国近代报业的巅峰;进入新世纪后,与全国各地报业大战的烽火连天不同,上海报业却井然有序,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其表面平静却暗流汹涌……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航之年,上海报业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整体发展情况如何?本期《报业观察》约请专家为您解答。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报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20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