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权利出现以来,腐败就应运而生,只要存在权力,就会出现腐败。权力作为政治生活中一个普遍的政治现象,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①“无所不能”的权力,容易让人不由自主地抛开一切道德准则、法律规范去偷食“禁果”。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并坚定不移的开展反对权力腐败的斗争,不断采取严厉措施,严惩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行为。但是,腐败现象却是“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出现了前“腐”后继的恶性循环。对此,要在对权力腐败有着更清晰的理解的基础上,解剖权力腐败形成的原因,并着力构建权力腐败的制约机制,积极打击腐败犯罪。
关键词:权力腐败;形成原因;制约机制
一、引言
权力腐败是一个久谈不衰的话题,自原始部落开始,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部落首领权力扩大,资源配置日益失去平衡,腐败就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①随着新型服务型透明化政府的构建,反腐话题再次备受关注,如何对权力腐败进行有效制约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所谓的权力腐败,其实就是一种“黑色交易”,表现为权力主体为了满足某种私欲,把权力变成“魔杖”,故意乱用或滥用职权以获得私人利益。“权力腐败的本质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官员,没有履行被赋予权力的相应职责,为谋取私利或所在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非法用权,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②陈国权学者在《政治监督论》一书中认为权力腐败主要是指政府公职人员不正当地运用行政权力实现其私利,从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著名学者陈平军认为,“行政权力的腐败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违法违纪行为,即利用职权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③从经济角度讲,腐败是一种寻租行为,是一种权钱交易,是一种以自己私人利益为目的,利用职权,暗箱操作,伤害他者利益的行为。从政治角度看,其实质是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在各自私利驱使下,共同改变公众权力性质,使公众权力蜕化成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体制角度看,腐败是权利委托—代理运行的失败。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违法违纪的恶劣行为,是一种与社会道德相背离行为。不管如何定义,权力腐败已经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位学者曾这样描述过,“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和异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始终伴随着公共权力而存在,在现代社会,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顽症,它的危害不仅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损失,而且也逐步会使国家政权丧失合法规范。”④如何防范、控制、制约权力腐败,是全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权力腐败形成原因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所有国家都存在腐败。⑤托克维尔曾经告诫人们:“无限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当我看到任何一個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民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⑥权力是糖亦是毒药,只有从多角度深入分析权力腐败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出合理的制约机制。
1.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
权力的固有属性是权力腐败的自身根源。公共权力是相对于个人权力、私有权力而言的,是多数人拥有的公有权力,理应反应多数人的意志,谋求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它区分于个人权力、私有权力最明显的标志。但公共权力本身并不必然谋求公共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它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正如有人所说,公共权力是一把魔杖,既可以造就天使,也可以造就恶魔,而且会使天使变成恶魔。19世纪英国史学家阿克顿⑦勋爵也说过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权力倾向于腐败,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
2.权力腐败的历史原因
我们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在其实现形式上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设想的“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那种民主高度发展的理想境地,主要还是通过各级党政机关来行使国家的领导权和社会管理权。同时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遗留下的集权专制、家长制等思想的影响,由于几十年来革命战争环境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高度统一、集中体制的权力运行方式,权力被极大地强化起来。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就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潜藏着滋生腐败的可能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⑧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正是要用法律制度来规范权力,革除这样的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是,这种改革才刚刚开始,在完备而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确立以前,旧的政治体制下的权力,在其权限、职能、运行方式等都缺乏规范的情况下,仍然可能被滥用,并被用来谋取私利。
3.权力腐败形成的经济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呈现蔓延的势头,不仅涉案人员的级别越来越高,出现了小权小腐败、大权大腐败的现象,而且很多查处的重大腐败案件是“窝案”、“串案”。主要因为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的体制,一些旧的经济关系仍然存在,社会生产关系在自我调整和完善中还充满着矛盾,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要素如原材料、能源、信贷、铁路运输等的配置权仍然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配置,这就很容易出现经济利益的寻租活动。寻租空间越来越大,尤其是某种特权与经济利益结合时就会导致权钱交易的权力经济,这就是权力腐败的经济根源,进一步导致了权力腐败活动的升级和蔓延。
4.权力腐败的体制原因 主要为新旧体制转换造成的宏观分配体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的失衡,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体制上,社会价值的分配基本上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而且主要是针对国营单位,这种分配体制,虽然不利于经济的全面腾飞,但保证了这种体制范围内的分配相对合理性。改革开放以后,指令性分配体制被改变,新体制设想运用市场机制达成合理分配,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理想的设计暂时难以实现,这样,价值分配的不合理性便无可避免,致使大量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不想方设法获得必需的资源和价值,如果社会调控系统不满足这一要求的话,公共权力就会引向非公共领域的运用,一旦对权力的制约失衡,就必然会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5.权力腐败形成的机制原因
这里的机制主要是指权力的监督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的滋生蔓延网开一面,既然权力是公有的,也就必须由公众来管理,但权力行使者执掌着权力,如不实行有效的监督,就必然导致权力的私有从而产生腐败,许多关于利用职权寻租腐败,暗箱操作,这已是历史的不争的事实。我国现有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体制存在着相互牵制、重复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客观上形成监督不力的状况,导致权力缺位、错位、越位,这些必然导致权力腐败的滋生。我国近年来权力的监督机制继续改革,权力如何更有效的行使,需要我们的反思和探析。
三、权力腐败制约机制的构建
反腐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是现阶段我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化、公开化的首要解决的难题。“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权力倾向于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⑨这是阿克顿勋爵的至理名言只有建立“不能腐、不敢腐、不易腐”制约机制,把“夏娃的禁果”关进制度“铁笼子”,才能根本上制约权力腐败。
1.加强道德建设,强化权力主体的自我约束
我国曾尝试采用了“运动式治腐”的实践模式。不过,仅仅依靠突击、严打,虽能在短期内查出一批腐败案件,拉“大老虎”下马,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反而更易陷入被动局面。国家打击力度增大,效果突显,力度减小,腐败则“死灰复燃”,给了权力腐败“钻空子”的机会,治標不治本。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内在的一种约束与管理,自觉练好抗腐防蚀的“内功”,才是治理权力腐败的根本措施。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亦存在着公务道德建设短缺的问题,政府管理充满了暧昧的伦理环境,道德的言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务道德建设,发挥道德在治理权力腐败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公务人员自律约束机制,搞好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也是治理权力腐败工作十分重要的环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切不可出现类似“萝卜招聘”、“近亲繁殖”的行为。这种行为实则权力领导与公务人员暗箱操作,为领导亲属实行“量身定制”,甚至通过交叉安排等手段,在单位安排自己的亲属,下层公务人员则投其所好,取悦握有实权的领导。“近亲繁殖”不符合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不仅造成岗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工作开展,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2.增强透明度,是政府工作透明化
马克思曾指出:“官僚机构的普遍特征是秘密,是神秘。保守这种秘密在官僚界内部靠的是等级组织,对于外界则靠那种闭关自守的社会性质.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和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来说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⑩但也就是因为政府机构的隐蔽性,给了权力主体更多的暗箱操作的机会,为滋生权力腐败提供机会。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因此,公开化是有效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策略和机制。曾经“地方阳光政府”工程建设,风靡一时,但是随后也变成“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公民参与的口号,实则背地里“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要使得形式权力透明化、公开化,不仅需要公开政务,更需要扩大公民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在公共权力制度建设中的参与面,完善公民参与政治公务的途径和渠道,必须加快行政公开化的制度建设,要通过立法,建立中国的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公开政府会议制度、公民听证制度等。多层面促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3.加强权力制衡,强化权力腐败的体质约束
“分权制衡的思想与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分权和制衡原则。没有制衡的权力高度集中,极易滋生权力腐败。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权力制衡的原则是指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划分,合理划分出每个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之间全力相互制约,相互牵制。二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三是实行政务公开制。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四是执行定期轮岗制度,对掌管人、财、物的重点人员、重点部门实施定期岗位轮换制,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避免腐败。第五,建立人民群众给基层政府领导班子和个人打分制。
4.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腐败的法制制约
我国是法制自始至终就是法治国家,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腐败的法制制约,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具有巨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腐败的法制制约,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了资本和权力联姻的现象,并产生了某些分利联盟,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样就让某些国家公职人员有机会利用市场经济改革的契机把公共权力作为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制约权力腐败的斗争要取得根本性成效,既需要从政治体制改革角度着手,推进体制的创新,又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有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重法促廉的力度,才能提高制约权力腐败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5.强化舆论监督机制建设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⑧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也可以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栗。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反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战略,应当寻求科学的反腐战略和反腐制度,优化反腐败的宏观制度环境,完善反腐倡廉的具体制度安排。当代中国的制约权力腐败亟需沿着以下方向进一步探索: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集体领导;在权力制约问题上,坚持权力配置科学、权力界限明确、权力行使依法、权力运行公开,其核心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关键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各种监督机构、监督力量的监督合力等。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科学的权力配置和運行机制,随着权力腐败现象的减少,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②金太军.行政腐败的解读与治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
③陈平军.行政权力腐败及整治对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
③李锡哲.论权力腐败的治理对策.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5.
④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⑤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
⑦约翰·爱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JohnEmerichEdwardDalberg-Acton.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自由主义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出自他写的书《自由与权力》,侯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⑨阿克顿.自由与权利-克顿勋爵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8.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参考文献:
[1]Hayek.EconomicFreedom,CambridgeMass[M].BasilBlackwell,1991.383.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6
[3][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55.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何清涟.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309.
[9]翟志宏.腐败成因的多重视角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10(5):23.
[10]戴木才.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和研究视界[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
[11]张永红.提升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效能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12]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作者简介:
段丽,江苏盐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4年行政管理研究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权力腐败;形成原因;制约机制
一、引言
权力腐败是一个久谈不衰的话题,自原始部落开始,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部落首领权力扩大,资源配置日益失去平衡,腐败就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①随着新型服务型透明化政府的构建,反腐话题再次备受关注,如何对权力腐败进行有效制约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所谓的权力腐败,其实就是一种“黑色交易”,表现为权力主体为了满足某种私欲,把权力变成“魔杖”,故意乱用或滥用职权以获得私人利益。“权力腐败的本质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官员,没有履行被赋予权力的相应职责,为谋取私利或所在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非法用权,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②陈国权学者在《政治监督论》一书中认为权力腐败主要是指政府公职人员不正当地运用行政权力实现其私利,从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著名学者陈平军认为,“行政权力的腐败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违法违纪行为,即利用职权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③从经济角度讲,腐败是一种寻租行为,是一种权钱交易,是一种以自己私人利益为目的,利用职权,暗箱操作,伤害他者利益的行为。从政治角度看,其实质是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在各自私利驱使下,共同改变公众权力性质,使公众权力蜕化成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体制角度看,腐败是权利委托—代理运行的失败。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违法违纪的恶劣行为,是一种与社会道德相背离行为。不管如何定义,权力腐败已经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位学者曾这样描述过,“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和异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始终伴随着公共权力而存在,在现代社会,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顽症,它的危害不仅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损失,而且也逐步会使国家政权丧失合法规范。”④如何防范、控制、制约权力腐败,是全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权力腐败形成原因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所有国家都存在腐败。⑤托克维尔曾经告诫人们:“无限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当我看到任何一個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民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⑥权力是糖亦是毒药,只有从多角度深入分析权力腐败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出合理的制约机制。
1.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
权力的固有属性是权力腐败的自身根源。公共权力是相对于个人权力、私有权力而言的,是多数人拥有的公有权力,理应反应多数人的意志,谋求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它区分于个人权力、私有权力最明显的标志。但公共权力本身并不必然谋求公共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它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正如有人所说,公共权力是一把魔杖,既可以造就天使,也可以造就恶魔,而且会使天使变成恶魔。19世纪英国史学家阿克顿⑦勋爵也说过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权力倾向于腐败,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
2.权力腐败的历史原因
我们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在其实现形式上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设想的“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那种民主高度发展的理想境地,主要还是通过各级党政机关来行使国家的领导权和社会管理权。同时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遗留下的集权专制、家长制等思想的影响,由于几十年来革命战争环境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高度统一、集中体制的权力运行方式,权力被极大地强化起来。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就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潜藏着滋生腐败的可能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⑧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正是要用法律制度来规范权力,革除这样的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是,这种改革才刚刚开始,在完备而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确立以前,旧的政治体制下的权力,在其权限、职能、运行方式等都缺乏规范的情况下,仍然可能被滥用,并被用来谋取私利。
3.权力腐败形成的经济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呈现蔓延的势头,不仅涉案人员的级别越来越高,出现了小权小腐败、大权大腐败的现象,而且很多查处的重大腐败案件是“窝案”、“串案”。主要因为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的体制,一些旧的经济关系仍然存在,社会生产关系在自我调整和完善中还充满着矛盾,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要素如原材料、能源、信贷、铁路运输等的配置权仍然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配置,这就很容易出现经济利益的寻租活动。寻租空间越来越大,尤其是某种特权与经济利益结合时就会导致权钱交易的权力经济,这就是权力腐败的经济根源,进一步导致了权力腐败活动的升级和蔓延。
4.权力腐败的体制原因 主要为新旧体制转换造成的宏观分配体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的失衡,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体制上,社会价值的分配基本上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而且主要是针对国营单位,这种分配体制,虽然不利于经济的全面腾飞,但保证了这种体制范围内的分配相对合理性。改革开放以后,指令性分配体制被改变,新体制设想运用市场机制达成合理分配,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理想的设计暂时难以实现,这样,价值分配的不合理性便无可避免,致使大量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不想方设法获得必需的资源和价值,如果社会调控系统不满足这一要求的话,公共权力就会引向非公共领域的运用,一旦对权力的制约失衡,就必然会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5.权力腐败形成的机制原因
这里的机制主要是指权力的监督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的滋生蔓延网开一面,既然权力是公有的,也就必须由公众来管理,但权力行使者执掌着权力,如不实行有效的监督,就必然导致权力的私有从而产生腐败,许多关于利用职权寻租腐败,暗箱操作,这已是历史的不争的事实。我国现有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体制存在着相互牵制、重复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客观上形成监督不力的状况,导致权力缺位、错位、越位,这些必然导致权力腐败的滋生。我国近年来权力的监督机制继续改革,权力如何更有效的行使,需要我们的反思和探析。
三、权力腐败制约机制的构建
反腐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是现阶段我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化、公开化的首要解决的难题。“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权力倾向于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⑨这是阿克顿勋爵的至理名言只有建立“不能腐、不敢腐、不易腐”制约机制,把“夏娃的禁果”关进制度“铁笼子”,才能根本上制约权力腐败。
1.加强道德建设,强化权力主体的自我约束
我国曾尝试采用了“运动式治腐”的实践模式。不过,仅仅依靠突击、严打,虽能在短期内查出一批腐败案件,拉“大老虎”下马,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反而更易陷入被动局面。国家打击力度增大,效果突显,力度减小,腐败则“死灰复燃”,给了权力腐败“钻空子”的机会,治標不治本。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内在的一种约束与管理,自觉练好抗腐防蚀的“内功”,才是治理权力腐败的根本措施。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亦存在着公务道德建设短缺的问题,政府管理充满了暧昧的伦理环境,道德的言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务道德建设,发挥道德在治理权力腐败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公务人员自律约束机制,搞好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也是治理权力腐败工作十分重要的环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切不可出现类似“萝卜招聘”、“近亲繁殖”的行为。这种行为实则权力领导与公务人员暗箱操作,为领导亲属实行“量身定制”,甚至通过交叉安排等手段,在单位安排自己的亲属,下层公务人员则投其所好,取悦握有实权的领导。“近亲繁殖”不符合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不仅造成岗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工作开展,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2.增强透明度,是政府工作透明化
马克思曾指出:“官僚机构的普遍特征是秘密,是神秘。保守这种秘密在官僚界内部靠的是等级组织,对于外界则靠那种闭关自守的社会性质.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和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来说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⑩但也就是因为政府机构的隐蔽性,给了权力主体更多的暗箱操作的机会,为滋生权力腐败提供机会。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因此,公开化是有效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策略和机制。曾经“地方阳光政府”工程建设,风靡一时,但是随后也变成“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公民参与的口号,实则背地里“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要使得形式权力透明化、公开化,不仅需要公开政务,更需要扩大公民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在公共权力制度建设中的参与面,完善公民参与政治公务的途径和渠道,必须加快行政公开化的制度建设,要通过立法,建立中国的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公开政府会议制度、公民听证制度等。多层面促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3.加强权力制衡,强化权力腐败的体质约束
“分权制衡的思想与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分权和制衡原则。没有制衡的权力高度集中,极易滋生权力腐败。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权力制衡的原则是指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划分,合理划分出每个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之间全力相互制约,相互牵制。二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三是实行政务公开制。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四是执行定期轮岗制度,对掌管人、财、物的重点人员、重点部门实施定期岗位轮换制,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避免腐败。第五,建立人民群众给基层政府领导班子和个人打分制。
4.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腐败的法制制约
我国是法制自始至终就是法治国家,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腐败的法制制约,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具有巨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腐败的法制制约,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了资本和权力联姻的现象,并产生了某些分利联盟,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样就让某些国家公职人员有机会利用市场经济改革的契机把公共权力作为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制约权力腐败的斗争要取得根本性成效,既需要从政治体制改革角度着手,推进体制的创新,又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有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重法促廉的力度,才能提高制约权力腐败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5.强化舆论监督机制建设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⑧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也可以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栗。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反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战略,应当寻求科学的反腐战略和反腐制度,优化反腐败的宏观制度环境,完善反腐倡廉的具体制度安排。当代中国的制约权力腐败亟需沿着以下方向进一步探索: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集体领导;在权力制约问题上,坚持权力配置科学、权力界限明确、权力行使依法、权力运行公开,其核心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关键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各种监督机构、监督力量的监督合力等。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科学的权力配置和運行机制,随着权力腐败现象的减少,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②金太军.行政腐败的解读与治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
③陈平军.行政权力腐败及整治对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
③李锡哲.论权力腐败的治理对策.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5.
④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⑤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
⑦约翰·爱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JohnEmerichEdwardDalberg-Acton.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自由主义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出自他写的书《自由与权力》,侯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⑨阿克顿.自由与权利-克顿勋爵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8.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参考文献:
[1]Hayek.EconomicFreedom,CambridgeMass[M].BasilBlackwell,1991.383.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6
[3][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55.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何清涟.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309.
[9]翟志宏.腐败成因的多重视角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10(5):23.
[10]戴木才.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和研究视界[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
[11]张永红.提升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效能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12]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作者简介:
段丽,江苏盐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4年行政管理研究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