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中,我深深感到,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从小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有着很多不同天真的童趣及独到的创意和想法。如果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开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就此谈一点浅见。
  一、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活跃气氛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调动学生的激情,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維。如我在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根据“勤狮子和懒狮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一内容,请同学个想象一下“它们将拥有怎样的未来?”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他们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看过的动画片《狮子王》等来设想,有的说,勤狮子成了森林之王;有的说懒狮子长大后变勤奋了,自己独立生活了。还有一个小学生说勤狮子由于苦练了一身本领成了一名“警察”,不仅保护了小动物还帮助人们抓小偷呢!还有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扮演了勤狮子和懒狮子,用精彩的表演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接着我又提出:“你们愿意和哪只小狮子交朋友呢?为什么?”这时同学们的激情又一次鼓动起来了。好多学生的见解独特、富有创意。我心里感到非常欣慰。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勤奋永远都比懒惰好。
  二、教学中要做到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经常以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轻学生的结果。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在评价中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象片。通过看录象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城市的理解。
  三、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认为学生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给老师设防。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于鼓励,毕竟它是学生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新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我却笑了笑,温和地对他说:“你说呢?”这们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一般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像这样有创意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予充分肯定的评语。从此以后这个学生的作文水平,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可见异想天开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相应的拓展。
  四、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楷模作用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不自觉地的创新思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强调一百次创新的重要,也不及教师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示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身先垂范作用尤其重要。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创意,要具有挑战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回答多种答案,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
其他文献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不同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大量出现。杜郎口模式、昌乐二中模式、兖州一中模式、重庆綦江模式……各种模式的宗旨都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开展。在认真学习了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又就近到宜宾市六中、李端中学、泸县二中等课改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深刻的意识到,必须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否则,将越来越落后于他人,学生也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确定起跑线;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
期刊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行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道德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道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它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所以幼儿时期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那么,怎样使幼
期刊
【考纲要求】  1.熟练掌握求通项公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2.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命题方向预测】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考查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利用 和 的关系求通项 ,以选择、填空题为主,较为简单,若涉及递推公式常为解答题,属中等难度题目.  一、题之源:课本基础知识  1.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期刊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着“真、善、美”。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校实施美育的意义 
期刊
【教师】请写出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一学生板书:C + O2 点燃CO2 ↑。(针对学生书写情况,教师进行点评,此反应不需要标“↑”。)  【教师】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学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化学反应。 [师生共同小结]C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②H2 + CuO H2O + Cu ,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学生: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教师】:以前我们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下面就结合在教学中的案例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一、复杂运算  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经常会有复杂的某个式子重复出现导致书写繁琐和计算复杂,如采取整体换元的方法就会迎刃而解,即将此复杂的式子用简单的A或B或其它字母代替。例如解分式方程时用到整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有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