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校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与特长,既让人印象深刻,更构成了其核心竞争优势。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实践中,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构建起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能一蹴而就,地方高师院校要科学确立目标和评价体系,合理安排实施路径,经过培育与积累,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改革发展;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144-03
  引言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起源于现代企业管理,经过发展完善得到了工商管理领域的普遍认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一般涵盖资源、能力、体制、制度以及创新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分析角度与高等院校的运营与发展也有高度的一致性。鉴于此,将核心竞争力思维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为院校的战略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科学视角,具有理论依据和时间价值。特别是,在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历史洪流中,高校管理层只有能够清醒认识自身,明确基于自我核心竞争力的准确目标定位,才有可能引领地方高校真正走出转型发展的破局之路。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密西根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策略思想家之一)和英国学者哈默在(G.Hamel)经典著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决定未来成败的持续竞争优势。这篇文章一经《哈佛商业评论》刊出,就打开了20世纪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大门,很多公司认为终于找到了苦寻已久、在商业竞争中克敌制胜的办法与答案。20世纪80年代,对于企业高管才能的评价办法还主要集中在能否重组公司和剥离臃肿业务及人员实现扁平化管理,辅以必要局势下的拨乱反正决策能力。进入90年代,核心竞争力理论出现后,对高管的评价开始导向是否能通过战略管理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是否有能力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依赖核心竞争力找到企业持续壮大的途径。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国内后,同样受到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界的高度认可与接受。与此同时,这一理论模型也被其他管理领域多有借鉴,高等院校亦在其中,形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综合国内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学术观点,总体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观点维度来描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第一类是要素观。这类观点指出,办学理念、高校形象、文化风俗、学术底蕴等人文要素所形成的高校特色和优势,构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类是协同观。此类观点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其他高校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知识体系优势,这些优势是基于传承下来的精神追求和办学理念的统领下,通过多年的基础搭建和组织管理所形成的协同知识体系平台。第三类是资源观。这部分观点将高校核心竞争力聚焦于高效利用并整合发展形成的、能够为院校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点的资源统一体。第四类是能力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人数较多,他们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文化传承、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获得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由上述可见,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积累和沉淀,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自身的区位所属、办学理念、发展定位、人才和资源禀赋、文化和制度建设等特点和情况,在外部条件的历史变迁中向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扩展,形成延伸到内部的各项工作之中的独有特性。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功能
  高校核心竞争力与办学特色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不难发现,理念、教学、科研的积累对于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而竞争的结果又会影响到院校的地位、声誉,决定着发展和前景,进而继续作用于学校管理和资源获取,对办学理念的改进、人才的吸引、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获取形成反作用,继而形成院校的办学特色。纵观世界一流名校,不難发现这些院校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驰名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也大多各具特长,才更容易给学生和家长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特色与特长,就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既差异化又稳定的办学特点与发展模式,构成了高校核心竞争优势。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看,有一部分大学由于缺乏对本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清醒认识而随波逐流,等同于主动放弃优势而盲目竞争。例如,在支撑不足的前提下盲目设置专业、缺乏对高校竞争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对市场认识充分前盲目追求产业转化等。这种跟风式的改革发展,必然造成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甚至造成浪费,以致在改革中走了许多弯路。而这种现象在地方院校中更为普遍。通过核心竞争力分析,有助于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科学合理整合资源。只有通过协调局部和现有资源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才能不断适应外部变化,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地方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根据上文所述,高校应当从办学理念、品牌效应、科学与学术、校园文化、资源管理和创新六大要素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体系。由于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特殊性,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发展目标不宜拔苗助长地定位于科研,因此在指标体系构建中没有包含科研能力。基于此,可以初步确定由两级、2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6项,分别为办学理念和品牌效应、学术生产能力、管理模式创新能力、校园文化构建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力和培养模式创新能力;二级指标20项,具体为,区位地位和声望、特色化程度、开放程度、招生情况和生源质量,学科建设能力、名家数量、学术产量,统筹能力、协同水平、信息化程度、柔性管理水平,意识形态教育、师范性意识、实技能践培训,师资力量、梯队架构情况、沟通顺畅程度;培养模式与时俱进程度、毕业生质量、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见表1)。   三、地方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式
  (一)实施路径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凭一日之功而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管理层和核心管理团队的数年坚持。培育流程可以参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一般需经历识别与开发—获取与整合—培养与成熟三个阶段。识别与开发阶段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确立核心价值目标,并且围绕工作目标谋划相关工作、展开相关活动。这个阶段要综合自身情况和其他地方高师院校之所长,科学合理确定目标,建立中长期获得核心专长和特色的战略规划。获取与整合阶段是重要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准确定位并搭建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阶段工作必须在现有知识体系基础上,追求知识体系扩充和技能拓展,绝不可好高骛远,脱离现有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应避免贪多求大,盲目合并组合不适合自身的竞争要素。地方师范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以师范性为核心的有机整合,而绝非在于规模优势。地方师范院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坚持自身的师范特色。培养与成熟阶段是真正构建起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收工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既定目标引领下,在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化的外部条件中,形成适应力和竞争力,通过提高精神力促进学校发展,通过学校发展巩固、强化核心竞争力,形成正向促进的良性循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应当充分把握改革的窗口期,科学谋划并培育形成核心竞争力,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校的存续问题。
  (二)关键步骤
  理论重在实践。以本文第二部分所述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为基础,地方高师院校通过采用新型管理理念与方法、应用新技术等措施,探索科学合理构建核心竞争力,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关键点。
  一是必须与时俱进科学更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指管理团队对学校宗旨和职能的认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对高等院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现状和人才需求。地方高师院校要始终坚持“客观求实、科学定位、突出特色”的开放办学理念,合理确定自身在地区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明确发展的起点和目标,既不能丢掉师范性特色,更不能盲从趋势追求升格和“综合化”,而是要结合区域人才、特别是职业教师人才的需求来争取支持、谋划发展。
  二是必须不断提升学术生产能力。地方高师院校不应过度追求科研,但这不等同于不追求学术造诣。学术生产能力包含研究水平、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人才梯度和知识系统是一所高校的根本生命线,高师院校“综合化”、教师教育“大学化”趋势的内在动因其实就是对学术生产能力追求的实践体现。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必须着力平衡师范性特征与学术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在师范专业和高度关联学科领域的学术生产能力。
  三是需要关注管理创新。地方高师院校领导一般由当地市委管理,与该地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多有交流。用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管理高校具有先天不足。高校属于智力密集型组织,其核心竞争力难以单纯依赖命令与执行的管理模式实现,而是需要在管理团队和教师学者之间形成集体价值观的相互影响与传递,从而实现全部组织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交流沟通,进而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所以,地方高师院校的管理层既要适应高校的特点,也要通过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四是重视培养校园文化构建能力。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在学生品德和人格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方高師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教师,师范生就业后就要迅速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学生时期亲身体验到的校园文化构建能力,将直观地对身份转变后的教师的校园文化构建能力形成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生。教师不仅可以影响学校的学生,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其文化和风气的辐射作用也在于此。师范生的竞争力除了对课堂传授知识很重要,对文化构建能力也十分重要,提高毕业生的校园文化构架能力是地方高师院校不可忽略的重要责任。
  (三)关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改革的一些补充
  上文所述地方高师院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实施路径和关键步骤,均是基于至少保持师范教育功能独立的前提,即在发展方向上没有放弃师范特色。但是客观地讲,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大多面临转型发展,在办学目标上存在淡化师范特色、强化综合性的倾向,在学科专业上存在弱化师范性、增加非师范专业的趋势。“师范性”虽是传统优势,但却难以实现大的跨越发展,因此,传统的师范特色和优势对于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来说一时难以取舍。
  通过从教师培养机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教师资格认证三个方面研究美、日、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体系历史,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是这些国家教师教育的承载主体,在教师培养体制中更为侧重教师的知识专业性,对于“师范性”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这与我国地方高师院校的改革趋势相符合的。在西方国家的这种架构和体系中,在培养环节,师范教育机制与综合大学伴生发展,在知识专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就业环节,“培养”学校与“任职”学校是供与需的双向选择;在思想道德层面,干预有限。笔者在调查国内多地师范院校改革发展路径中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在转型期将“综合性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后,虽然继续冠以“师范”之名,但由于知识系统和人才梯队支撑不足,无奈陷入“师范性弱化”、“综合性不强”的尴尬境地,反而失去了发展的支点。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大格局下,“师范性”是符合地方高师院校功能定位的传统优势,不应轻易舍弃,即使改革方向确定为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也必须以“双轨制”过渡的模式逐步完善学科设置和人才引进,其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保证上文所述6项指标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能力的获取、整合与培育。
  参考文献:
  [1]   江璇.安徽省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2]   朱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3]   宋争辉.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趋势、内涵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
  [4]   江婷.地方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7.
  [5]   朱睿.地方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兴   华]
  作者简介:解   (1986-),女,辽宁鞍山人,硕士,从事财务及管理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约翰·罗默的机会平等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值得经济学家们不断地研究。约翰·罗默在对罗尔斯、德沃金、阿内逊、科恩等人观点的分析、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机会平等理论,其理论中提倡的良好竞争环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表明罗默的一系列理论对于后世的经济建设活动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机会平等;经济建设;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税收征管水平、避税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我国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税柄法”衡量税收征管水平,并使用剔除盈余管理的税会差异衡量企业避税程度,考察税收征管、企业避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税收征管在企业避税影响企业价值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征管水平的提高可以助力企业价值的提升,而企业避税程度的加深则会有损企业价值.此外,税收征管在企业避税影响企业价值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即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不会导致避税程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产生改变.这些研究结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由于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有限、创新创业综合保障缺乏、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欠佳,高校学生缺乏科学、及时、充分的创新创业指导,缺乏高效、可行、充足的创新创业支持,缺乏全面、严谨、双向的创新创业评价,因而创新创业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快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整合、加大创新创业物质资源支持力度、加强
摘 要:居住权制度的设立问题在我国法学界争议已久。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居住权从此成为一项法律明文规定的用益物权。我国居住权制度的现实功能与价值需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民法典对居住权的规定,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居住权;用益物权;居住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DF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投资者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先行赔付制度、纠纷强制调解制度等新制度的建立,以及专业化的金融法院的设立和运行,对于加大投资者保护的力度具有重要作用。新技术的发展已经给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法律体系也将与时俱进,为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可靠、高效、公平、公正的保护。  关键词:资本市场;投
摘 要:人类社会从早期到现代,始终面临着突发公共危机的困扰。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危机,社会应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应急公共产品予以应对。应急公共产品供给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后果的双向性等特征。应急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当然是政府,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私人和第三方力量也可担当一些应急公共产品的供给。三者各有利弊,也好相互配合。应急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优路径,就是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私人供应和第三方供应相协助、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对工科基础课传统的培养模式与四种互动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探索互动培养方法的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从辅助式翻转模式、启发研讨培养模式、系统与“分形”培养模式以及分层比较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阐述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模式。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要广博深邃结合实践操作,而且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公安机关服务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在效率追求、法治边界要求和信誉保证等方面对新时期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公安机关可以从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明确权力使用边界和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等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公安机关服务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服务营造;公安机关;营商环境;能力提升;路径  中
摘 要:网络招聘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招聘方式,为企业和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全新的招聘及应聘模式。爬取智联招聘平台工商管理类岗位信息并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平台运营情况。爬虫数据显示,目前工商管理类岗位薪酬中等,所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且聚焦“民营企业”。同时,分析发现智联招聘平台存在许多问题,如平台中存在失效信息和虚假信息,招聘信息描述模糊且具体招聘流程中信息沟通并不充分。基于此,为应届生提出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强化员工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大力推动现代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针对国有建筑企业工資总额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总结与归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1993年以前)、放权搞活时期(1993—2008年)、经济转型时期(2008—2018年)、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时期(2018年以后),并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