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锋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lyc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晚报文化部主任
  和象牙塔里的学院派相比,吕向阳是个行走的写实派。作为长篇文化叙事散文,“关中三部曲”以关中为主的民俗民情、传统文化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为叙述对象,开掘、表现和反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旨在挖掘以关中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当前的困窘及预测今后的趋势。为让作品能赢得时间和历史的承认,他在动笔前就从传说和史料中寻觅出民俗文化的诞生原因、根脉神韵、生长轨迹、精神原乡。他在读书学习之余,沉下心来迈开双腿扎根生活,让思维探向古籍文献,用双脚走遍山村乡野,观察最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记录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矛盾与冲突、前途与命运。这种致敬传统典籍外加田野考察的作风,有浓郁的非虚构创作的色彩。这种静心回归传统搞创新的做法,显示了吕向阳对历史的雄心与对未来的气魄。
  “关中三部曲”,是作家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凸现。吕向阳得益于生活和文化底蕴的积淀,他将目光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移到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用“民族性”“乡土性”来冲出报章散文碎片化的包围圈,为长篇散文文化意识的觉醒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如果说“关中三部曲”的最大贡献是表达了作家致敬传统、启迪当下、感召未来的话,那么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则是书写了独特的乡愁美学。乡愁是离乡游子抒发情怀的文字,也是华语文学一个永恒的母题。在“关中三部曲”中,作家是顺延“西岐—宝鸡—关中—中国—世界”这个思绪跳动的。他的乡愁是一种以关中为支点,观照中华和世界的大文化乡愁。作家董桥说:“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吕向阳的大文化乡愁,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
  吕向阳笔下的关中,不再是单一的真实或虚构的关中,而是具有了更多可研究、可探讨的人类生存样态和人文景观的一个切面。从这个意义来说,“关中三部曲”拓宽了长篇文化散文的形制,给华语文学的乡愁赋予了新的内涵,自会有更深厚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似是一戟惊雷劈入脑海,全体师生肃立。  没有人移动,没有人言语,一声声防空警报似是巨鸟哀嚎,低徊盘旋,裹挟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时远时近,号叫在每个人耳边。这声音像是一条乌黑的绳索缠住咽喉,又或是一个连绵不休的噩梦要窒住人呼吸。我默立着,垂着头,仲秋的萧风甩不掉连绵阴雨的寒气,渗入肺腑,霜雪一般浇入胸臆,直觉头顶似有闪电盘旋,而我希冀着它的降落,劈裂这压抑空气,拯救这一刻无尽的悲凉。  今天,已是九
期刊
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忽然好似背后传来梵唱,悠远高古,大德之音。苍天博大,降落雨莲花,四面潮涌都似因此一静,有所震慑。嘈嘈切切,温存浪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
期刊
古陶器为何钟情于绳纹而久久不弃呢?我身边这位十三岁的小侄儿,盯着橱窗里的一件陶罐,清澈的眼仁里涌满了狐疑,居然眯成了绳纹状。  记得那年去淳化甘泉宫遗址踏青,就发现过堆得如垃圾般的瓦砾,随意用木棍拨捡,偶尔会发现刀刻木划的痕迹,而最多的还是走向整齐的绳纹。有朋友在旁边佯装内行地说,这些带绳纹的瓦砾肯定都是古陶片。我反问那不带绳纹的就不是古陶片了?的确,那绳纹恐怕是中国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了,几乎在
期刊
走进蒲城帝陵,可阅大唐全景。  ————作者题记  我是在一个清凉的日子走进蒲城的,而赶往帝陵的公路却是一条等待开发的大道,斜走不远便有高高阙楼扑入眼帘,躲在那挑檐后边的便是大唐的桥陵了。在这里安息的唐睿宗充满了悬疑,作为武则天的幼子,一生难得两度登基,曾在壮年时让位于母后,二十年后再次登基,却仅仅坐了两年皇榻,又让位于三儿李隆基,五年之后便隆重地葬到这面山坡上了。眼前的桥陵果然威风八面,凝聚着一
期刊
走进被绿树环绕的大明宫,看着那微缩了的大明宫城,不是那雍容的建筑布局让人振奋,也没兴趣追寻哪座宫殿的坎坷,却不知怎么总会想起那位浪漫而又可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常常会随着诗人的吟诵而使历史在眼帘演绎开来。  那位天才的诗人是在天宝年间走进恢宏的大明宫的,是被唐玄宗一纸圣旨召进了宫内翰林院。当时的李白梦想入宫施展抱负的愿望十分强烈,当他接到进宫任职的诏书时,曾经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期刊
著名散文家  吕向阳在追述关中民风村情的散文中,将自然美与人之美融为一体,或者说他很善于写自然美中人之大美。他将被人们遗忘或者丢失了的乡野风景唤醒,呈现于忙忙碌碌不曾记得回家乡路的人面前,让他们沉吟和思索。他把土炕上的那盏煤油灯提到我的面前,让我闻到泥土的暖,炊烟的香。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题材。吕向阳从土得掉渣的《门楼》引发出的乡愁,让我不由得想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
期刊
六岁以前我住在城墙里,那儿是古都的魂。平层的大院子,讲不完故事的老人,有猫咪抱了尾巴,阳光下睡得安详。  那会儿家里是没有电脑的,电视也不甚有人看,头发被妈妈一剪便可上街,衣服发型难辨性别。但想来那时我也不大在意这些,照样天天搬了小板凳乐颠颠地在大院里候着。吃完午饭,胡子爷爷就会来讲故事。  爷爷其人,在我印象里已是相当模糊了。唯有一道鼻下青胡记得分明,讲起话来扭来扭去,激昂时唾沫星横飞,端的是一
期刊
怎么也没想到,落满尘埃的岐山博物馆居然陈列着一件小小的“节约”。  我的确有点惊讶,急呼同伴过来欣赏,这个被称为“节约”的西周马车零件,是青铜的,就萎缩在那个歪歪扭扭的玻璃橱窗里,静静地注视着突然的造访者。这般小模样,似曾相识的,怎么会是节约呢?老馆长见我脸现疑惑,便拉开柜门把“节约”拿出来递到眼前,似乎很像现在工厂常见的四通结构件,有两寸多长,四个管口,内腔通连。我不得其解又小心放回橱窗端详,似
期刊
2015年1月,作家吕向阳出版了他写作30年来的第一部散文集《神态度》,引发媒体对其人其文跨年的报道。2015年12月16日,《陕西日报》以整版篇幅解读吕向阳系列民俗文化散文,篇幅之巨系该报近20年来“头一遭”。2016年1月1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文坛大家周明先生阅读吕向阳散文新作的长篇评论。2016年6月,吕向阳相继又出版他的第二部散文集《老关中》。吕向阳散文系列,自出版以来引起的巨大反响,被
期刊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著名作家  千古一部《诗经》,风、雅、颂,风独占鳌头,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等,统纳在国风之中计有六十三篇,是咱们中国人最早的文学记忆。吕向阳发现了风,并为之像文物考古工作者一样,进行着他艰苦而细微的追索和探求,他做得比考古还致密还深入。所以他对风的考古,是专业的。他在繁重的新闻领导岗位上,见缝插针的挤时间,出版发表的百万余字专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