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厦,南国南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zx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忽然好似背后传来梵唱,悠远高古,大德之音。苍天博大,降落雨莲花,四面潮涌都似因此一静,有所震慑。嘈嘈切切,温存浪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情的赋予自然万物以莫名其妙的意义,我也难脱窠臼,总觉得慈济这样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是足以比拟作太阳的。这世间有世态炎凉,可亦有古道热肠,实在不错。总有人把自己的不作为托词于社会的世风日下,然而盲人说自己不相信有太阳,太阳就真的不存在了吗?真理,本就是无可谓新奇,无可谓老旧的。这也像太阳。太阳已经在空中高悬了亿万年了,可是它光辉不断,热量不竭,便也就万古常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善美,永远会被奉为社会的风向标。而假丑恶,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当道。
  没有低温速冻的内部室温,从慈济会堂走出来,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凉与通透。那大约是,内心真正获得平静的一刻,在外界纷扰的俗世里,蓦地响起了一缕红尘清歌。
  坐在返程的大巴上,雨丝又偷偷摸摸爬了满窗。我不禁莞尔,也想取笑一番南国司雨的神如此随性。在辽阔的西北长养惯了,十天半月降一次水,雨伞才会跟着出来见一番天日。不想走在厦门的街头,雨几乎扰的人懒得合伞——三五分钟就叨扰一次,一开一合倒平白耽误十秒。沿桥是荡漾的海浪,一簇一簇的,涌起来一股股海草鱼腥气息,空气便有些辛辣蛰喉了,人却不舍得关窗。这被西北风肆虐惯了的糙皮糙脸,怎么敢平白拒绝了南国的美意?采取浮云来敷脸,古来今往能几人。我倒是乐得快活。快活在一切都迥然于北方的南国又南里。
  厦门似乎总是这样。古朴厚重的石门里掩映着碎花蓝衫的惬意。无论是集美鳌园、集美学村,抑或是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由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在20世纪创建的她们,竟在这个世纪依然风姿绰约而非风韵犹存。我猜想这大约是归功于建筑风格的迥异了。我所熟知的历史沧桑,总要具象化为朱门深宫,碧瓦飞甍,四人合围的红木柱子撑起了一个古典的浪漫,禁闭已久的大门上是落了雪的辅首衔环,叩上一叩,便有响彻千载的蛩音娓娓而来。可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同的。浅灰替了朱红,巨石替了楠木,大抵是因为南方多雨多水,红木禁不得潮湿的缘故吧,用以替代的浅灰石柱被雨水浸洗了千百遍,竟生出别样的温润来。最底端的柱子被泡久了,毕毕剥剥的,颜色泛一层深。建筑总是受了些西方的影响,格外高大,有着不同于一般南方代表——苏杭——的大方严谨。浅灰总是要比朱红色减龄的吧?南方人果真是会生活,城市配色也打理的这样用心。然而厦门的古老是她的衣着掩不住的。与其掩住,倒不如说是漫露。
  厦门大抵总是这样。提起厦门,人们总会想起海,想起风,想起鼓浪屿,想起慢出质感的生活,更想起在这座城里邂逅的青年男女。这些曾经听来年轻浪漫的字眼,在真正踏上鼓浪屿时,却没法将她们尽归于此。在游客纷纷留影的联邦调茶局等著名店铺前,矗立的是寥落的大使馆。当年被迫允建的领馆中,许多已经过修缮,甚至开放成为商业用地,唯有日本大使馆由于政治因素,不予重建。如今看来梦幻的城堡庭院,套紧了当年背井离乡者悲恸锁上的铁链。他们一边拴死了家门,又一边栽种下桂圆,明知不可却又盼有朝一日得以“归源”。当我摩挲一片桂圆叶时,灼人的便应是那年那日那一滴砸在根土里的泪罢。我料想寻常在网页上为鼓浪屿疯狂如同为西藏疯狂的文艺青年们,总也不能把这滴泪装进自己的笔囊。这滴泪太真挚又太悲怆,“朝圣者”们消化不了她,鼓浪屿便来拥抱她。我推测这一份沉重,大约就是鼓浪屿这些年虽因旅游业爆红,却又经久不衰的缘由吧。有历史的物什,总是经得起打磨咀嚼又推敲的。城也一样。回城的人坐在离岛的小船上,看浪花拍打钢琴码头,看鼓浪屿渐行渐远,看她逐渐虚化成一只贝壳,被战火洗礼过了,被灾难侵蚀过了,可当你打开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内里依然托着的柔软的珠。
  厦门的确总是这样。这个依靠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城市,总不比故乡古都的名号响亮,因此鲁莽造访者常自以为是的看“轻”了这座城——看“年轻”了,有时也便就是看轻分量了。然而当我走进厦门二中的校史展室时,却讶然看到展览阶段竟以世纪为界限。那些手写的校刊,那些剪贴的通讯,那些照片里的乐队男生——大背头,背带裤——所有的物件都生发出一份温柔的召唤,让人沉淀,更让人静思。于是我静思到前几日的新闻,是陕师大的七位老教授,在四天内为所有新生完成了一份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多么“轰动”的一则新闻啊!但也难怪,毕竟这是全中国——也就是整个华夏最后的手写通知书了。我讶然于这份执拗,就像讶然于眼前这所中学的积淀。然而我也只得哑然了。面对这一份坚守,面对这一脉传承,面对这一刻文化之明亮,一刹四面喧哗都似静默,洪荒深处,幽渊之底,听见心弦微拨的低音,刹那间扩散至整个天地。我忽然就迷恋上了这座城,这个角角落落都还记得陈嘉庚的城,这个体体面面传承了整套闽南文化的城,这个在语言中依然讲“鼎”而不讲“锅”的城,这个恋旧的城。
  走廊上的马无法掉头,洞穴里的壁画还在悲歌。荒漠潮涨,夜幕降落,盖在敦煌,盖在祁连山,盖在毛乌素,盖在秦岭,绵延万里的夜幕,跨过我辽阔的西北家乡,最终盖在南国又南的厦门,晚风鼓动,蘸上一滴东海鲛人的泪。
  我以目光摩挲这座城的夜色,蓦地想起万能青年旅店的那一首《大石碎胸口》:“渔王还想继续做渔王,而海港已经不知去向。”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海的确是梦的故乡。
  晚安,厦门。
  愿今夜的南风吻我以歌。
其他文献
经霜的白菜滋味佳妙,《园蔬十咏》有诗道得好:  周郎爱晚菘,对客蒙称赏。  今晨喜荐新,小嚼冰霜响。  挂了霜的白菜,汁水转甜,质地变脆,嚼之柔嫩无渣,隐然作响,说是冰霜响也未尝不可。  白菜烧肉丝、炖粉条、煎豆腐、爆扇贝,不失清白之格,炒溜焖煨熬煮蒸,诸法不一,滋味中正,此可谓君子之风也。
期刊
白天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没忘记和同事一起去购买芭蕾舞剧的票,打算晚上去看演出。  回到会展中心就要面对一个老问题,为什么眼前胡乱走过的人,尤其是女人,都长得那么美,还爱看书。我走出几步看其他国家的展台有什么好玩的,法国有一个作家正准备开新书发布会,我呆呆看着那些读者,美女如云,像是超模的选拔赛。  白俄罗斯的“白”,其实是“纯粹、正宗”的意思,所谓白俄罗斯,就是正宗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族、乌克
期刊
张岱写有《蟹会》一文,我背不下来了,懒得查书,故不引录,有兴趣的自个找《陶庵梦忆》看去。  张岱的小品文,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的是淡墨,看起来却浓得化不开。读一点张岱文字,能得文章作法。张岱的文法,一言以蔽之:苦心经营的随便。苦心经营容易,随便也简单,苦心经营的随便里有宗师气度。竟陵派苦心经营,公安派下笔随便,不如张岱恰到好处。  谈蟹的文章蔚为大观,很多人下笔没有张岱光鲜清丽。光、鲜、清、丽,是
期刊
下班路过小区,看见摆摊小贩脚下的竹篓里盛满核桃,上面还放着三五个剥掉外壳的,露出饱满的核肉。  卖核桃的是个中年人,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衣,脸部黝黑,坐在两个竹篓中间,背对小区大门,神色间散散淡淡,像前朝闲民,身旁纸板上写道:核桃,十五元一斤,谢绝议价。  字是毛笔写的,遒劲从容,还带些古拙淡雅,有直率天成的韵味与意境,比舒同先生写得好。这是他自己手书还是他人代笔,我没有问,自有一种天机不敢道破。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2009年),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他曾在《纽约客》杂志任编辑,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三年后辞去《纽约客》工作,23岁起专事写作。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厄普代克写出了“兔子四部曲”《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和《半人半马》《同我结婚:一桩罗曼史》等25部长篇小说,十几部
期刊
南瓜有喜气,近来心情颇晦暗,想写写南瓜,让心情明亮一点。是不是因为颜色,所以有喜气。我想即便从外形上说,南瓜亦带喜气的。  我喜欢圆圆的南瓜,像车轮,岁数还小的时候,扛不动它,只能推着滚,仿佛滚铁环。  长形的南瓜像冬瓜,我不喜欢。我爱物,有时仅慕其形,正如有人爱女人,只在乎外表。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夏天的黄昏,从路摊买一只大南瓜回来,削皮切成块,同糯米一起熬粥,仿佛品尝一段过往
期刊
当我赶到宝鸡博物馆,看到馆长正摆弄被称为“管辖”的古代车辆构件,就忍不住笑了。  圆圆的,空心的,小茶杯样的西周青铜件,横插着一个食指粗的销子。这是古时套在马车轴上的构件,但表面布满线条流畅的美丽纹饰,细细看去,竟是许多青铜器上常见图案,前后两个强悍的饕餮,龇牙瞪眼,杀气逼人,仿佛要把飞驰而过的军车兵士吞进肚里;旁边排成一溜的小龙穿行在云纹之中,与那龙头状的销子互为呼应,恰似马车在空中跃过,犹如天
期刊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
期刊
有个朋友很瘦,我们喊他山药,有个朋友矮胖,我们喊他洋葱头。很多菜名是绰号,周围还有朋友叫豇豆、扁豆、苦瓜、茄子、西红柿、地瓜。好在没有人叫大米、小麦、面条,若不然可以开餐馆了。  我在南方没吃过山药,山楂吃过不少。南方的山楂果肉薄,入嘴酸涩,远不如北方的味道好。老家山多,可惜不产山药,草药漫山遍野。这些年出去玩,识得一些草药之名,很多人以为我学识多,其实不过少年时候在乡村学到的。一个人不妨在乡下待
期刊
似是一戟惊雷劈入脑海,全体师生肃立。  没有人移动,没有人言语,一声声防空警报似是巨鸟哀嚎,低徊盘旋,裹挟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时远时近,号叫在每个人耳边。这声音像是一条乌黑的绳索缠住咽喉,又或是一个连绵不休的噩梦要窒住人呼吸。我默立着,垂着头,仲秋的萧风甩不掉连绵阴雨的寒气,渗入肺腑,霜雪一般浇入胸臆,直觉头顶似有闪电盘旋,而我希冀着它的降落,劈裂这压抑空气,拯救这一刻无尽的悲凉。  今天,已是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