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梦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被绿树环绕的大明宫,看着那微缩了的大明宫城,不是那雍容的建筑布局让人振奋,也没兴趣追寻哪座宫殿的坎坷,却不知怎么总会想起那位浪漫而又可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常常会随着诗人的吟诵而使历史在眼帘演绎开来。
  那位天才的诗人是在天宝年间走进恢宏的大明宫的,是被唐玄宗一纸圣旨召进了宫内翰林院。当时的李白梦想入宫施展抱负的愿望十分强烈,当他接到进宫任职的诏书时,曾经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得意之态跃然纸上。史传那唐明皇闻听李白前来晋见,曾“下辇恭迎”,真是一种高规格的礼遇。后来还同进午餐,唐明皇甚至亲自为这位浪迹天涯的诗人调羹递碗,能得到这般尊宠几乎是前所未闻的。而这个极为夸张的待遇反映了唐玄宗爱惜人才的胸襟,也是李白的创作在朝野引起轰动的延伸,当时一定引起了不知多少羡慕嫉妒了。
  昔日的大明宫红墙高耸,只有鸟儿可以飞进飞出,而今的大明宫却仅仅模仿着几座大殿曾经的巍峨,满眼望去也只有大树小树和草坪了。那李白一步步走进这座梦寐中的宫殿是要压抑着心房跳动的,多年的梦想哗啦一下拉开了帷幕,让诗人有些目不暇接,但他坚信自己的路走对了。当初他本是有能力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那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大才子注定要有别于平庸,他走的是皇亲举荐的道路,似乎有点今天拜山头找门路的味道,其实这也正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表达。诗人跑到秦岭脚下出家的玄宗妹妹门下攀附两年,当然也算是自我举荐了。
  终于在十年后,唐玄宗坐稳了江山,竭力要搜遍天下英才齐聚大明宫,以昭示本朝的开明豁达,李白便在这种背景下幸运接诏了。不过,唐玄宗对诗人的热情依然是居高临下的,那天饭后就派李白到翰林院就职了,也只给了区区一个“待诏”的职衔,听其名就明白是一个时刻等待皇上召见的闲差,而且翰林院里的“待诏”尽是英才,许多盛名天下的诗人、画家、歌者都汇集到这里,全是为皇上才情勃发时助力衬托的。所以有传闻李白入宫后,朝廷曾让诗人写过一篇给吐蕃王的信函,估计也是后人善良的愿望。
  大诗人步入朝堂开始了一个春天里的童话。
  我盯着那大明宫庞大的“沙盘”,鳞次栉比,疏密有致,问及那翰林院的位置,却是久久没有定论。但我想那翰林院应该在大明宫哪个角落的,否则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隔街相望的兴庆宫里赏花言欢,忽然感觉那李龟年率领的梨园弟子的说唱缺少新意,便遣人去找李白来唱和一曲,如果距离很远诗人是不会马上出现的。那块牡丹烂漫的宝地,曾是李隆基登基前的府邸。当年唐玄宗本不是太子,但父亲却把皇位传给他了,有情有义的李三郎登基后,仍不忘太子禅让之情,时常回到兴庆宫与兄宴饮,共赏花开,共枕同眠。时有晚会也热闹空前,常常会点燃上千灯笼,数百宫娥欢笑嬉闹,花容月貌,灯红月圆,且把大唐的繁盛演绎到无以复加了。那天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都传那酩酊大醉的李白很快被宫人用蒲团抬了进来,显然诗人饮酒过量已入梦乡,可到了皇上面前慌忙抖擞精神,借着酒劲大叫丞相快快研墨端笔,还伸出长腿让权倾一朝的高力士脱靴侍候,现场人都惊得目瞪口呆了,而如此的“豪爽”却让皇上感到幽默与惬意,然后半醉半醒的大诗人众目睽睽之下,提笔蘸墨,在金花笺上挥毫写下了惊艳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实当年站在大明宫最高的麟德殿上,是可以望见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的。那座阁楼曾是大唐的四大名楼之一,绝不似今天复建的这般猥琐狭促。当天若是欢闹够了,唐玄宗还是要回到大明宫的,那紫宸殿里堆积的奏本还在等待批阅。但这首《清平调》一经诵出,便将花与人浑融一起,描绘出人花交映的迷离景象,似把贵妃的美艳和娇柔形容到极致了,唐玄宗听闻艳诗早已忘掉了一切,不由地连连击掌叫绝,杨贵妃也禁不住长袖起舞。这首乐府词似乎也是李白进宫以来最为醉人的华章,诗人进宫两年写过许多诗作,但大多是些附和皇威的应景作品,都没有这首乐府绝妙动人。
  只是当年大明宫里的道路应不似这样曲曲弯弯,前往含元殿上朝议事,一定笔直得让人心颤,且只听步履匆匆,只见曙光初现,只盼能在朝堂展露风采。但那位天才诗人却没有这种经历,他的思维与官纬礼轶有着天壤差别。诗人本来也梦想通过朝臣之位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但是进了宫墙坐上交椅,才知道翰林待诏只是个难进朝堂的闲吏。所以,生性豪迈的李白为排遣忧虑,只能整天把酒壶当成宝贝,不喝不醉不罢休。岂知这更是官场大忌了,那位对李白情有独钟的杜甫听到诗人的醉态,忍不住写下这样一段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活脱脱一个酒鬼的形象。而这样的形象想躲在大明宫里混饭是难上加难的。果然,很快有人谗言他的《清平调》有讥讽杨贵妃之意,好多文章都认为这是牵强附会的污言,是想挑拨诗人和皇上的关系,而我咀嚼再三,觉得诗里还真有那么点味道的。诗人进宫了,本以为胸怀良策可达天庭的,却没想到整日伴驾左右,尽是些阿谀奉承的活动,这让生性洒脱放浪的诗人“借酒浇愁愁更愁”,在酒精作用下禁不住流露出了真性情。请看: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感觉被人讥讽龙颜必会大怒的,但唐玄宗毕竟是一代旷世圣皇,对李白的风骚有独到认识,最终反而满足了诗人的愿望,赐金放逐,任游四方。显然,李白兴致勃勃进宫求达功名的梦幻就此破碎。可想诗人离开大明宫翰林院的那一天,心情一定五味杂陈,一定会到曲江找一家酒肆,直喝得昏天黑地,多年的努力从此归零了。但卸掉了套在身上的羁绊,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诗了,从此诗人又开始了浪迹天涯的行旅,大江南北步履所至又飘来了篇篇佳作。
  我注意到那微缩的沙盘里,大明宫里的道路尽管繁杂,却都是曲径通达的,无论在哪个角落都可以抵达皇宫大殿。但现实生活就不总是如此了,谁也没想到独步朝堂的梦想始终在影响着诗人的行为,似乎机会又来了,安史之乱,天下哗变,李白不识时务地参加了小皇子李磷的队伍,没想到这支队伍成了朝廷平叛的对象,而且草率成军不堪一击,李白也锒铛入狱,要不是众多好友鼎力相助,诗人的后半生可能就会是另一种悲惨模样了。
  但是,我们用不着为诗人的命运唏嘘,也用不着为李白的前程遗憾,人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李白出宫后写的诗更加绚美灿烂,遭难后写的诗更加隽永质朴。那篇《蜀道难》,可能就是他对仕途命运的总结;那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的抱负难以施展的感叹。
  精彩的千古绝唱迷醉了大江南北!
  今日我站在大明宫遗址里,看到建设者为再现历史所做的付出,浩繁瑰丽,郁郁葱葱,不由地想起李白那首乐府诗,想起天才坎坷的命运。但我们似乎大可不必怅然若失,诗人就是诗人,李白就是李白,正是命运的坎坷,正是他在大明宫里的碰壁与放浪,上天才可能赐予他更加卓越的才情,才可能成全他之后的浪漫华章,这对诗人来说又算是成功了。可谓,大唐少了一个无聊的官吏,诞生了一个永远的诗仙。
  呵呵,让我们为李白的磨难干杯吧!
  栏目责编:阎 安
其他文献
下班路过小区,看见摆摊小贩脚下的竹篓里盛满核桃,上面还放着三五个剥掉外壳的,露出饱满的核肉。  卖核桃的是个中年人,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衣,脸部黝黑,坐在两个竹篓中间,背对小区大门,神色间散散淡淡,像前朝闲民,身旁纸板上写道:核桃,十五元一斤,谢绝议价。  字是毛笔写的,遒劲从容,还带些古拙淡雅,有直率天成的韵味与意境,比舒同先生写得好。这是他自己手书还是他人代笔,我没有问,自有一种天机不敢道破。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2009年),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他曾在《纽约客》杂志任编辑,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三年后辞去《纽约客》工作,23岁起专事写作。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厄普代克写出了“兔子四部曲”《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和《半人半马》《同我结婚:一桩罗曼史》等25部长篇小说,十几部
期刊
南瓜有喜气,近来心情颇晦暗,想写写南瓜,让心情明亮一点。是不是因为颜色,所以有喜气。我想即便从外形上说,南瓜亦带喜气的。  我喜欢圆圆的南瓜,像车轮,岁数还小的时候,扛不动它,只能推着滚,仿佛滚铁环。  长形的南瓜像冬瓜,我不喜欢。我爱物,有时仅慕其形,正如有人爱女人,只在乎外表。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夏天的黄昏,从路摊买一只大南瓜回来,削皮切成块,同糯米一起熬粥,仿佛品尝一段过往
期刊
当我赶到宝鸡博物馆,看到馆长正摆弄被称为“管辖”的古代车辆构件,就忍不住笑了。  圆圆的,空心的,小茶杯样的西周青铜件,横插着一个食指粗的销子。这是古时套在马车轴上的构件,但表面布满线条流畅的美丽纹饰,细细看去,竟是许多青铜器上常见图案,前后两个强悍的饕餮,龇牙瞪眼,杀气逼人,仿佛要把飞驰而过的军车兵士吞进肚里;旁边排成一溜的小龙穿行在云纹之中,与那龙头状的销子互为呼应,恰似马车在空中跃过,犹如天
期刊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
期刊
有个朋友很瘦,我们喊他山药,有个朋友矮胖,我们喊他洋葱头。很多菜名是绰号,周围还有朋友叫豇豆、扁豆、苦瓜、茄子、西红柿、地瓜。好在没有人叫大米、小麦、面条,若不然可以开餐馆了。  我在南方没吃过山药,山楂吃过不少。南方的山楂果肉薄,入嘴酸涩,远不如北方的味道好。老家山多,可惜不产山药,草药漫山遍野。这些年出去玩,识得一些草药之名,很多人以为我学识多,其实不过少年时候在乡村学到的。一个人不妨在乡下待
期刊
似是一戟惊雷劈入脑海,全体师生肃立。  没有人移动,没有人言语,一声声防空警报似是巨鸟哀嚎,低徊盘旋,裹挟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时远时近,号叫在每个人耳边。这声音像是一条乌黑的绳索缠住咽喉,又或是一个连绵不休的噩梦要窒住人呼吸。我默立着,垂着头,仲秋的萧风甩不掉连绵阴雨的寒气,渗入肺腑,霜雪一般浇入胸臆,直觉头顶似有闪电盘旋,而我希冀着它的降落,劈裂这压抑空气,拯救这一刻无尽的悲凉。  今天,已是九
期刊
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忽然好似背后传来梵唱,悠远高古,大德之音。苍天博大,降落雨莲花,四面潮涌都似因此一静,有所震慑。嘈嘈切切,温存浪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
期刊
古陶器为何钟情于绳纹而久久不弃呢?我身边这位十三岁的小侄儿,盯着橱窗里的一件陶罐,清澈的眼仁里涌满了狐疑,居然眯成了绳纹状。  记得那年去淳化甘泉宫遗址踏青,就发现过堆得如垃圾般的瓦砾,随意用木棍拨捡,偶尔会发现刀刻木划的痕迹,而最多的还是走向整齐的绳纹。有朋友在旁边佯装内行地说,这些带绳纹的瓦砾肯定都是古陶片。我反问那不带绳纹的就不是古陶片了?的确,那绳纹恐怕是中国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了,几乎在
期刊
走进蒲城帝陵,可阅大唐全景。  ————作者题记  我是在一个清凉的日子走进蒲城的,而赶往帝陵的公路却是一条等待开发的大道,斜走不远便有高高阙楼扑入眼帘,躲在那挑檐后边的便是大唐的桥陵了。在这里安息的唐睿宗充满了悬疑,作为武则天的幼子,一生难得两度登基,曾在壮年时让位于母后,二十年后再次登基,却仅仅坐了两年皇榻,又让位于三儿李隆基,五年之后便隆重地葬到这面山坡上了。眼前的桥陵果然威风八面,凝聚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