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弄懂课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辨别词义的能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吸收方法,抓好读写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教师不只是单给学生讲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怎样看书和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来读其他的书,掌握自己求得知识的本领。这种本领是终身受益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感到必须改革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我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的。
一、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弄懂课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辨别词义的能力
扫除文字障碍,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是阅读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就很难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疑难字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决不能只是教师单单地教给学生几个生字新词和读音词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辨别字的读音及辨析词语的方法。在这一步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给予提示,以利加快自学的速度。通过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有利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初,我是把预习放在课外进行的,经过一段实践,班级学生成绩拉大。优等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再加之勤于用功,智力发展较快。基础差的学生,由于不用心钻研,致使成绩悬殊,出现两极分化,直接影响了教学进度。针对这个问题,我把预习引进课内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发现问题。我感到在小学阶段预习在课内进行较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自学的能力和自觉性均不充分具备,需要老师当面指导和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是自学要解决的第二个任务。这一步的训练是为由读到写的迁移打基础,要使这个步骤顺利进行,必须在自学之前提出具体要求。如果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书,有的学生往往把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所云。除此,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清文章的脉络。在精读课文之后,首先要抓段落的划分训练,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段落的划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归纳段意必须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逐段、逐节、逐句认真细读,弄清各句及各节意思,然后围绕中心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我通常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总结段意:一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主要内容,二是用课文的中心词句直接作段意。通过段落的划分和段意的总结,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概括段意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路,提高读写能力。
三、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质疑问题和解疑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要充分发挥主导作好诱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来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一只木屐》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我乱石嶙峋的思想上踏过”,其中的“嶙峋”一词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其二是形容人消瘦露骨;再者是形容作者当时思绪非常乱。我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最后大家认为后一种解释较恰当。
在培养学生质难解难的能力中,教师还要善于设疑,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切忌提出一些过易和过大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准确的要及时给予肯定,避免学生在认识上模棱两可。还要善于组织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允许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使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
在質疑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有些问题提得不一定有质量,有的可能会离题。对此,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一通,打击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做好诱导,逐步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质疑问难,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以此确定要讲的重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质疑和学生的解疑,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吸收方法,抓好读写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感知了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悟出了课文的中心。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光是培养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只有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获取写作的方法。为达这一目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中心,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布局谋篇的,吸收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题、表现中心、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让阅读为写作打下基础。
文虽无定法,但也是有路可循的,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明确吸收什么方法。如《一只木屐》一文,可学习在记叙中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抒发自己的感情,必须把事情写具体写充实,然后再集中抒情。获取了方法后,就指导学生练习,这样就把阅读时所获取的方法,通过实践,自然地迁移到了自己的习作中去,做到了以读代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民权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教师不只是单给学生讲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怎样看书和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来读其他的书,掌握自己求得知识的本领。这种本领是终身受益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感到必须改革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我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的。
一、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弄懂课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辨别词义的能力
扫除文字障碍,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是阅读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就很难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疑难字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决不能只是教师单单地教给学生几个生字新词和读音词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辨别字的读音及辨析词语的方法。在这一步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给予提示,以利加快自学的速度。通过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有利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初,我是把预习放在课外进行的,经过一段实践,班级学生成绩拉大。优等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再加之勤于用功,智力发展较快。基础差的学生,由于不用心钻研,致使成绩悬殊,出现两极分化,直接影响了教学进度。针对这个问题,我把预习引进课内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发现问题。我感到在小学阶段预习在课内进行较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自学的能力和自觉性均不充分具备,需要老师当面指导和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是自学要解决的第二个任务。这一步的训练是为由读到写的迁移打基础,要使这个步骤顺利进行,必须在自学之前提出具体要求。如果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书,有的学生往往把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所云。除此,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清文章的脉络。在精读课文之后,首先要抓段落的划分训练,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段落的划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归纳段意必须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逐段、逐节、逐句认真细读,弄清各句及各节意思,然后围绕中心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我通常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总结段意:一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主要内容,二是用课文的中心词句直接作段意。通过段落的划分和段意的总结,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概括段意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路,提高读写能力。
三、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质疑问题和解疑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要充分发挥主导作好诱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来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一只木屐》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我乱石嶙峋的思想上踏过”,其中的“嶙峋”一词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其二是形容人消瘦露骨;再者是形容作者当时思绪非常乱。我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最后大家认为后一种解释较恰当。
在培养学生质难解难的能力中,教师还要善于设疑,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切忌提出一些过易和过大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准确的要及时给予肯定,避免学生在认识上模棱两可。还要善于组织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允许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使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
在質疑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有些问题提得不一定有质量,有的可能会离题。对此,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一通,打击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做好诱导,逐步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质疑问难,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以此确定要讲的重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质疑和学生的解疑,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吸收方法,抓好读写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感知了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悟出了课文的中心。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光是培养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只有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获取写作的方法。为达这一目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中心,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布局谋篇的,吸收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题、表现中心、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让阅读为写作打下基础。
文虽无定法,但也是有路可循的,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明确吸收什么方法。如《一只木屐》一文,可学习在记叙中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抒发自己的感情,必须把事情写具体写充实,然后再集中抒情。获取了方法后,就指导学生练习,这样就把阅读时所获取的方法,通过实践,自然地迁移到了自己的习作中去,做到了以读代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民权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