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斑羚飞渡》教学的点评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确实有着变化。这里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课标”是分段的,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会出现间隙的;二是小学和初中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又是不一样的;三是从小学到初中正好是人成长的关键期。所以说,从小学到初中既是连续的,又是变化的。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存在这样两大问题:一是重复性,小学讲过的知识初中还讲;二是跳跃性,也就是小学没讲过的或者没讲透的知识,在初中教学中突然跳过去了。通过今天的两节课我们就可以看出巨大的跳跃性,这就涉及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尽管它很难彻底解决。
  一
  我们看今天两位老师执教的沈石溪的这篇文章,小学四年级和初一年级课文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在衔接时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也不是不可以。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不可以将衔接点放在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东西上,比如今天两节课最基本的地方是认读生字词,尽管在内容上跳跃度很大,但是在认读生字词上是一致的。初中的薛老师的课设计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思考,但是在认读生字词这个地方却不是很完善。他首先让学生选择有误的一项,这里缺乏对学生的训练,只是辨别,接下来的认读做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这几个词,“肌腱、甜腻、娴熟、略胜一筹、秩序井然、眼花缭乱”,这里就要跟小学有所区别,不是简单认读的问题。如“略胜一筹”为什么用这个“筹”?“秩序井然”为什么用这个“井”?就要给学生介绍必要的汉字知识、汉字文化,给学生必要的关于汉字文化的引导,这样可加深对语词的理解。
  两节课的教学所抓的教学点都是非常好的,但抓得准不准还要看学生的实际状况。小学的卞老师抓住羊的不同的叫声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抓得非常好。还有通过原文最后搭建生命桥来跳过伤心崖这一段和《生命桥》的一个段落作比较,这是教学的精华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在这里老师对课文的处理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非常精当的。
  我们再进一步看一看,在小学阶段更关注的是词语的运用,是某一种修辞手法,比如说通过“咩”这个拟声词来体会羊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还有在跳跃悬崖这一段抓住了拟声词和动词,这样做是非常好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更关注的是词和句。
  到了薛老师那里,除了关注到词语之外,更加关注的是文本的叙述方式。我们看,这就有了巨大的跳跃,他也可能关注词,通过词语的品读讨论,理解词语的生动性、情感性,但更多关注的是文本的叙述方式。薛老师给了三种叙述方式:一是设置悬念,二是塑造形象,三是“我”的介入,也就是叙述者是“我”。从“词”到“文本的叙述方式”,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教学空间,这其中的空间需要我们填补,我觉得至少有两个,也就是从句子到语段。你会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一这样一个间隙中,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缺项:从句群到语段我们缺乏训练。
  在卞老师这节课上,我们看作者是怎么描述镰刀头羊组织这场生命飞渡的,就用这一语段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很多处理语句的教学方法,可分成层次,看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关键写什么;也可以这样做:把表达主观感情的句子全部删去,看看能不能读得通,如果读不通,能不能把这段话捋顺。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语段训练:这一段写的什么,下一段该怎样写,乃至第一句这样写,下一句该怎么样写;这一段是怎样构成的,是怎样将这个事件说清楚的。
  老师们,我们的孩子写作文,实际上不是不知道写什么,而是写不出来,他写了第一段,不知道第二段怎么写了,孩子写作文就难在这里。这样一个难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我们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缺乏句群和语段的训练。我们更多的是在做思想拔高训练,这就导致孩子的作文要写崇高的理想,要写深刻的主题,要写无私的大爱,但是,学生就是写不出来,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从比较中我们看出小学到初中中间的空缺在哪里。
  二
  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这两节课都是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孩子们真的是积极地去讨论。当然,老师让孩子们去讨论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刚才卞老师的课堂内容,我觉得这是具体教学目标的体现:一是落实生字词,第二是大体读懂这篇课文,第三是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第四是揣摩情感,这里还是“理解”,然后对比文本写作形式,这是对文本写作的特色的一种理解。
  可以看出,这节课的目标设计在“理解”上,但“理解”没有做好。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可能在于老师对理解的最后引导。卞老师为了落实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了这些词语――我觉得值得我们注意,他们写了哪些词语呢?――“团结、伟大、大爱、不畏死亡、自我牺牲”,甚至有的学生在下面还写了“执著、不放弃”。这时,我就在下面写了一个括号,括号里写的是“这种做法是对的,但做的结果有偏误”。为什么说结果有偏误呢?我非常欣赏并理解这位老师的做法,即,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没有收到实效,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哈哈一笑就都走掉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拿这节课来说,本来老师在前面已经花了那么多精力,怎么通过动词、怎么通过拟声词来理解课文,怎么去落实这里的生字词,怎么通过两篇课文的细微对比看它们描写的差异在哪些地方,文本怎么由简单变得复杂……但老师在最后检查学生的收获时却做了什么?我们看看,除了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了那些大词外,老师给了一首诗,老师特别强调:“因为它们的爱与尊严同样不可践踏。”看看,这节课最后说到哪里去了呢?前面花了那么多努力,难道就是一句拔高的主题吗?
  其实这是一句“大泡沫”。前面做得很好,内容选择得非常好,为什么不回到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上来呢?就你这两句话,非但没有深化你的教学,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把你前面的教学稀释了,甚至泡汤了。因为这两句大话不是建立在你前面的教学上,这样就把你前面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引到了另一方向。
  语文教学的效果根本地说,要看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些语文知识,有语文本身的文体知识,有方法知识,当然也有社会知识,这都没问题。我们训练的是对这一课文的朗读呢,还是模仿某一语段呢,还是学会了比较两个不同的文本呢?文本的不同点在哪里呢,我应该怎么做呢?你要把你的重点放到这个地方来。当然我在这里是与卞老师进行商讨,我的话也不一定对,只是一种期待。   实际上卞老师是在前面所说的两种情况下纠结,比如说,斑羚羊的具体的叫声他们(学生)发现了,学生在下面都在讲表现了什么精神,这时,卞老师立即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提示道:你要想象,你要揣摩。这个提示多好啊,现在我们的孩子阅读文本的时候,尤其是在老师引导的语文课堂上,阅读已经形成障碍了,什么障碍呢?不去揣摩不去想象,一读一想就是表现了什么高大的精神,不管读什么,然后就想到了那个精神、那个思想。这是非常可怕的阅读。如果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想到的是他表达了什么精神啊,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啊,这种阅读是非常可怕的。这种阅读不是在阅读文本,而是在阅读社论。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啊?我们在阅读文选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表达了什么思想,表达了什么精神;我们享受阅读,我们是被它感动啊,我们感觉到很美,它唤醒了我的生活,唤醒了我的想象,让我沉浸,让我沉醉,让我沉思。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羊的叫声里到底蕴含着什么。文中写了六次叫声,每一个都是可以挖掘的。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不能再一一分析。
  我总感觉在小学的课堂上,我们的感情更强一点;在初中课堂上,我们的理性因素更多一点,这是对的。小学多一点感情是可以的,但是这里我提议: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要朗诵式地讲课,我建议像谈心一样的去授课。当然,这不是卞老师的问题,这几乎是我们所有小学老师的问题,一讲课就像朗诵一样。我以为,当你在传递知识的时候,你不要抒情,因为在语文课堂上,在你传递知识的时候,还搞煽情那一套,这是可怕的。你在传递知识的时候,一句是一句,和颜悦色,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该严厉就严厉,该紧凑就紧凑,该干脆就干脆;不要句句深情,因为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情,更要有知识、智慧和思考。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一进入语文课堂很容易就成为一个抒情者,一个朗诵者,我建议不要这样。
  三
  课堂教学不要太匆忙,太急切,而要慢慢地炖,把备课时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两个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显得有点急促。急促的原因在哪里呢?不是这个老师不优秀,不是这个老师不能从容地驾驭课堂,是因为这两个老师的内容太多,薛老师的内容更多。我认为你挑选三个当中任何一个就可以了,那挑选哪一个对于这节课是最好的呢?最能够带动全篇的呢?我认为你挑选第二个最好,就是镰刀头羊,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而且学生对你的问题的回答多好啊,真是让我拍案叫绝啊!他把文本读得是多么好啊。讲到彩虹这个问题,对于彩虹的品读,这位学生的品读能力是那么强,真的太不简单啦。这个彩虹我们一般看来,读第一遍的时候,它是创造一种情景,给人一种美感,同时这种情景具有前后照应的效果。大家看,学生读到的彩虹就别有深意,而且这是文本章法上的安排,它是一个铺垫,它同时也是深化主题情感的需要。彩虹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至少有三点:第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彩虹,就很难想象镰刀头羊会想出用搭建生命桥的方式帮助斑羚飞渡;第二,它创设了一种情境美;第三,它又有象征意味,桥是生命之桥,还是故事之桥,它搭建了故事发展的链条。我们看,镰刀头羊在这个时候感到无能为力,它悲哀地叫了一声,这个时候彩虹出现了,它从中受到启发,让它后续的设想动作成为可能。
  如果再往下看,涉及“我”这个问题,薛老师讲得很好,但是因为时间关系,这个“我”是没说透的,或者说是有偏误的。比如说你是这样说的:“我”在这里是讲故事的人,作为讲故事的人,增强真实感,更能揭示主题。你说的这个“我”的介入增强真实感,揭示了主题没有错。那我就要问了,有的小说是没有“我”出现的,那就不深刻了?小说中“我”的介入是一种方式,还有零度写作呢?不仅没有“我”,连隐形的“我”都是看不见,而本文中的“我”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亲在者,具体地说,这个“我”在故事中为什么具有真实感?严格来说他不叫真实感――客观写作、零度写作的真实感更强,就是说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描写的真实感更强。“我”在这里要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亲在感、临场感,就是把你拉到那种情景中去了,所以才会获得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这样来的。单单讲“真实感”是讲不通的,它实际上是一种临场的亲在感。当然了,在这个小说中,讲增强真实感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是临场亲在感,就好像你亲眼所见一样,所以就增强了真实感。既然这样,为什么作者要把“我”放进去?文章的深刻主题是怎么揭示出来的?刚才薛老师也讲到了,这样做,便于抒情,便于议论。我们狩猎队把一群羚羊逼上了绝路,这是设置困境、悬念,这样故事的展开才趣味无穷,薛老师讲得非常好,而这个“我”的介入不仅有亲在感,深化了主题,便于议论,便于抒情,还创设了一种情感上的冲突,斑羚所做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之所以有冲突,前面是斑羚羊处于绝境――是向死求生的冲突,后面是斑羚羊的行为和我心理认知的巨大冲突。所以你读起来才有一种惊险感,惊奇感,奇迹感。作者不断说“我没想到”“我根本没想到”,这就与他对动物原有的理解和认知不断产生冲撞,那么作为读者的你也会随之在内心上也产生这种冲突。说实话,我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在薛老师这节课的启发下做出的理解,我相信他理解得一定比我要深;但我觉得正是因为深,这节课是不是又多了一点:设置故事悬念、丰满人物形象、“我”的叙事视角,这三个语文专业知识,选取一个容易让学生理解。
  四
  你会发现,这两节课的最后都是读写结合。薛老师安排的读写结合是什么呢?就是半大斑羚羊跳过崖以后回头望,发现了什么。这个设计非常好,富有想象力,方法也不错,但是训练目标有偏误。我就要发问了:这堂课前面讲了三个知识,最后写这一段用到了前面的哪一个知识呢?实际上全派不上用场。你为什么不把你教学的知识通过写来巩固呢?怎么写的东西突然变成了一种想象?而且这个想象在课文教学中根本没提到这个事情,这是很难的,为什么难呢?你要用半大斑羚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人的眼光去看待,不是说学生做不到,而是这个知识你没告诉学生。你为什么不能提供另外的题目呢?比如说训练如何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这才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或者我给一段纯客观的描写,纯客观的故事叙述,让学生加进去主观感情,使整个故事变得更生动,更加富有感情,更加深刻,这样一来,学生就运用了这节课在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而且转换成了一种能力,也就是说,读写结合在哪里,你要将文本中教给学生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而不是这个同学写一写,那个同学说一说,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看上去是读写结合,实际上是读写拼合,读与写分离了,前面所学知识对后面所学不起作用。不论怎么讲,薛老师讲的内容很好,其实只要选择一个内容,紧扣文本,让学生学透彻,把这篇文章弄懂了,然后转换成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落实一点就成功了。我觉得这样更好。
  这两个文本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也可以训练一次学生的改写能力:把一篇小说改成一个故事,把一个故事改写成一个生动丰满的小说,当然还可以通过文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实《生命桥》这个文本与《斑羚飞渡》还是有所区别的。在《生命桥》里是老斑羚给后面的年轻斑羚搭桥,好像这次悲壮的生命飞渡是老斑羚指挥的,而在沈石溪的小说中,镰刀头羊不是老斑羚,它是一只壮斑羚。我们知道在动物世界中,年老的大多是不能做领头的,而且小说中为什么要说镰刀头羊呢,正说明它正值壮年,角长得像镰刀,显示它很有力量,很美,很壮。原小说中也写到老斑羚,老斑羚怎么样了呢?它已头昏眼花,它一头撞上去,最后悲惨地坠下悬崖。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的内容须注重语文知识转换成语文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读写文章的能力。然后你觉得哪个地方很巧妙,你既可以找“彩虹”,也可以找“叫声”,前面镰刀头羊不断地用叫声指挥其他的斑羚羊,最后镰刀头羊消失在一片彩虹中,到这里再也不写镰刀头羊的叫声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教什么要根据学生需要来定,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但是,教学的核心应当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老师们,学习语文就要这两点,教会学生怎样去解读文章,怎样把文章所隐含的表达技巧、智慧、艺术转换成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我们要不断思考并指导学生:作为一篇小说,我们怎样去解读;作为一篇叙事散文,我们怎样去解读;作为一篇说明文,我们又怎样去解读。并且,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解读为基点,实现语文能力的转化与跃升。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真空泵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轻工等各行业.河北省石家庄化肥厂硝铵车间有四台往复式真空泵、用来抽除硝铵结晶机内含较高水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的空气. Vacuum pumps are
用射频溅射法系统研究了非晶态CoFeNiNbSiB软磁薄膜的制备工艺,发现在0.5Pa的低氩气压下,可以得到性能优良的软磁薄膜,而且膜的性能受衬底偏压影响很小.经旋转磁场退火热处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新版的《液压与气动》今天与您见面了!《液压与气动》历经1977年创刊、1980年改为公开发行、1993年改为双月刊等数次变革,如今已成为一份广为业内人士认可的技术性期刊,其发
本研究探讨了盘尾丝虫与犬恶丝虫抗原组分的同源程度。作者用体外培养的犬恶丝虫微丝蚴(mf)作成可溶性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并采用~(35)硫-蛋氨酸(~(35)S-met)标记的mf蛋白
本文报告中国汉族及壮族人B珠蛋白基因大内含子中多态性AvaⅡ位点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该位点在汉、壮民族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欧美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猪囊尾蚴经吡喹酮(200μg/ml与400μg/ml)作用不同时间(5、30、60分钟)后的变化.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其颈部微绒毛出现粘连、脱落,表面布满泡状物,头
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发现颗粒细胞从种植片的边缘沿纤维束或神经胶质细胞向周围迁移。培养的时间愈长,迁移的距离愈远,细胞也愈
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根据新闻出版署文件(新出音[1999]17号),本刊将于今年第5期开始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望作者遵照执行
目的 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