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走出多远才能免于物种毁灭?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不自取灭亡,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几乎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假设宇宙的其他地方还存在智慧生物,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处境,在太空能够旅行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作为一个物种已经生存了多久。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有一个很著名的关于地外智慧文明存在可能性的方程式,其中就纳入了这个生存变量。此变量目前是未知的,因为人类是唯一确定拥有科技文明的物种。现在,让我们乐观地假设人类是生生不息的,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来解决生存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至少掌握了殖民外星球的工具。那么,即使地球在哪一天面临厄运,也不意味着人类会消亡。
  整个银河系中有很多星球都是可以考虑的殖民点。在以地球为圆心、100光年为半径的球形范围内大概有14000颗恒星,尽管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周围到底有多少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但就现在的探测结果来看,这个数字很大。如果我们能先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设几个殖民地,然后再扩展到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人类就会生生不息,难以灭绝了。消灭一个分支,其他的仍然存在:我们希望人类能从之前的悲惨经历那里得到教训,尝试新的社会实验,推动科学技术往
  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发现其他地方的生命并继续进行探索。
  向银河系的扩张刚开始时速度会很慢,因为其他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如果把2000亿粒盐均匀撒到相应比例的银河系里,每一粒都代表一颗恒星,那么任何一粒盐离它最近的另外一粒也要10千米。要到达半人马座α星这个离我们最近的三星系统,人类飞船需要以至少1/10光速(大概30000千米/秒)的速度航行40年才能完成。借助某种形式的假死状态,旅程也许会变得容易些。
  1/10光速是个很有吸引力的目标,这个速度既快到足够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到达最近的恒星,又不会在撞上星际气体和尘埃时来不及自我防护。我们需要调整这些技术,学着保护我们的宇航员免受银河系射线的伤害。还有一个问题是到达目的地后的减速,但这是可能实现的。最合理的办法也许是利用一个由超导环路产生的磁场,也就是所谓的“磁航”,在任务后期打开制动减
  速,并对抗目标恒星发射的带电粒子流的冲击。
  至于一开始如何达到1/10光速就众说纷纭了。如果我们现在不得不做出选择,最可能成功的技术也许是用巨帆,即由强大的激光或者是靠近太阳的微波站来驱动的光帆。光帆利用光子束的光子来获得动能,用收紧或者校准光束的策略,让光束穿过外太阳系的一面巨大的透镜(或者穿过一系列稍小的透镜)。这些透镜能让已经发射的飞船上的光束保持足够的长度,来达到更高的速度。其他可能的星际推进策略也有,从反物质到核聚变再到星际冲压发动机。为了帮助宇航员从太空旅程中生存下来,我们将探索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和上传意识等。


  无论是需要1个世纪、5个世纪还是20个世纪来做到这一点,另一颗恒星周围的前哨阵地最终将产生自己的星际文化。我们现在放宽时限,给每个殖民地1000年的时间,让他们达到能开始建造自己的飞船的程度。这样,人类这一物种就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可以从附近恒星周围的殖民地继续扩张,每次扩张一点点,逐渐蔓延到整个银河系。这在已知的物理规则下是可能实现的。
  虽然地球上目前没有《星际迷航》中那样的发动机,但是我们无法断言这一突破在未来不会发生。更关键的是,即使这一突破没有发生,银河系扩张仍然是可行的。如果我们愿意在有生之年不断尝试一切可能性,也许就会出现一种更为缓慢而且可能性更大的扩张形式,即巨型未来空间“理想城市”。这是根据我们在太空建造人类栖息地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国物理学家、未来学家杰拉德·奥尼尔曾经设想的那种城市规模大小、能自给自足的飞船,可容纳数千人在其中生活。
  这种几千米长的“世界飞船”可能比我们的光帆要慢得多,或许只有光速的0.5%(那也是1 500千米/秒的速度了)。飞船上的很多居民世代在这里生活,在进行新的星系探索之后,他们也许会觉得在行星上生活没那么有吸引力,不如一个自己能全方位掌控的栖息地。依靠太空资源,我们的后代有朝一日可能会探索行星,却并不选择在上面定居。
  银河系横跨10万光年的距离,当我们从一颗恒星跳到另一颗恒星的时候会不会遇到其他文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迈克尔·哈特认为,在几百万年时间之内,银河系会有一波缓慢的扩张,到那个时候,人类散落各处的后代也许会面貌迥异,甚至也许都不再是生物了。但这些后代中的每一个都是人类文明的直接产物,如果我们选择开始太空移民,那扩张是没有界限的。


  与这种乐观的前景相对,原来的生存问题依然存在。银河系中有很多像太阳一样却比太阳古老几十亿年的恒星,如果人类的足迹可以遍布银河系,那会不会已经有文明这样做了?技术不成熟就无法通过这一艰难波折的旅程来延续人类这一物种,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尝试。星际飞行是人类的备选策略,这是一切的前提。
其他文献
你带外套了吗?  30厘米/秒并不是很快——实际上这个速度比一部普通升降电梯还要慢。在这个速度之下,你要花上5秒至7秒,才能升高到举起手臂所能够到的高度,至于具体需要多少秒,这就取决于你的身高了。  30秒之后, 你将离地面9米高。一两分钟之后,你将会升得高过树梢。这时候,你应该仍旧感到挺舒服的,和在地面上的感觉差不多。如果当天是那种有点微风的天气,由于树梢位置的风更加稳定,你可能会感到有点冷。(
期刊
在2015年12月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对撞实验中,两组独立的探测器发现了一种疑似新粒子的存在,它比希格斯玻色子重6倍。这种粒子用现有的模型无法解释。这一重大发现可能会帮助科学家继续发现一整组新型粒子,甚至发现第五种基本力。不过,现在的成果并不足以证实这种粒子真正存在。科学家将实施更多的探测实验。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两大探测器超环面仪器(ATLAS)和紧凑μ子线圈(CMS)是通过计算衰变成光子的粒子来发
期刊
20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围绕一颗正常恒星旋转的系外行星,给人们带来了欣喜和困惑。这颗被命名为飞马座51b的行星体量是木星的一半,但它的轨道周期只有4天,令人难以置信地接近恒星,比水星88天的轨道周期小了太多。研究行星形成的理论物理学家无法解释一颗如此巨大的行星如何能在一颗新生的恒星周围如此狭窄的范围里生成。如果不是因为搜寻系外行星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热木星,它很可能被看作一颗反常的星球。同时,被
期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上帝在创造世界时是否有所选择。”这是他特有的诗情画意式的语言,他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宇宙是不是唯一可能的宇宙。  一提到上帝,人们很容易产生误读,因为爱因斯坦的问题并非神学问题。其实,爱因斯坦是想知道,根据物理定律是否必然能产生我们这个独特的宇宙,里面充满了星系、恒星和行星;或者说,像汽车经销商每年推出新车型一样,物理定律是否会让宇宙具有大量不同的特色?
期刊
译/ 田也  一写完童子军团长事件的报告,我们就赶去华盛顿做一场关于最新UFO事件的调查。8月上旬收到的许多UFO报告都引起了军方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兴趣。截至1952年8月底,华盛顿的一些机构都对UFO的现状极为关注。  这起受到如此多关注的事件发生于羽田空军基地,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东京国际机场。因为事件不是发生在美国,我们没法前去现场调查;但是多亏了远东空军情报人员的努力,我们得以了解这次惊人的U
期刊
并不需要很多!我的意思是,虽然那的确是个巨大的数字,后面缀着那么多个“0”,但在这样一件宏大的事情上,这个数后面的“0”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多到不可思议。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萤火虫发出的光亮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可能会认为,萤火虫全身充满了能在黑暗中发光的物质,但它发出的光实际上仅仅来自它身体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表皮。许多昆虫都有这样的小块发光表层,其中一些发光表层已经得到了细致的研究,并被计算出了
期刊
当春天来到美国北方,它的温暖将诱发一些物种开始它们的生命循环。而其他一些物种则受天象的诱导开始它们的生命循环,比如越来越长的白昼。但是,其中的关键在于:被一种因素诱发生命循环的物种,有时会以被另外一种因素诱发生命循环的物种为食。在之前的几个世纪,自然选择和相对稳定的气候使得它们的生命循环同时开始成为可能,虽然促使它们做出反应的诱因是不同的。然而,在21世纪,由于全球变暖,春天来得早了,可是全球变暖
期刊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体内的抗病毒蛋白引发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基因突变,可能加速了物种的进化。  加利福尼亚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凯利·哈里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十分可怕。”随机的基因突变通常是有害的,但这一次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些变化“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可能使被病毒感染的人获得更好的抗病毒防御能力。她说:“这项研究并不能证明人类感染病毒时自身的DNA变异是有利的,但
期刊
虽然海洋覆盖了70%的地球表面,但相对地球半径来说海洋依然很浅。这张主题示意图显示,如果把地球表面和附近所有的水聚集成球,球体的半径大约只有700千米,比月亮半径的1/2还小。然而,这些水为何会出现在地球上、地表之下是否藏有大量的水,还是科学研究的课题。
期刊
在幽暗的夜空中,西沉的银河是一幅壮观的景象。在这幅纳米比沙漠上空的银河影像里,从南方明亮的半人马座(左)一直延伸到北方的仙王座(右)的银河盘面,以接近水平之姿横过天际。这幅摄于2016年8月初的数字拼接全景影像,捕捉到银河群聚的繁星、长河状的宇宙尘埃以及其他肉眼难以察觉的多彩星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