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庖丁解牛想到的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每次下刀,选准切入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好的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每一节课都能选准选好教学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窥一斑见全豹
  古人说“题犹眼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以此为主线展开对学生听、说、读、写、思各项语文能力的训练,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可以将学生的读、疑、析、议各项课堂活动进行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中,我们着眼于诗歌的题目,便可产生两个这样的教学创意:1、在充分朗读,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请谈谈你对“变奏曲”这个词的理解。2、在进行资料补充、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诗中“星星”这个意象的理解。让这两个问题成为课堂的骨架、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抓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的重点、难点也得以凸显和突破。这样的设计,课堂有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彻很到位。
  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很多。如《雨说》《斑羚飞渡》《变脸》等的教学均可采用此种方法。
  二、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活跃思维激潜能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现手法的作用。因此,这也是我们阅读教学时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细节描写和对比。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构建课堂。1、细读文本,找出所有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句,选取你印象最深的一处,谈谈你的理解。2、你发现了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的规律了吗?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这样的设计,由文本出发回到文本,完成了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把握。课堂的推进都由学生发现、思考、合作来完成,加大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强度。同时,也保证了课堂的气氛。
  在《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这样的思路。
  三、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直奔中心细领悟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如《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由课题,中心人物自然是藤野先生,常规的教法中,很难让学生明白“我”在东京、在仙台两段叙述的作用,学生对文本的选材特点也就不了解。的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最好的切入点还是要关注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性格之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怀念藤野先生,最重要的是因为藤野先生的哪一个特点?由此发现,前面“我”在东京、在仙台的情节对于表现藤野先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样,水到渠成突破了这个难点,课堂的阅读任务也完成了大部分。
  四、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缘溪而上巧梳理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只要抓住出现了几次背影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的进行剖析。每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作者各有怎样的反应?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次?为什么?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真正被背影之后那浓浓的父爱所打动,也会理解儿子那动情的泪水……瞧!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却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语文教育是主要渠道之一。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文学美的荟萃。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就像谢象贤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学》中谈到的:“在众多课程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音乐美术,也不同于体育,更不同于一般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完美的,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并不如我所想的那么美好。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学改革的深入等等,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我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完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不认真,但静下心来想想,问题确实出在教师身上,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常常是因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对学生思
期刊
小说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编了很多小说,绝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搞好小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形象思维能力、记叙描写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道德情操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抓好小说的教学,必须抓好下面三个环节。  一、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小说及小说与一般记叙文体的区别  小说以刻画人
期刊
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的太多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上留下太多的沧桑和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木、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抚慰,感受春天年轻的心跳。  春雨如烟、如霁、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
期刊
最近在复习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这一专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以送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在诗中点明送行时间的,多在早晚,尤以傍晚(黄昏)时居多。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出发,与大众时间观念相同,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读者能理解,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中的“平明送客楚山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均为其中代表。而傍晚送行,夜幕四合,荒郊野岭,孤
期刊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反馈。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中学生好胜心强,正是“气可鼓而不可泄之际”。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有因为一次表扬、赞扬而走向成功,并能使之终生难忘。  一、要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
期刊
还语文课堂以诗意,不一定是要求教师有诗才有诗意,只要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语境、情境,让学生跟同学、教师、文本对话,体会诗意的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全身心地忘我投入,深刻地体验,生长诗心,拥有精神的交流,从而使学习达到一个自由创造的境界。  一、让课堂呈现自由的精神  真正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语文文本本身就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平台。在诗意的语文课堂里,学
期刊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也体现在每位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毛主席也说过青少年是早上起八九点的太阳,世界是他们的,因此每一位青少年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重视起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重要,需要每一位同学好好学习语文,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奋刻苦,为以后长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从哇哇坠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内涵以及表现某种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现在很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只叙述不描写,泛泛而谈,枯燥无味,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
期刊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究竟如何判断,结合具体事例,做一探究。  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