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泣血,暮鼓悠扬惊飞鸟。
少林寺僧人裹着一袭霞光和一身清幽入得禅房,摆上茶具,烹煮山泉,给我们现场表演禅茶。
品上一口少林禅茶,苦涩中略带甘甜,一股香气慢慢从鼻端沁到咽喉,顿觉齿颊留香,浑身精神抖擞。芝兰之气荡漾开来,填满了整个禅房。
在氤氲的暖香中,少林僧人给我们讲述了少林禅茶的由来:传说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少林寺的僧人们虽然不认识他,但出于慈悲,怕他饿死,所以送饭食给他,但是送来的饭菜都原封未动。达摩祖师虽然不饮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打了一会盹儿。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羞愧,暗想连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普度众生!于是他撕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从达摩扔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棵清香的枝叶,达摩在后来的打坐中逢有昏沉就摘这叶子来嚼食——这就是禅茶。后来的僧人也效仿达摩,在坐禅时用茶汤来驱赶瞌睡……这个美丽的传说近似荒诞,不大可信,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琐碎生活,则有深远意义。
禅茶是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喝茶讲禅,参禅品茶,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这就是禅茶文化。佛门禅茶讲究“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
禅茶相融,究其内因,是两者在思想内涵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其一是“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有先苦后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行之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其二是“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而静坐清修是出家人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要求心灵平和宁静,万念俱灭。在静坐参禅的过程中,人难免疲劳犯困,这时候,茶便是提神醒脑的最好佳茗。其三是“凡”。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而已,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通过静思,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其四是“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
禅茶有自己专门的宗教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如法海听潮、香汤浴佛、曹溪观水……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禅茶一味,讲究的是茶的流韵,禅的机缘;是人生的体悟,凡尘的洗涤;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禅茶之美,在于“一味”,在于禅与茶所共同追求的雅致淡泊情趣,如山寺之肃穆,田园之宁静;似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
一边聆听僧人说禅,一边领悟醉人的茶韵。茶没有咖啡的香甜滑顺、酸中兼苦,也没有酒的奔放、浓烈。但是茶在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是婉转轻柔。更重要的是,茶中蕴含着无穷的禅机,正所谓“茶里般若壶中味,听泉煮茗禅意开。”
细啜茗芽,苦中带甘,甘后回香,仿佛是一种久抑于心中的烦闷的释然,宛如在经历了种种难舍的情怀后的恬淡。这让我想到在有苦有涩的磨炼后,才有甘甜的事业;让我想到经历考验之后,才有意犹未尽、回味绵厚的友情。茶和水的交融,更让我想到磨合之后,才有爱情和婚姻的那份美满。俗话说,茶饮三道,酒喝三巡。其实人生岂不也是三道?我们年轻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着向往,充满着浪漫的激情,这期间好似是甘甜的茶。人到中年之后,历练得多了,可能有一点苦涩味。到了老年,智慧成熟的时候,它超越了酸甜苦辣,超越了浓淡,达到无味之味。这大概就是人生的“三道茶”吧!
茶已淡,夜已深,我已醉……
少林寺僧人裹着一袭霞光和一身清幽入得禅房,摆上茶具,烹煮山泉,给我们现场表演禅茶。
品上一口少林禅茶,苦涩中略带甘甜,一股香气慢慢从鼻端沁到咽喉,顿觉齿颊留香,浑身精神抖擞。芝兰之气荡漾开来,填满了整个禅房。
在氤氲的暖香中,少林僧人给我们讲述了少林禅茶的由来:传说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少林寺的僧人们虽然不认识他,但出于慈悲,怕他饿死,所以送饭食给他,但是送来的饭菜都原封未动。达摩祖师虽然不饮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打了一会盹儿。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羞愧,暗想连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普度众生!于是他撕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从达摩扔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棵清香的枝叶,达摩在后来的打坐中逢有昏沉就摘这叶子来嚼食——这就是禅茶。后来的僧人也效仿达摩,在坐禅时用茶汤来驱赶瞌睡……这个美丽的传说近似荒诞,不大可信,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琐碎生活,则有深远意义。
禅茶是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喝茶讲禅,参禅品茶,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这就是禅茶文化。佛门禅茶讲究“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
禅茶相融,究其内因,是两者在思想内涵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其一是“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有先苦后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行之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其二是“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而静坐清修是出家人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要求心灵平和宁静,万念俱灭。在静坐参禅的过程中,人难免疲劳犯困,这时候,茶便是提神醒脑的最好佳茗。其三是“凡”。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而已,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通过静思,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其四是“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
禅茶有自己专门的宗教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如法海听潮、香汤浴佛、曹溪观水……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禅茶一味,讲究的是茶的流韵,禅的机缘;是人生的体悟,凡尘的洗涤;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禅茶之美,在于“一味”,在于禅与茶所共同追求的雅致淡泊情趣,如山寺之肃穆,田园之宁静;似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
一边聆听僧人说禅,一边领悟醉人的茶韵。茶没有咖啡的香甜滑顺、酸中兼苦,也没有酒的奔放、浓烈。但是茶在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是婉转轻柔。更重要的是,茶中蕴含着无穷的禅机,正所谓“茶里般若壶中味,听泉煮茗禅意开。”
细啜茗芽,苦中带甘,甘后回香,仿佛是一种久抑于心中的烦闷的释然,宛如在经历了种种难舍的情怀后的恬淡。这让我想到在有苦有涩的磨炼后,才有甘甜的事业;让我想到经历考验之后,才有意犹未尽、回味绵厚的友情。茶和水的交融,更让我想到磨合之后,才有爱情和婚姻的那份美满。俗话说,茶饮三道,酒喝三巡。其实人生岂不也是三道?我们年轻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着向往,充满着浪漫的激情,这期间好似是甘甜的茶。人到中年之后,历练得多了,可能有一点苦涩味。到了老年,智慧成熟的时候,它超越了酸甜苦辣,超越了浓淡,达到无味之味。这大概就是人生的“三道茶”吧!
茶已淡,夜已深,我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