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吹起这样的号角。我们最熟悉的声音来自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那本书里,作者痛斥电视这个新兴媒介除了娱乐之外什么也不会。波兹曼十分怀念印刷术时代的理性精神,但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和锻炼思考的行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大的冲击,所以卡尔站出来高呼:网络使我们变笨了!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它道出了一个事实:承载知识的媒介正从书籍转移到网络。同样是这个事实,卡尔因此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但戴维·温伯格则并不这么看,他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样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同意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是传播媒介的改变,也就是从纸张变为网络。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他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間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摘自《冒犯经典》)
其他文献
书法之“法”,是指书写的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的规范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因此书法必然强调以书写规范为根本。  书写的规范既体现在正体字的确立上,也体现在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构建上。  正体字是指遵从某种选字规范,确立了官方地位的字,它代表了书写的正统和规范,也可以说它是规范与优美的结合。正体字往往是在长期运用中最后由官府颁布认定的。它的确立明确代表着官方意志,使得汉字的书写样
期刊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1]。包箨榯[2]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3],任[4]土物,简历[5]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6]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7]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8],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
期刊
余至高溪之七日,有虎夜逾某子甲垣攫[1]其豕,豕咿然作声,甲意穿窬[2]也,亟[3]举火烛之,不见豕,而见虎迹焉。黎明,与二弟俱蹑虎迹觅豕,行至黄土陇,见两虎丛薄[4]中,呼曰:“虎在此!虎在此!乡党乡里,幸与我共杀之。不者,不惟吾豕被其攫,诸公家之豕亦恐不免;不惟豕不免害,且恐及人。”  于是环高溪一聚[5]。壮者操刀与梃[6],弱者声铜铁器往助甲。虎见从前,且行且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众不为惧
期刊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能: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天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刚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看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不是文盲吧?”  “我中学毕
期刊
读写事记人的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背景,本文写的是发生在洛阳的一起戕害竹林的事件。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开封内廷火灾,烧毁了崇德、长春、滋福等八殿。宰相吕夷简负责修葺工作,下令各地供给建筑用材,洛阳茂密竹林,为之砍伐一空。是时,作者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对这种不问实际需要而横征暴敛的做法,十分不滿,写了这篇记,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文章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辛,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岁
期刊
2015年10月4日,四川广元的游客肖先生一家和南京游客朱先生,在青岛一家名为“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餐馆用餐时,均点了一份标价38元的大虾,点餐时咨询服务员“是按只还是按份”,被明确告知是“按份”。结账时,店老板却按每只虾38元收费。两家分别收费1380元和2700元。肖先生和朱先生同时报警投诉,派出所声称“我们管不了”,物价局说“等明天再处理”。最后他们在店家的威逼和派出所民警的协调下,分别付
期刊
《百年孤独》是一本奇特的书,经得起反复阅读;也只有反复阅读,才领略到它内容的博大精深,语言表达或故事讲述的充实匀称。初读之下,可能会感到书中的人物、事件太过繁杂热闹,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唯恐迷失在热气腾腾歧路莫辨的原始密林里。  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一本快活之书,这也有道理。但我以为,这本书透露的快活,与庄子的化蝶、逍遥游、击缶而歌、跟骷髅交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等,可以相提并论,与其说那是一种快
期刊
唱到阳关[1]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  杏花时节[2]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  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注释】  [1]阳关:曲调名。又名《渭城曲》。即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所谱之曲。  [2]杏花时节:清明时杏花盛开,故又称清明时节为杏花时节。
期刊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有这样的说明:“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和2016年《考试说明》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传记”和“新闻”换了位置,20
期刊
社科文阅读不同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文学文本那么多的文学想象,社科文阅读实实在在,读懂即理解。既然社科文有如此“实”的特点,阅读社科文就要以“实”对“实”。  首先,搞清楚寫作对象,一般情况下,文题即写作对象,如《简笔与繁笔》、《说数》、《南州六月荔枝丹》。看这篇文章的题目《谈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写作对象也是一目了然,即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围绕“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这一对象,快速整体把握文章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