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姥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102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泛黄的照片,在岁月的流转中悠然地记录着姥爷在世时的时光。照片里的姥爷,身材高大,身体偏瘦,颧骨突出,两只黄浊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两腮缩回两个坑,嘴上两道八字胡,下巴上一撮花白山羊胡。
  我记事后,姥爷来过几次东胜。
  母亲经常带着崇拜的神情给我讲她父亲的故事,这更加深了我对姥爷的印象。姥爷几次踏着朝露和烈日,步行二百多里山路从府谷专程赶来,用独特的方法给我的家人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在这期间,他给我留下了诸多神秘、传奇色彩。
  按母亲的年龄推算,姥爷应该是二十世纪初清末生人,年轻时正值民国初期。姥爷的头发前面秃着一半,后脑留着“二毛子”齐肩发向后背着,应该是先前留过辫子后来剪了的,跟电影《神鞭》里的那个独眼管家的发型一模一样。
  姥爷话不多,说起话来一板一眼,满口乡音。幼稚的我跑到他的跟前,他会马上收起严肃漾出一脸和善,蹲下身来摸着我的头,柔和地说:“小孩儿,慢慢跳,可不敢碰了。”
  当时,我感觉这个老头有点古怪,但很可爱,他没给我和两个弟弟留下过任何惧色。
  姥爷在府谷镇羌的那个深山沟里长大,年轻时没有出过远门。一次傍晚,夕阳遍洒,母亲说起了姥爷之前的相关事情:姥爷识文断字,年轻时当过保长或甲长一类的职务,在村子里很有威信。
  姥爷从小聪慧好学,略通医术。
  我出生后,母亲得了一种怪病,大夫也说不清什么病因,一个多月不见好转,无奈,父亲回老家把姥爷请来,姥爷给母亲连诊断带掐算,用他独特的方法给母亲进行了治疗。
  几天后,母亲的病神奇地好了。
  在我的记忆里,姥爷给我和我的家人做过针灸,点过“艾草”,拨过火罐,放过“十指”。
  这方面,父亲是姥爷最忠实的徒弟和“粉丝”,姥爷走后,只要我们有点头疼脑热,父亲也会学着姥爷的样子给我们拨火罐、放“十指”。
  大姐在十四岁时得了重病,在縣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直至最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母亲病急乱投医,又一次捎话给年近70的姥爷。姥爷急匆匆赶到,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看了已几天“水米不打牙”的大姐。姥爷绕着大姐的床头转了两圈,仔细观察了大姐的面色后,回头对父亲说:“回哇!”
  当天下午,父亲不再听医生的劝阻,用平板车拉着大姐回了家。
  半夜里,我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看到家里香烟缭绕。姥爷左手拿着一条黄纸,右手里拿着一只像锅刷一样的物件,嘴里念念有词,走出一种奇怪步伐,过一会儿在大姐的头上点一下。父亲、母亲和二哥在一旁给姥爷打下手,见我醒来,母亲示意我不要出声,我缩在被窝里偷偷看了半宿,感觉姥爷从装扮、形影动作和声音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第二天,姥爷照常给大姐把了脉,做了针灸。
  几天后,姥爷离开,奇迹再次发生。
  当大姐可以在门口晒太阳、在周围散步时,连县医院的大夫见了父母都会问是怎么一回事?父母轻描淡写地回答:“可能是液体输得有点多了!”
  做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我来猜想:其实,通过自学和多年的实践,姥爷的中医水平已经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但在那个年代,他还需要借助神的光环营造出某种神秘色彩,才能让患者对他更加放心。人们笃信有万能的神的存在,并无所不能。反之,假使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亦可找一条退路或理由。
  除非,冥冥中真有一种神奇的存在,那就不是我的水平可以理解和解释清楚的了。
  父亲带全家“走西口”也与姥爷有一定的关系。
  “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土地转为集体,干活由村里派给,村民种地挣工分,父亲却长年在外打工。村里人经常对母亲指指点点。另外,家里就母亲一个壮劳力,挣的工分少,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忙里忙外还吃不饱,受气、受累、又受饿。母亲一狠心,把两个儿子丢给了爷爷奶奶,带着最小的大姐回了娘家。
  几天后,父亲来接母亲。姥爷盘腿坐在炕上抽着烟袋一直不说话,一袋烟抽罢,姥爷边磕打烟锅边对父亲淡淡地说:“养不活就不要往回接了!”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母亲说:“咱们离开这哇!”
  从那天起,父亲不动声色地开始完善着他的出走计划。
  一年后,父亲拉着两头毛驴阳坡落时分悄悄回到了家。收拾了一些简单的食物、铺盖,天黑后,驮着两个女儿和家当,领着两个儿子连夜离开了家乡,顶着初冬的寒风晓行夜宿,第五天来到了“酸刺沟”。走时,没给爷爷奶奶打一声招呼。
  三十岁那年,我陪年近七十的母亲第一次回到她的娘家。
  母亲领我看了她从小生活的家——一处已经荒废了多年、长满了荒草的背靠大山的几孔窑洞。窑洞的门框还在,低头走进,等着慢慢适应了里面的黑暗才看见屋里布满的厚厚尘埃,一半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半是一盘两米多深的大炕连着发黑的炉台。半圆型的窑顶,烟熏的痕迹从炉台向外扩散。
  恍惚间,眼前展现一幅画面:姥爷姥姥盘腿坐在炕上,少年时的母亲靠着姥爷,年幼的舅舅爬在姥姥的背上。姥爷姥姥张着豁口牙慈祥地冲着我笑,猛然间,一种柔婉的血脉亲情传遍我的全身。
  抬头看,东侧的炕沿边,向上开辟出一条半米宽的窄道,顺着楼梯向上超过穹形屋顶,出现一个容得下三个人的小单间,正北的平台有一个佛龛,上面还有香炉和油灯。
  走出倾颓的家门,我陪着母亲以老宅为中心向外扩展着走,母亲指给我她儿时玩耍的地方,又一次给我讲起她敬佩的,袒护她、保护她、帮助她的神奇的父亲的故事。
  默立于大山之巅极目远眺。我想,年轻时的姥爷肯定也曾站在这里胸怀大志。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黄土大地,空气中带着野草、土地、鲜果散发出的甜甜的味道。一阵劲风吹过,经过山峁带起了细细的一绺黄沙在山洼边打出个旋儿,继续向前一路上摇动着荒草、屋后土地庙的旗幡和山梁上的红枣树,来到我的耳边发出轻轻的呜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家乡久远的过去和逝去的故人。
  现在,年过五十的我,越来越对姥爷有了深刻的理解:做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总想让自己生出三头六臂,变成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为家人遮风挡雨,守护平安。
  如今,当了姥爷的我,对姥爷有了切身的感受:无论多么艰难,遭遇多么不堪的现实,只要外孙向我扑来,我会毅然张开双臂把他揽入怀中,不由自主张开豁牙的嘴巴,浮泛出温婉的一如蜀葵绽放般甜美的笑容。
其他文献
自小恋家,结了婚生了孩子好像还没有长大,一直想待在父母身边,睡梦里也经常围着他们转悠。  周五放了学,我归心似箭,急不可待,草草收拾行囊,匆匆登上了开往娘家的車子上。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把山坳染得彤红,清风悄悄穿过车窗玻璃缝隙爬上脸颊,一阵清凉,好不惬意。梯田多了,农庄也密了,亲切熟悉的小路越来越近……  上中学时,每个周日都要步行回家背干粮,一回到家,母亲总会做一顿臊子
期刊
家乡环县是一块瘠薄的土地,它凄楚的身影在我深邃的记忆中一直坚毅地耸立着。自小,我在它怀抱中茁长,沐浴着它的温暖,轻嗅着它的荒寒。它的形象,如一座高大的丰碑,照耀着我前行的坦途或泥泞。  三岁小孙女最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一天,她看着看着,便嘟哝着小嘴说:“要是喜羊羊和我能做邻居就好了。”一句童言勾起了我对少年“羊倌”生活满满地回忆。  我家祖辈以种田养羊为生,父亲亦是如此。生产队那时,父
期刊
我的老家在大山里,山里有好多窑洞,有的铁将军把门,有的坍塌只剩下一眼窗户,有的已面目全非……但哪孔是谁家的,谁都能说个清楚。而我家连一个烂窟窿都没有。  这幾年政策好,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农村的家修得有模有样。但留守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门打拼去了。  父亲自小出外谋生。爷爷4个儿子,另家时父亲在外,没有分到土地,自然也没分到窑洞。不觉他过了天命之年,每每念叨老家连一孔窑
期刊
大千世界,植物万种,风情万种,而我独钟情于开着紫色花儿的苜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看似平凡的紫花苜蓿,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茁壮成长,它要把顽强的根系伸往广袤深厚的黄土地。  我结缘苜蓿,是感恩苜蓿。在黄土地挣扎时,它曾维持过家人的生活;在人生旅途徜徉时,它成全过我的劳作;在珍惜生命感悟里,它启迪过我的思想。  越冬植
期刊
在沟壑纵深莽莽苍苍的陕北高原,一直在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男人一生有三大事业,生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我认为,我憨厚敦实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陕北男人,盖房就是他最主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静卧在高原上那处齐整的老窑洞是否是父亲的功劳我不太清楚,但年轻时帮助乡亲们箍窑应是父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全家从陕北老家一路向北来到鄂尔多斯前,父亲已在外探了二十多年的路。1959年腊月,寒风刺骨,我们全家人
期刊
写在前头  透过纱窗过来的阳光,在这个初秋的上午,暖暖的,痒痒的。大街上依旧是车水马龙,喧嚣与静怡交替上演,我望着梧桐树上硕大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心里的思潮不知不觉汹涌而至。年过半百的人总是容易陷入回忆的,无论是哀伤的,凄婉的,喜悦的,感动的,哪怕一个火石电闪的念头也会勾起对过往的搜寻和追忆。把一些记忆串起来,晾晒在广袤的想象中,让秋风吹干它,秋雨湿润它,雷电抚摸它,我依然坚定地擰干记忆的水分,整理
期刊
漫步在校园小路,总会有芬芳萦绕四周,将早春淡墨的绿别在心里,柳枝嫩芽羞羞答答地藏在树荫下,默默地绽放着,等待着一鸣惊人。同在树荫下还有一群孩子,肃穆的神情专注地读着一本书,像个朝圣的使者,虔诚地匍匐在信仰路上。  冲破自卑的孩子  他叫杨建国,一个农村孩子,刚进这个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他。他浓眉大眼透着胆怯,衣着朴素却很干净,第一印象让我有了让他当班长的意向。我与他交谈,他脸憋得通红,小声对我说
期刊
嫂子十几年前娶进了五婶家,是五婶的小儿媳妇。  老家有个习俗,说是新娘下马煞气重,有“妨”的属相要回避。嫂子下马那天正好“妨”我,我不能面对面看她。婚车驶进院子,我躲在帐篷一角偷视。那是我第一次看新娘子,感觉很新鲜。  车子刚停稳,哥哥从副驾驶室里将披着红盖头的嫂子抱下来走进新房。过了会儿,嫂子在二嫂搀扶下走出新房。她大红卡腰短棉袄,大红毛领子,大红直筒裤,大红绣花鞋,浑身上下一通红,像一朵美丽的
期刊
小时候,水果糖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吃的。母亲有时下班会带回来几颗,给我们每人分一、两颗。在外地上班的大哥每次回来都带几颗。但心软的大哥看不了邻居家的小孩可怜兮兮的眼神,每个人都得给分一颗,分到我手里也就一颗,最多两颗,而且他回家的次数少的让我失去等待的耐心。  听到邻家娶媳妇,我就会提前站上一个好位置等着。感觉每次都要等上好长时间,也不知道大人们在嘻笑吵闹在干什么。但总会有一个向空中撒糖的过程,这就是
期刊
一个年过五十的男人会捏面人,这是他保持了多年一个小小的爱好,这个爱好来源于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母亲跟随着父亲,领着儿女,离开了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家乡,定居在了一个叫鄂尔多斯的高原小城。  母亲一生没有改变乡音,一直保留着老家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经常用家乡话给她的儿女们讲一些民间故事和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和禁忌,而且,母亲特别注重在什么时节做什么,在什么节日吃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