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泛黄的照片,在岁月的流转中悠然地记录着姥爷在世时的时光。照片里的姥爷,身材高大,身体偏瘦,颧骨突出,两只黄浊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两腮缩回两个坑,嘴上两道八字胡,下巴上一撮花白山羊胡。
我记事后,姥爷来过几次东胜。
母亲经常带着崇拜的神情给我讲她父亲的故事,这更加深了我对姥爷的印象。姥爷几次踏着朝露和烈日,步行二百多里山路从府谷专程赶来,用独特的方法给我的家人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在这期间,他给我留下了诸多神秘、传奇色彩。
按母亲的年龄推算,姥爷应该是二十世纪初清末生人,年轻时正值民国初期。姥爷的头发前面秃着一半,后脑留着“二毛子”齐肩发向后背着,应该是先前留过辫子后来剪了的,跟电影《神鞭》里的那个独眼管家的发型一模一样。
姥爷话不多,说起话来一板一眼,满口乡音。幼稚的我跑到他的跟前,他会马上收起严肃漾出一脸和善,蹲下身来摸着我的头,柔和地说:“小孩儿,慢慢跳,可不敢碰了。”
当时,我感觉这个老头有点古怪,但很可爱,他没给我和两个弟弟留下过任何惧色。
姥爷在府谷镇羌的那个深山沟里长大,年轻时没有出过远门。一次傍晚,夕阳遍洒,母亲说起了姥爷之前的相关事情:姥爷识文断字,年轻时当过保长或甲长一类的职务,在村子里很有威信。
姥爷从小聪慧好学,略通医术。
我出生后,母亲得了一种怪病,大夫也说不清什么病因,一个多月不见好转,无奈,父亲回老家把姥爷请来,姥爷给母亲连诊断带掐算,用他独特的方法给母亲进行了治疗。
几天后,母亲的病神奇地好了。
在我的记忆里,姥爷给我和我的家人做过针灸,点过“艾草”,拨过火罐,放过“十指”。
这方面,父亲是姥爷最忠实的徒弟和“粉丝”,姥爷走后,只要我们有点头疼脑热,父亲也会学着姥爷的样子给我们拨火罐、放“十指”。
大姐在十四岁时得了重病,在縣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直至最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母亲病急乱投医,又一次捎话给年近70的姥爷。姥爷急匆匆赶到,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看了已几天“水米不打牙”的大姐。姥爷绕着大姐的床头转了两圈,仔细观察了大姐的面色后,回头对父亲说:“回哇!”
当天下午,父亲不再听医生的劝阻,用平板车拉着大姐回了家。
半夜里,我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看到家里香烟缭绕。姥爷左手拿着一条黄纸,右手里拿着一只像锅刷一样的物件,嘴里念念有词,走出一种奇怪步伐,过一会儿在大姐的头上点一下。父亲、母亲和二哥在一旁给姥爷打下手,见我醒来,母亲示意我不要出声,我缩在被窝里偷偷看了半宿,感觉姥爷从装扮、形影动作和声音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第二天,姥爷照常给大姐把了脉,做了针灸。
几天后,姥爷离开,奇迹再次发生。
当大姐可以在门口晒太阳、在周围散步时,连县医院的大夫见了父母都会问是怎么一回事?父母轻描淡写地回答:“可能是液体输得有点多了!”
做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我来猜想:其实,通过自学和多年的实践,姥爷的中医水平已经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但在那个年代,他还需要借助神的光环营造出某种神秘色彩,才能让患者对他更加放心。人们笃信有万能的神的存在,并无所不能。反之,假使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亦可找一条退路或理由。
除非,冥冥中真有一种神奇的存在,那就不是我的水平可以理解和解释清楚的了。
父亲带全家“走西口”也与姥爷有一定的关系。
“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土地转为集体,干活由村里派给,村民种地挣工分,父亲却长年在外打工。村里人经常对母亲指指点点。另外,家里就母亲一个壮劳力,挣的工分少,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忙里忙外还吃不饱,受气、受累、又受饿。母亲一狠心,把两个儿子丢给了爷爷奶奶,带着最小的大姐回了娘家。
几天后,父亲来接母亲。姥爷盘腿坐在炕上抽着烟袋一直不说话,一袋烟抽罢,姥爷边磕打烟锅边对父亲淡淡地说:“养不活就不要往回接了!”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母亲说:“咱们离开这哇!”
从那天起,父亲不动声色地开始完善着他的出走计划。
一年后,父亲拉着两头毛驴阳坡落时分悄悄回到了家。收拾了一些简单的食物、铺盖,天黑后,驮着两个女儿和家当,领着两个儿子连夜离开了家乡,顶着初冬的寒风晓行夜宿,第五天来到了“酸刺沟”。走时,没给爷爷奶奶打一声招呼。
三十岁那年,我陪年近七十的母亲第一次回到她的娘家。
母亲领我看了她从小生活的家——一处已经荒废了多年、长满了荒草的背靠大山的几孔窑洞。窑洞的门框还在,低头走进,等着慢慢适应了里面的黑暗才看见屋里布满的厚厚尘埃,一半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半是一盘两米多深的大炕连着发黑的炉台。半圆型的窑顶,烟熏的痕迹从炉台向外扩散。
恍惚间,眼前展现一幅画面:姥爷姥姥盘腿坐在炕上,少年时的母亲靠着姥爷,年幼的舅舅爬在姥姥的背上。姥爷姥姥张着豁口牙慈祥地冲着我笑,猛然间,一种柔婉的血脉亲情传遍我的全身。
抬头看,东侧的炕沿边,向上开辟出一条半米宽的窄道,顺着楼梯向上超过穹形屋顶,出现一个容得下三个人的小单间,正北的平台有一个佛龛,上面还有香炉和油灯。
走出倾颓的家门,我陪着母亲以老宅为中心向外扩展着走,母亲指给我她儿时玩耍的地方,又一次给我讲起她敬佩的,袒护她、保护她、帮助她的神奇的父亲的故事。
默立于大山之巅极目远眺。我想,年轻时的姥爷肯定也曾站在这里胸怀大志。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黄土大地,空气中带着野草、土地、鲜果散发出的甜甜的味道。一阵劲风吹过,经过山峁带起了细细的一绺黄沙在山洼边打出个旋儿,继续向前一路上摇动着荒草、屋后土地庙的旗幡和山梁上的红枣树,来到我的耳边发出轻轻的呜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家乡久远的过去和逝去的故人。
现在,年过五十的我,越来越对姥爷有了深刻的理解:做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总想让自己生出三头六臂,变成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为家人遮风挡雨,守护平安。
如今,当了姥爷的我,对姥爷有了切身的感受:无论多么艰难,遭遇多么不堪的现实,只要外孙向我扑来,我会毅然张开双臂把他揽入怀中,不由自主张开豁牙的嘴巴,浮泛出温婉的一如蜀葵绽放般甜美的笑容。
我记事后,姥爷来过几次东胜。
母亲经常带着崇拜的神情给我讲她父亲的故事,这更加深了我对姥爷的印象。姥爷几次踏着朝露和烈日,步行二百多里山路从府谷专程赶来,用独特的方法给我的家人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在这期间,他给我留下了诸多神秘、传奇色彩。
按母亲的年龄推算,姥爷应该是二十世纪初清末生人,年轻时正值民国初期。姥爷的头发前面秃着一半,后脑留着“二毛子”齐肩发向后背着,应该是先前留过辫子后来剪了的,跟电影《神鞭》里的那个独眼管家的发型一模一样。
姥爷话不多,说起话来一板一眼,满口乡音。幼稚的我跑到他的跟前,他会马上收起严肃漾出一脸和善,蹲下身来摸着我的头,柔和地说:“小孩儿,慢慢跳,可不敢碰了。”
当时,我感觉这个老头有点古怪,但很可爱,他没给我和两个弟弟留下过任何惧色。
姥爷在府谷镇羌的那个深山沟里长大,年轻时没有出过远门。一次傍晚,夕阳遍洒,母亲说起了姥爷之前的相关事情:姥爷识文断字,年轻时当过保长或甲长一类的职务,在村子里很有威信。
姥爷从小聪慧好学,略通医术。
我出生后,母亲得了一种怪病,大夫也说不清什么病因,一个多月不见好转,无奈,父亲回老家把姥爷请来,姥爷给母亲连诊断带掐算,用他独特的方法给母亲进行了治疗。
几天后,母亲的病神奇地好了。
在我的记忆里,姥爷给我和我的家人做过针灸,点过“艾草”,拨过火罐,放过“十指”。
这方面,父亲是姥爷最忠实的徒弟和“粉丝”,姥爷走后,只要我们有点头疼脑热,父亲也会学着姥爷的样子给我们拨火罐、放“十指”。
大姐在十四岁时得了重病,在縣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直至最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母亲病急乱投医,又一次捎话给年近70的姥爷。姥爷急匆匆赶到,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看了已几天“水米不打牙”的大姐。姥爷绕着大姐的床头转了两圈,仔细观察了大姐的面色后,回头对父亲说:“回哇!”
当天下午,父亲不再听医生的劝阻,用平板车拉着大姐回了家。
半夜里,我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看到家里香烟缭绕。姥爷左手拿着一条黄纸,右手里拿着一只像锅刷一样的物件,嘴里念念有词,走出一种奇怪步伐,过一会儿在大姐的头上点一下。父亲、母亲和二哥在一旁给姥爷打下手,见我醒来,母亲示意我不要出声,我缩在被窝里偷偷看了半宿,感觉姥爷从装扮、形影动作和声音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第二天,姥爷照常给大姐把了脉,做了针灸。
几天后,姥爷离开,奇迹再次发生。
当大姐可以在门口晒太阳、在周围散步时,连县医院的大夫见了父母都会问是怎么一回事?父母轻描淡写地回答:“可能是液体输得有点多了!”
做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我来猜想:其实,通过自学和多年的实践,姥爷的中医水平已经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但在那个年代,他还需要借助神的光环营造出某种神秘色彩,才能让患者对他更加放心。人们笃信有万能的神的存在,并无所不能。反之,假使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亦可找一条退路或理由。
除非,冥冥中真有一种神奇的存在,那就不是我的水平可以理解和解释清楚的了。
父亲带全家“走西口”也与姥爷有一定的关系。
“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土地转为集体,干活由村里派给,村民种地挣工分,父亲却长年在外打工。村里人经常对母亲指指点点。另外,家里就母亲一个壮劳力,挣的工分少,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忙里忙外还吃不饱,受气、受累、又受饿。母亲一狠心,把两个儿子丢给了爷爷奶奶,带着最小的大姐回了娘家。
几天后,父亲来接母亲。姥爷盘腿坐在炕上抽着烟袋一直不说话,一袋烟抽罢,姥爷边磕打烟锅边对父亲淡淡地说:“养不活就不要往回接了!”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母亲说:“咱们离开这哇!”
从那天起,父亲不动声色地开始完善着他的出走计划。
一年后,父亲拉着两头毛驴阳坡落时分悄悄回到了家。收拾了一些简单的食物、铺盖,天黑后,驮着两个女儿和家当,领着两个儿子连夜离开了家乡,顶着初冬的寒风晓行夜宿,第五天来到了“酸刺沟”。走时,没给爷爷奶奶打一声招呼。
三十岁那年,我陪年近七十的母亲第一次回到她的娘家。
母亲领我看了她从小生活的家——一处已经荒废了多年、长满了荒草的背靠大山的几孔窑洞。窑洞的门框还在,低头走进,等着慢慢适应了里面的黑暗才看见屋里布满的厚厚尘埃,一半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半是一盘两米多深的大炕连着发黑的炉台。半圆型的窑顶,烟熏的痕迹从炉台向外扩散。
恍惚间,眼前展现一幅画面:姥爷姥姥盘腿坐在炕上,少年时的母亲靠着姥爷,年幼的舅舅爬在姥姥的背上。姥爷姥姥张着豁口牙慈祥地冲着我笑,猛然间,一种柔婉的血脉亲情传遍我的全身。
抬头看,东侧的炕沿边,向上开辟出一条半米宽的窄道,顺着楼梯向上超过穹形屋顶,出现一个容得下三个人的小单间,正北的平台有一个佛龛,上面还有香炉和油灯。
走出倾颓的家门,我陪着母亲以老宅为中心向外扩展着走,母亲指给我她儿时玩耍的地方,又一次给我讲起她敬佩的,袒护她、保护她、帮助她的神奇的父亲的故事。
默立于大山之巅极目远眺。我想,年轻时的姥爷肯定也曾站在这里胸怀大志。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黄土大地,空气中带着野草、土地、鲜果散发出的甜甜的味道。一阵劲风吹过,经过山峁带起了细细的一绺黄沙在山洼边打出个旋儿,继续向前一路上摇动着荒草、屋后土地庙的旗幡和山梁上的红枣树,来到我的耳边发出轻轻的呜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家乡久远的过去和逝去的故人。
现在,年过五十的我,越来越对姥爷有了深刻的理解:做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总想让自己生出三头六臂,变成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为家人遮风挡雨,守护平安。
如今,当了姥爷的我,对姥爷有了切身的感受:无论多么艰难,遭遇多么不堪的现实,只要外孙向我扑来,我会毅然张开双臂把他揽入怀中,不由自主张开豁牙的嘴巴,浮泛出温婉的一如蜀葵绽放般甜美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