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一诗话》中看欧阳修评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a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六一诗话》作为一种诗学批评形式可以说是创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打破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和以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代表的两种专著形式的格局,自此之后,诗话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话”体。欧阳修以“诗话”的形式来展现自己评诗的理论观点、内容和方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六一诗话》;歐阳修;诗学观点;批评方式
  作者简介:鲁国霞(1994.1-),女,藏族,甘肃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为题目以笔记形式来论诗的著作,开篇作者自题:“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他把自己晚年隐居在颍州的对诗的论述的片段集合起来起名为“诗话”,并将其定义为“闲谈”,这就区别了《文心雕龙》和《诗品》的文体形式,可以自由自在、不拘形式地发表看法。虽然《六一诗话》只有二十九则,但是内容颇杂,涉及范围也颇多,或者从一件事上论一首诗,或从诗人言辞中论诗,或对一首好诗也或者是一句好诗进行褒奖、或者是闲谈中带着一些讽刺、不仅对大诗人点评一二,也多见对一些不为人熟知的小诗人记述一二,通篇取材自由,笔法灵活。
  一
  作者虽说《六一诗话》属“闲谈”,但是它却能反映出欧阳修先生的诗论主张。首先,欧阳修主张抨击晚唐流行的浅俗的诗歌语言。宋叶少蕴在《石林诗话》中评欧阳修的诗作语言时曰:“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流畅。”欧阳修自己创作中语言就平易流畅,在《六一诗话》中也主张平易流畅,反对直白浅俗。在《六一诗话》中对浅俗的诗句语言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抨击,如第三则(尝有一联云)作者用了戏谑谈笑的方式来讥讽言浅语俗的诗歌语言。又如第十六则(圣俞尝云)欧阳修通过转述梅尧臣的论诗观点,来强调诗的语言是不可浅俗的。
  与此同时作者也论述了推崇诗歌语言要平易畅达,如在第九、十一则诗话里,他列举了陈从易、孟郊、贾岛的诗句,都言辞平易,生动凝练,准确表达、意蕴深厚,突出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语言可以平易自然,但须精炼优美,富有意蕴,令人回味。
  其次,对“诗穷而后工”的阐释。“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在《梅尧臣诗集序》中对此问题有详细的论述,《六一诗话》中则是对“穷而后工”的补充说明,欧阳修很重视诗人生活对作诗的影响,第十一则中作者就阐释了这一观点,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以此证明窘迫的遭遇对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只有亲身经历了穷苦的生活才可以写出细腻的诗句。又如在第二十四则中写谢伯初,云:“而仕宦不偶,终以因困穷而卒。”但他的诗作却“皆无愧于唐诸贤。”就是因为他的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才造就了他与唐诸贤可以相媲美的佳作。
  二
  欧阳修是史学家也是文学家,因此他在《六一诗话》中就是结合了史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角度来评诗,那就是用史实来追求作为文学作品要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史学观念上,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自编撰《新五代史》,他有深厚的著史功底,这样的功底对于他的诗学思想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二十九则《六一诗话》中,有多达12则是记录一些正史中不给予记载的普通诗人。在文学观念上,欧阳修一向注重文学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如在第二则从李文公的一句诗里指出谁是三降王,并纠正执玉祀天实为四回,再如第十九则中欧阳修列举出来几条与史实不符的诗句,一则是用史学家的角度用史来证诗,二则是阐释他主张的作诗须实事求是的诗学主张。又如第四则诗话是帝王都城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则诗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欧阳修注重从诗句中看真实生活的写照。
  其次,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运用了修辞方法来更形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比喻和比较。关于运用比喻的修辞,在第十四则中,他写到苏子美云:“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在写到梅尧臣时云:“文辞愈精新,心意虽老大。有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这里作者是将苏子美和梅圣俞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对比。关于比较的修辞手法,《六一诗话》中出现多次,这里的比较主要是与唐人诗作拿来作比较,如第二十四则中,列举了闽人谢伯初的诗句说其“皆无愧于唐诸贤。”再如第二十则中写到苏子美与其兄舜元紫阁寺联句“无愧韩、孟也。”再如第二十三则,谓钱文僖公(即钱惟演)一联“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潺。”和郑工部文宝(即郑文宝)一联“水暖凫鷖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人谓“不减王维、杜甫也。”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还描写到位。
  结语:
  综上所述,《六一诗话》虽在表面上看是欧阳修在晚年时期的随笔,但是细读之后就会发现,这是欧阳修在晚年时期对自己的诗学观点的总结,不管是从史学方面还是从文学史方面,《六一诗话》都有很高的价值,对诗学史后世的影响深远,应被后人重视。
  参考文献:
  [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中国书店.1986年版
  [3]欧阳修,司马光撰.六一诗话 温公续诗话[M].中华书局.2014年版.
  [4]何文焕.历代诗话序[M].中华书局.1981年版.
  [5]罗根泽.中國文学批评史(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明清小说中很多描写了外国的形象,这些外国形象体现了当时的中国人在闭关锁国体制下对外国的看法和想象,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给民众所灌输的对外界的认识,以及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对外界的感知,体现了当时中外关系的走向。下面我就根据明清小说文学中提及的部分国家这一文学基础,来简单阐释当时中国统治阶级与该国的关系和部分知识分子对该国的认识。对于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东亚朝鲜属国和日本,以及越南等国会突出说明。 
摘 要:苏轼作为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苏轼的生命可谓穷尽了生活的丰富性。苏轼丰富的人生来自于他对生活细腻的感观。他既是生活的体验者,又是旁观者与记叙者。感性与理性像两股火热岩浆,在他思维的缝隙中積蓄、融合,从艺术、生活的洞口喷发,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文人,一位融入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正的伟人。本文主要从苏轼的诗词入手,浅析苏轼在生活、思想、精神、情感、气度等方面的独特人格魅力。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其保护措施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民间文学类,具有传承单一的特性导致其保护效果不佳。目前,针对我国关于民间文学的保护政策和现状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劣势,虽然在作品收集保护、民间文学的传承人保护以及相关的分析的保护工作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长久以来其保护工作只表现在这些方面,而且相对于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解读,更侧重于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独立集的信道分配方法,以减少网络冲突提高网络性能.首先,建立信道分配模型,并通过所提出的低复杂度近似算法求取冲突图中的最大独立集序列;然后,以独立集
研究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居第八位。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四位.我国食管癌主要以鳞癌为主,大约
目的:冠心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更为常见.该本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分别制备左、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模型,先行SGB后,再对兔造成人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醒世恒言》是明代末年,民间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本篇使用的读本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版本为参考。  “观看”语义场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语义场,通过对此语义场的研究,可以丰富完善汉语词汇史领域的研究现状,
期刊
摘 要:在避讳渐成雏形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对人名的避讳。对人名的避讳是避讳类别中最严格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可以分为生者之讳和死者之讳两大类,前者是尊卑和权威的体现,后者是在万物有灵思维下对死者的恐惧和敬畏以及对生者现有生活状态的保护。  关键词:先秦;人名;避讳;原因  作者简介:姬芮芮(1992-),女,汉族,甘肃秦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中国美学在一定程度上讲受老庄道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整体上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形而上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美创作以及意境论等相关领域中。另外,针对形而上旨趣的主旨进行把握,进而能够真正读懂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质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形而上旨趣;具体措施  作者简介:胡雨溪(1996-),女,江苏省苏州市人,汉,大学本科,扬州大学文学院
地方民间文学是语言文字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研究地方民间文学离不开探究其地域中文化符号的涵义。静乐民间文学存在于汾河两岸,群山环绕的环境中,是历史时期以来人民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