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促进高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能不能有效合作、高效沟通交流是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客观地讲,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主导课堂交流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将课堂提问清晰化、条理化、层次化、艺术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问答式的交流过程给予学生知识的传输和思路的启迪,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价值所在。总体说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不是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是不是能够轻松弄明白所学内容,在整个问题研究深化延伸的过程中能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优化等都应该作为课堂提问的着眼点,作为教学有效性的参考标准。对于这样的高要求,教师要认真揣摩教学细节,在不断尝试中反思和实践,将自己的课堂提问硬功夫“磨炼”起来,从而更好地为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添砖加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进行问题呈现,
  一、具备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绝对清晰度
  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要素,一直以来,数学课堂提问的科学性都被放在重要位置,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要首先考虑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对于教师而言,怎样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完成知识的百分百传输是一件费心费脑的事情,课堂提问同样如此,在表述简明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语言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这里可以做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提问的语言逻辑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二是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能不能有效利用环境,尽量利用相关呈现资源,让学生立刻弄清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从而迅速开展思维活动。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哪怕问题表述从语文的层面上说有问题或者比较直白和口语化,都应当是能够接受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表面积的变化》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索成一字排列的一组正方体所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对于原来的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有怎样的变化,一组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发现时,全组都没有用科学的表示方法,反而用了一个很通俗的词语来形容两个小正方体相交的面——缝儿,提出:“小正方体拼接时表面积一定是减少的,因为每个缝儿说明正方体减少了两个面的表面积。”对于这样的表述方法,大家在模型面前都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所以在接下来的提问中,我没有刻意纠正这个不科学的表示方法,而是接过学生的话顺势提问:“怎么去确定拼接的过程中有多少个这样的缝儿,究竟减少了多少个正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答案面前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究数学本质上来。同时,也让这个独特的说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课后反思,我认为这样的提问方式虽然不尽科学和严密,但是对于学生的思路串联和引导反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具备引导学生思维提升的动态层次性
  有的教师习惯于将同样难度的问题甚至是相同的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学生重复回答,以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能代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了相关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很多学生在回答相似的问题时,根本不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机械地复述别人的答案,起到“传声筒”的作用,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要尽量拉开坡度,有不同的层次,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提升。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24时记时法》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几点几分”来表述时间的方法不科学,由于现实的需要,必须使用24时记时法,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时刻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记时时各自表示的方法。举例的过程中,我没有机械地提出,诸如“这个时刻用普通记时法怎么表示,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这样的问题,而是采用递进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在做什么?如果用普通记时法应该怎样表示,要注意什么?你可以尝试每一时刻都用独一无二的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从例子中发现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原来意识中固有的矛盾和错误消除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考,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了问题驱动式的认知上升。这样的问题等于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设计了一个个指路明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作交流,最终走上正确的道路,成功地得到了预想中的收获。
  三、具备激发学生知识储备的内在生命力
  数学学习不是无根的浮萍,学生总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感知和自我探索发展对原有知识的认知,所以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利用问题的有效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从一个平台跳往另一个更高的平台,激发学生内生性学习动力。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时,我创设了一个休斯敦火箭队确定谁来执行技术犯规罚球的情境,用一张表格出示了上赛季几名队员的总罚球次数和罚中次数,以及罚球命中率,提问:假如你是主教练,你会怎样安排罚球人选?结果很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分数表示出各人罚中次数占罚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来比较大小以确定人选。而在比较的过程中,因为分母很大,学生比较起来有困难,通分计算量太大,找中间数也殊为不易。此时,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来比较大小,你理解罰球百分率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尝试将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大小,再来观察所化成的小数跟题目中提供的百分率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全部激发了出来,并且在运用中注重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接下来对于百分率深刻的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中这样的问题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而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学习是应当提倡的,并且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参考,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具备拓展学生思考角度的合理开放性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太多、参与太多、不放手太多,导致学生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缺乏必要的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也明显不足。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提问中,不要过细过密,“牵着学生前进”,而是采用大模块、理性跨度和合理开放的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支撑。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通过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没有必要再去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和求法,可以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提出一个有延续性的问题:你怎么理解最大公因数,你认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有广阔的发挥空间,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学习又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学生可以运用方法的迁移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果然,随后的交流汇报阶段学生不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还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了许多找特殊关系的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快捷方法。这样的问题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准确击中学生的知识渴求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执教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执行力度,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推进,我们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注重有效性和科学性,以有效推动高效。
其他文献
品德课作为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这一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即达到知行统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总是出现在课堂上“听听感动,说说激动”,课堂外“一动不动”的现象,孩子们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往往是“口是心非”,让品德教育导行实效很难落实,反思其原因主要呈现以下两点:    一、理不
一、教材呈现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級上册)关于混合运算的前三个例题呈现如下。    (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解答,得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先算乘法。    通过对情境中的问题以及“列综合算式计算1盒水彩笔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问题的解决,得出: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
策划人语  当前,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和紧迫任务。同时对一线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加強对当前理念的更深入的学习:二是要加强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努力钻研学科知识:三是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践行理念,着力打造基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新常态课堂教学。打造新常态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课题研究,尤其是小课题研究或者说案例研究更是一线教师易于展开、便于实践的很好的研
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已开始执行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使用修订后的新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数学教材以大开本、明朗清新的风格展示在学生和教师的面前。这套教材的实验版于2001年开始使用,从实验教材使用之始,我们就对使用教材的情况进行了全程跟踪,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材与教学的行动研究。自2008年起,我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了对实验教材的修订研究:总结实验教材的使用经验,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搜集社会
有心栽花花不开  上午第二节上课铃声一响,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前,我认真地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本,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学生预习得很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也卓有成效。不一会儿,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目标很快达成,随即进入品读文本的环节。  师:课前预习中很多同学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
根据化石的垂向分布探索生物进化发展的规律;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环境及其演化,这就是李国彪的工作。这些年,李国彪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在他的足迹背后,是他对地层古生物及古海洋的熱爱与执着……高原上的探寻者  中国地质大学,对于这个地方,李国彪再熟悉不过了,在这里,他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夯实了地层古生物学的科研基础。在这期间,他获得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排名第一)、湖北省优秀博士学
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讲”教学正在我市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变得更有生命力。课堂上时刻闪动着灵动的火花,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点燃,教师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学讲”这份放手所特有的美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姿态,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语文的阅读课
近年来,经典诵读之风吹遍全国中小学校,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在名师们的影响下,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经典诵读的尝试、研究活动。《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中华古代经典诗文陆续走进学生的课堂;《飞鸟集》《晨读对韵》《绕口令》《儿歌集》这些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也常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应该说,经典诵读的盛行,给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也丰厚了广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笔者
李和言,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特种车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传动技术、传动摩擦与设计,主要从事车辆变速系统集成设计、静液驱动系统和离合器摩擦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当前研究集中在离合器摩擦热失稳方面。]99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军用车辆学士学位,2004年获车辆工程博士学位。2009.11-2010.12,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2014.6-2015.1,美国丹佛大学材料
儿童往往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经验和技能。而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有完美的情结,课堂上把学生教得频频点头,无一答错就心满意足。面对答错做错的题时教师就焦躁地大声疾呼:“瞧,这是我反复强调过的重点,还是没听懂。”恨不得将那些错题嚼碎咬烂喂进孩子嘴里。显然,这需要教师建立一种新的错误观。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端正心态,你会发现错误其实是个宝贝。课堂教学中将“错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