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制订的几点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一线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常常是靠个人的教学经验,或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仅凭个人经验必然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则会过于简单机械。那该如何科学、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呢?
  一、立足全册,明确年段总目标
  我们制订教学目标,往往就课而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比较零散,没有整体性、系统性,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所以我们心中先要有总目标,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再到具体的教学任务,注重整体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做到相互联系、合理衔接,这样才能让教学更有指向性、高效性。
  我们要求制订课时目标前,先要通读整个年段的教材,然后根据东林小学语文素养表现指标体系,从知识、能力、思想、经验四大领域将年段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形成一个能力梯度。
  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目标为借助场景、细节表达情感,能力梯度如下表。
  
  
  二、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特点制订目标
  1.学生是行为主体
  纵观我国三次课程改革,关于教学目标的提法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教育的目标指向的是人,即学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提出的教学目标陈述理论也指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应该描述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或活动之后能够“做什么”或者能够“说什么”。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时,我们通常会制订这样一条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这一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就不是学生。我们应将其改为:“学生搜集、整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李白。”
  这一目标的修改,直指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照本宣科,而要加工与开发,如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个人要做的事情,而转化为在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的基础上,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
  2.不同学生,不同目标
  “以生为本”,通过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来制订目标。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可以学习,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应针对三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陈述不同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如,小学教学目标:能够说出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性学习);初中教学目标:能够分析“明月”与“故乡”的关系(分析性学习);高中教学目标:能够鉴赏李白诗歌的语言和手法(评价性学习)。
  三、针对课文,细化教学目标
  翻看每课的教学目标,几乎都有这样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其实很笼统,“正确、流利”有评判标准,而“有感情”则有不同的理解,许多学生一看到“有感情”,就会拿腔拿调,使“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一种“惯性思维”。因此,面对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细化目标。如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带着“欢愉的心情”朗读;在《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用向他人介绍新事物的语气来读;在《谈礼貌》一文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用跟同伴讲道理的语气来读。
  认真解读教材,通晓语文教材体系;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尊重学情;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细化目标。我相信,这样制订的教学目标会更科学、更准确、更清晰,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初识校长深感幸运  “雪莹,快来!你师父到了!”当我赶到会议室时,另一位应邀来评课的专家已经开始评课了,悄悄看了看坐在那边的曾校长,她正朝我眨眼微笑呢!“嗯,是曾校长,一如既往,干练漂亮!”只见曾校长梳着一头整齐的半扎发,黑色绒质西装外套上别着镶嵌着珍珠的银色三角胸针。  “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设计……”曾校长开始点评了,她字字珠玑,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我和其他青年教
小练笔看起来简单,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写话能力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运用刚学过的字词,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小练笔指向不同,落实的目标也不同。  一、指向词语,在运用中理解巩固  随着年级的升高,字词教学所占的时间明显减少,教学的重心向阅读和写作倾斜。此时课文篇幅却明显变长,生字词也大量增加,于是,很多学生在书写中错别字增多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面对这一现状设计指
【教学设计】  板块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初次见面,老师带来一盆月季花作为见面礼。  (2)师出示写花的词组,指名读。  (3)揭题。(提示:“瓣”的中间是“瓜”,写得瘦瘦长长紧凑才好看。)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的写法,准备默写。  2.预习检测,理解词语。  (1)默写。将字写正确、写美观。(指名一生上黑板写)  
在我想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应该会住着那样一个人:无论独处或喧嚣,无论失意或自足,无论是人生的巅峰或低谷,无论是勃发的青春岁月或温婉的夕阳时光,她,总会浸润在你的沉思里,渗透在你的气息里,沉淀进你的人生里……她,就在那里,不言不语,不远不近,却微笑盈盈,一天一天地督促你向前,再向前,向前遇见那个更美好的自己。  记忆溯流而上,回到了五年前的秋天。那个黄昏的夕照特别的美,把金秋十月的通源小学渲染得
提到“起跑线”,可能热度最高的当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了。关于“起跑线”,中国的家长有很多话题和经验,更有很多教训。“赢在起跑线”是太多家长的梦想,因为梦想驱动,家长对孩子的各种开发、各种抢跑都投入了极大热情,“零岁方案”“提前占坑”一片火热,让人目不暇接。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抢先起步,就可以抢先成功,因此大家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有人亦步亦趋,也有人叫苦连天。那“赢在起跑线”究竟靠
文本解读  《金木水火土》是统编本一上识字部分的第一篇学习写字的课文。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儿歌首行以“一二三四五”起句,五个数字是先人认识世界的开始。第二句,介绍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第三、四句,介绍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本课是第
有一次,我把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瀚的《凉州词》两首边塞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战争场面、宴飲场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会,对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把握都还算到位,朗读也呈现出看得见的变化,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高兴之余,我问了一个问题:“两首诗学到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  一个男孩子缓缓举起了手,我把话筒递给他。  “我不懂‘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我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两位大家的书信都谈及了“奉献”的道理。《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谈到了“奉献”的道理。  两封大家的书信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教材。其朴素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其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的大智慧,则给学生学习说理以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价值
很多人听了我的课,都觉得课堂上“接学生的话”这方面,我做得好,希望我能说说自己的“秘密”。  其实,课堂上学生发言后我的瞬间反应,纯属对语言的敏感,算是条件反射。“想都没想”,嘴上就冒出这样一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把这样的答案说给身边几个徒弟听,大家评价说“真小气,有保留”。窘迫之余,追溯十几年前着力修炼课堂教学基本功时,还确实针对“如何接话”有过一段自我修炼的方法,具体、实在、可操作。十几
将多篇不同的文本进行整合,让这些文本凝聚在一起的首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逻辑——即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要确保具体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首先就要在文本的选择和整合的策略上下功夫。那么,群文整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这些整合策略下的群文阅读实践的学习价值分别有哪些?  一、读写目标式整合  为了聚焦具体的读写目标,并让学生拥有足够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