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一课一得”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jsl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各种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结构散乱、教学效率低等现象,从因学施教,明确目标;点面结合,巧入文本;一课一練,拓展迁移三个方面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做到“一课有一得”。
  【关键词】语文阅读;一课一得;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总有一种感觉——课堂上要教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时间根本不够用,尤其遇到篇幅长、知识点多的课文,简直无从下手,最终课堂变成了“满堂灌”。学生在一堂课上看似学习了很多知识点,实则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根本谈不上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张庆老师的《语文教学应该“倡简”》与20世纪80年代陆继椿先生首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观不谋而合,其实质就是使教学目标简明扼要、课堂结构更加严谨、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所谓“一课一得”即是在一堂课内完成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其它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来展开。
  一、因学施教,明确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偏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所以每一篇课文都需要老师依据课程标准去深入研究:这篇课文学生必须要学(获得)什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去教(引导)?
  学生必须要学的——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既包括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罗列出来,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总体目标和文本整合做好准备。
  2.根据学情和文本特征明确教学重点
  ①根据学情明确教学重点,制定总体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一定要学的,而一篇课文学生要学的内容又很多,怎么突出“一得”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思考这节课我必须要教学生什么?
  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教什么并不矛盾,学生必须要学的并不代表老师必须要教。有些知识点学生运用以前学会的学习方法自行可以掌握;有些知识点学生借助学习工具或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可以掌握;那么剩下的学生自行无法解决的知识点才是这堂课老师要教的重点,也是我们制定课堂总体目标的关键点。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征,掌握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情。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该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六年级的学生接触这种哲理性散文并不少,已经掌握了一些该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通过找重点段、抓关键词句反复研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不难。难点在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所以,总体目标应该是“感悟作者借物喻人说明深刻道理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去思索 “树-人-理”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课文自然就理解了,写法也体会到了。最后尝试写一写“竹-人-理”“梅-人-理”等小练笔,对借物喻人说明深刻道理的写作手法实时迁移,巩固课堂目标,实现一课一得。
  ②根据文本特性明确教学重点,制定总体目标
  每一篇课文有其自身的文本特征,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该类文章时,可能会有较大难度,老师可以根据该类文章的特征确定教学重点,制定课堂总体目标。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那么老师在制定总体目标的时候应该结合演讲稿的文本特征来制定。从结合历史背景来明晰《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的来由导入课题;再到通过学习毛主席在演讲中阐述的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从而明白演讲稿的主要特征这一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自己写一篇演讲稿来巩固课堂知识。
  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深度与广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
  同一知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三年级就有说明文,五年级也有说明文,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标准对待。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其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那么学生只需要能够从一篇文章中区分哪个是正面描写,哪个是侧面描写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能够迁移运用那当然好,即便不能,老师也不必过多要求。因为学生到中学后还有一篇类似的课文《泥人张》,中学老师自然会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深度与广度,从而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二、点面结合,巧入文本
  1.找准切入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这么一个支点,也就是本文说的“切入点”,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怎么找准切入点呢?这个考验教师的功底。课文不同,切入点也自然不同。即便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找的切入点也可能不一样,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的原因。王崧舟老师在讲授《枫桥夜泊》时,以一个“孤”字为切入点,把整首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枫桥夜泊》,和县教研室的章孝丽老师则以“钟声”为引,将学生带入诗中寻找钟声的魅力。而我在重庆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听到一个年轻女教师上的一堂《枫桥夜泊》则以“愁”字为切入点,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在字里行间想象画面,感受一份流传千年的“愁”。同一篇文章,同一个目标,但切入点却不一样。所以老师一定要深研文本,吃透教材,才能把准脉,找对路。   古诗有诗眼,找切入点可以从诗眼着手,现代文也可以从中心句或关键词句着手。我在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上的公开课《詹天佑》,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为切入点,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先找出体现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文段,再多层次的品读,然后合作探究作者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最后联系“我的梦 中国梦”谈谈詹天佑带给“我”的启发。
  2.整合文本
  “一课一得”的含义是在一堂课内完成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其它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来展开。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本展开的,所以要实现一课一得,就必须整合文本。
  笔者在市阅读课课堂比赛中上的《刷子李》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初步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刷子李和徒弟曹小三这两个主要人物为切入点,将课文中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文本知识整合成一个模块,将文中描写徒弟曹小三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的文本知识整合成一个模块。当这两个模块都呈现出来之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就非常清晰了。
  新教师汇报课的时候,有一个四年级的新老师上的是《蝙蝠与雷达》,这位老师用了将近25分钟时间去讲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分析“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到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学生们在课堂上面做游戏、连线、看图示等等,忙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忙完了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飞机上面的雷达。这就属于典型的贪大求全,什么都想讲,结果什么也讲不好。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文本整合得也不好,导致环节太多,课堂结构散乱,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如果我们对这篇课文实施文本整合,那么首先确定总体目标:理解蝙蝠探路的秘密与雷达工作的原理之间的关系。学生重点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的?2.蝙蝠探路的秘密与雷达工作的原理有什么关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肯定会找到科学家的三次实验反复研读;而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下面的两个图示,让学生去讨论,去发现两个图示之间的联系,再分别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的原话把图示内容说出来。学习内容少了、环节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只有还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得”。
  雷达和蝙蝠图示
  三、一课一练,拓展迁移
  练习是最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方法,也是检验“得”的过程。设计练习也要遵循总体目标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去检验课堂效果,从而进行课堂反思。
  練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学生搜集材料、课后的阅读链接、教师找的与课文内容相类似的小文以及随堂小练笔等。 比如教《刷子李》的时候,课堂最后出示《泥人张》片段,要求学生分别找出片段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随堂检测学生对课堂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北京的春节》的时候,要求学生课后搜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做成一张手抄报。
  对于出自名家之手的课文,还需要推荐相关的阅读目录,也可以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阅读目录,从而使课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结语
  “一课一得”重在“一得”,“得”什么?怎么“得”?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去实践探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课一得”的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只要我们能正确的把握教材、了解学情,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每堂课都能围绕一个总体目标来整合文本知识,就能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实现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的教学理念。
其他文献
[摘要]在美育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动力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何唤醒学生内心的内动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持久的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动力”入手,通过“美术课堂上兴趣的培养”“拓展学生视野,让兴趣持续增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自信,获得内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兴趣对培养内动力的重要作用。把兴趣转化为内动力,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美育 内动力 兴趣  内动力是指
【摘要】数形结合是指借助于图形的直观性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数与形的配合,揭露了问题的本质,简化了解题过程的一种数学方法。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材从数形结合中的“以形助数”的应用,数形结合中的“以数助形”的应用,“以形助数”及“以数解形”的结合应用三方面阐释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初中数学问题中的运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以数解形  数形结合是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是一种富
近日,经第四届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全体会员选举产生的“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经广东教育学会批准,任命理事长冯增俊;副理事长廖益、叶文梓、查吉德、易正新、宇宪泽、蒋家傅、王贵林、舒悦、姚促、王永江;秘书长肖建芳;副秘书长白彦茹、欧阳育良、李正桂、彭超鹰、高银骏、谢昊。内设机构名单:智慧教育主任(兼)蒋家傅,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吴晓义,乡村振兴教育院主任周琳
【摘要】根据多年的实践,尝试探讨任务型教学的实效。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适应寓教于乐、化零为整的学习方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模式,只要开展得当,效果是很显著的。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循序渐进;分层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对任务型教学做了如下阐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里教师往往会采用“一教一练”的模式——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信息技术的深入而慢慢消失,课堂效率变得日渐低下。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我区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尝试把“研学后教”的理念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研学文本”组织学生自学探究,尝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效
【摘要】作文教学的核心难题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学生之所以对作文不感兴趣是因为作文难写,没能从写作中体验到乐趣。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获取写作素材,造成写作空间狭窄。本文将从四方面论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素材,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  【关键词】写作素材;写作空间  不知怎么写,没什么内容可写,这是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的状态。一碰到老师布置作文就查资料找范文,东拼西凑,把作文当成一
职业倦怠是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发生在教师身上,与教师相关的综合症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一般出现在教师基本熟悉自身业务之后,再经过两三年的平淡工作,由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不平衡的心理的诱发而产生。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在现实中有多种表现。首先,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为一体的学科,在帮助学生认识外部客观世界的同时,还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人格,而阅读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的基层教学经历,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重点探究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指导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语言
【摘要】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是字、句、段、篇教学的纽带。没有理解、掌握足够的词汇,就不可能有好的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更不可能写出优美的习作,所谓的语文素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但如果仅有积累,对语言运用指导和训练不足,则会造成即使学生阅读量大,积累了很多词句,作文起来仍然词汇贫乏,错话连篇。  【关键词】低年段;词汇意识;词语教学;词汇运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教学词语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
有人说,特殊儿童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那是因为上帝喜欢它的芬芳。笔者曾经接触过两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殊儿童,他们的确有某方面的天赋,但更多的时候表现出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教师应该了解和认识阿斯伯格综合征学生的生理特点,通过改善学习环境、减轻焦虑情绪等途径,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使其逐步学会交往,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其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播下希望的种子。  一、认识阿斯伯格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