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阳:被园区征服,生活幸福感UP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芽是专注于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科技平台,在对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工作中,智慧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智慧芽苏州公司的副总经理,胡阳颇感自豪。他也为自己能够工作、生活在苏州工业园区感到欣慰。
  他直言,这是一种精神愉悦,幸福感爆棚。
  悄悄考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
  没来园区之前,他听说这里看不到虫子,生态很差。2016年春节假期,他懷揣着忐忑的心情,悄悄过来考察,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干净的道路,完善的设施,白鹭园环境优美,地上随处可见爬行的小生物,独墅湖里清澈可见游来游去的鱼儿,街上年轻人很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彼时春天还没真正到来,却已绿色盎然,这哪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呀?
  胡阳立即被苏州征服,决定来这里工作。此后,越待越喜欢,他喜欢山塘街、平江路的古朴,喜欢独墅湖、金鸡湖的现代,他阅读了一些苏州历史,被苏州传统文化所感动。从拥挤的北京过来,这里的交通环境让他舒适很多。园区的购物中心在他眼中也很有味道。邻里中心打造了15分钟生活圈,吃饭、购物、文体活动都能解决。而他没想到的是,园区政府亲商的服务理念竟成了他定居苏州的重要因素。
  2016年-2017年,他申请了园区打造的人才住房;2018年落户园区;2019年,被评为“姑苏知识产权重点人才”,在苏州买了房,这种归属感让他感到踏实。
  他所在的智慧芽苏州公司是全球研发中心,中国今年占全球销售量的50%。在这里梦想起航,他不忘感谢创始人张济徽,作为链接中西方很好的纽带,吸收了西方良好的应用理念和技术,在苏州把企业发扬光大。
  帮助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和伙伴做生意
  据了解,知识产权最早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兴起,以皇室的名义颁布法规制度,保障了各国在自由贸易中保护自己的创新创业劳动成果,随着现代经济制度的发展,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起到的不同作用。
  在中国,随着华为、大疆等科技企业对上下供应链要求加强,国家逐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重要措施。胡阳表示,专利信息应用和有价值的数据联系起来,能发现一个区域、一个产业面临的创新形势的变化,商业情报应用到企业战略上面,便会产生价值。
  基于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的需求,2007年,智慧芽成立,前面三年是打基础的阶段,2010年扎根苏州,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多千人,新加坡理念在苏州的实践,帮助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和伙伴做生意。
  在这里,智慧芽承担了多层次的职能。例如:充分发挥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助推园区纳米导航区的建设;承担江苏企业高管知识产权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帮助园区产业中心梳理三大产业发展态势,做好产业发展态势的监控工作;出具人工智能产业的调研报告,让政府了解产业家底,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在什么地方,作为未来招商的重要参考;梳理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做出强弱链分析,看看哪些可以服务经济内循环;组织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的培训,组织走访龙头企业,将产业培训与知识产权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结合;作为园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副秘书长单位,助力顶尖企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利,智慧芽还在做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探索,成为CAS全球唯一数据战略合作伙伴,孕育了化学、生物、生物医药发现平台,形成了生命健康系列产品。胡阳说:“我们就像一台电脑,提供边界功能。企业人才再通过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做出漂亮的东西。举个例子:生物医药某龙头企业利用数据库,对竞争对手进行监控和跟踪,整合和梳理,制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计划。”
  加入智慧芽,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胡阳以前在北京从事专利文书工作,来园区后,他直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多。“受益于智慧芽这个平台,我们有很多社会化工作,服务了很多知识产权顶尖专家人才队伍,可以认识到很多大专家,促进了精神文化的交流;承担了部分国家级的重点研发项目,还支撑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业务开展;助推各地区间知识产权工作的交流,把园区实践的先进经验向其他区域做推广,促进了全国范围知识产权业务的深度交流;积累了优质的数据、产品能力和在线教学课程,做好高校院所学生知识产权产教联合培养工作,帮助专利检索分析大赛获奖选手链接好的就业岗位;作为园区科普基地,做好面向研发人员和学生的知识产权科普工作……这些对我来说很有成就感,不是说挣钱,更多的是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他眼中,企业文化轻松,运转高效。“我们的高管没有独立办公室,和员工亲密沟通。围绕不同的工作形成项目小团队,时刻会为了项目开会,大家都专注于手头的业务,在链条中充当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是企业运行的主人。”
  胡阳还承担了公司的党建工作,他说党支部做好公司和政府沟通的桥梁,确保企业发展匹配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和其他支部联学共建,扩大交流面,协同发展,事半功倍。
  胡阳告诉记者,期待公司在2-3年内上市,他承担着探索未来的任务,自己能够参与公司的发展,跟着它从小小的规模不断成长,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其他文献
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是偶然更是必然  在这个初冬的午后,记者在园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见到了潘云官。虽退休已有十年之久,但说起苏州工业园区,潘云官依旧思路清晰,饱含深情。在他看来,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立,是偶然更是必然。  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最早要追溯到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在谈到“亚洲四小龙”时,邓小平特别提到了新加坡。邓小平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很好,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
期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多邊主义,区域合作,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全球化进程,一直以来都是中新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2020年10月3日是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30周年纪念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特别制作了三集纪录片。来看看两国政府、外交、商界、文化、媒体、民间等方面的20位受访者在纪录片中讲述了哪些他们亲历的中新友好与合作的故事吧!
期刊
Education story  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总校长  我讲两件事吧,让我印象特别深。曾经学校有一个小学老师,下课期间,拿试卷拍了一下学生,这个学生的家长立马鼓动了十几个家长,要求校方开除这个老师。当时我表态说,会去调查这件事,弄清楚来龙去脉。我告诉家长,不要插手学校的教育教学。作为校长,要保护自己的教师,同时也要指出教师的错误之处。校长要有自己的立场,处事要公正。  还有一次,
期刊
一路走来,园区这位探路先锋“读懂”了新加坡,凭着一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闯劲和毅力,创造出“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率先走出一条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的发展之路,用一系列“首创”,书写了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奇迹。  首批出口加工区  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设立的15家出口加工区试点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而1992年,黄建明就开始参与筹备工作。身边的人都开玩笑地说:“你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第0批员工”。1992年和1993年,李光耀两次带领政府和企业团队访华,表达了中新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最终确定选址苏州。彼时在苏州市计划委员会工作的黄建明,负责汇总新加坡客商到苏州考察后拟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黄建明称,从那时候开始和新加坡接触,算是筹备
期刊
A*STAR企业合作中心:  深化中新合作,推动双方科技创新再攀新高  11月18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Research,简称A*STAR)的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在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正式启动,这也是A*STAR首次在新加坡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当前,位于腾飞创新园的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已完成装修并入驻。  新加坡-江苏合
期刊
往喀什的卧铺车厢,一眼望去皆维吾尔族,谈笑风生,嘻嘻哈哈。待到熄灯,渐渐安静下来,躺下翻了几个身,酣然入梦。  天亮时被列车员叫卖声吵醒,推车上摆着哈密瓜,又大又便宜,买了一只当作早餐。火车一站一站,不紧不慢,看了会野景,觉得眼皮沉重,复又入眠。睡到下午方醒,回去车票未有着落,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晚上八点多到站,天色依旧大亮。下车即有人招揽住宿,中年汉人,戴着银边眼镜,斯斯文文。宾馆乃车站开办,
期刊
新加坡是世界上四大金融中心之一,许多外资银行的亚太总部全都在此落户,“金色经济”扬名海外,而在聚力打造长三角上海金融副中心的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CBD,几乎随处可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据了解,苏州90%的银行分行,50%的保险分公司都在此集聚,外资银行数全省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国内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园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等国家战略,深化
期刊
改革和开放,是苏州工业园区鲜明的品格之一。其中,行政审批制度的彻底改革,可谓“开全国之先河”。如今,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园区凭借精简高效、勤政廉政的行政管理体制,用“真心”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安心”与“知心”。  让数据“多跑腿”,优质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一网通办”实现了便民惠企的“加速度”。对企业,“一网通办”罗列完整事项,定制个性化服务;对个人,“一网通办”下足功夫,通过线上将信息归集到一个
期刊
陈永明任职凯德集团(中国)商业管理首席执行官。说起苏州工业园区,他表示“作为中国新加坡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之初便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为范本,学习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的园区为苏州的繁荣带来了蓬勃的商机和活力。”  用心打造城市商业标杆  凯德集团在1994年进入中国,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外资开发商之一,可以说,凯德集团全面参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历程。1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