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雾、霾天气已经不再是两种简单的自然界现象,而渐渐成为广受人们关注与讨论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声音认为造成空气质量指数偏高的人类活动包括烹饪排出油烟、鞭炮燃放、私家车排气等,另一些声音则更关注工业活动的影响,譬如“河北钢厂”。除了与雾霾天气相关的讨论,钢铁行业也面临着另一个困境:产能过剩。钢铁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歌猛进,但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状态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在政府倡导绿色发展和有质量的GDP之际,钢铁企业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选择?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津西钢铁”或“津西”)的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3月的津西铁厂,因天津原材料开发公司和迁西冶金矿山公司联合投资而得名。1992年,时年36岁的韩敬远被调往津西铁厂当厂长。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津西钢铁经历了企业制度改革、钢铁主业的发展与改革、多元化发展等事件,见证与经历着钢铁行业的光荣与挑战。在采访津西钢铁副董事长韩力时,记者听到了他对行业的见解与对实业精神的坚持,或许可以看作是津西钢铁对当下行业困境的一份答卷。
节能减排之路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津西钢铁以2012年销售收入509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1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98位。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于2013年9月发布的“2013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中,津西钢铁排名第18位,位列第二阵营。而在2013第四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环保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为防止再次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十二五’节能减排要‘死磕’钢铁行业。”事实上,除了2013年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外,环保部还发布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3年5月24日执行),鼓励钢铁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管理和创新。
那么,津西钢铁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韩力认为,由于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政策的清晰导向,现在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已经从“先发展、后治理”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了“边发展、边治理”的生产模式,并且从水资源利用、烟尘排放、节能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吨钢耗新水是指生产一吨钢所需的水量,各大钢厂一直在通过科技创新与流程改善不断降低这个指标。2006年,作为中国钢铁工业排头兵的宝钢全年平均吨钢耗新水量为3.65立方米,处于领先水平;而近两年的数据则显示,大型钢厂的这一指标已经普遍降至2立方米以下。钢铁生产过程中会循环用水,排出的工业废水会先经过污水处理过程,形成中水(也即再生水)后排出。再生水一般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
钢厂烟尘的排放或许是人们更关心的话题。在迁西县长大的韩力对1990年代的钢铁厂印象深刻:钢铁厂的烟囱里冒着黑烟,雨下下来全是黑泥,去工厂里转一圈衣服都黑了。现在的钢铁厂已经不同于以往了:除了装卸矿粉产生的粉尘之外,钢铁厂基本不会有烟尘,不再是从前进工厂不能穿新衣新鞋的概念了。这得益于生产过程中的除尘、脱硫、脱硝等环节。
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且以火电为主。许多老牌钢铁企业都有焦化厂,主要用来将煤炭焦化为焦炭,再用于钢铁生产过程。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津西钢铁没有拿到开建焦化厂的批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焦炭主要依赖外部采购。之前的焦化厂会产生大量污染和浪费:焦化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和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只好点燃后排放,既浪费了能源,又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近些年来,诸多钢铁企业转变思路,引入煤气发电设备将焦化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用于自发电,一些钢铁厂自发电供给的电量能占到总量的80%以上。没有焦化厂的津西钢铁怎么办?能否实现“只买煤,不买电”?事实上,津西钢铁已投资十亿余元在自发电设备上,利用钢铁生产环节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和煤气发电。目前自发电供给的电量已经占到总量的50%,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60%。自发电的成本远低于购买工业用电的成本,所以大型钢铁企业都有很大的动力投资自发电设备,除非一些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做长远投资。
韩力总结了一下:节能可以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好处,大家有动力去做;但减排是为社会效益着想,企业本身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做,有的企业遵守相关政策就去做了。举例来说,如果企业不运行环保设备每天可以节约几十万元的电费,而被查到一次只被罚款几万元而已。违法成本太低,自然有企业铤而走险,但社会舆论与政府监督会促使大多数企业遵纪守法。这一差异会体现在二者的产品成本上:将脱硫、脱硝、除尘的相关环保成本算一下,生产每吨钢材的成本要比不履行环保义务的企业高出30到100元。在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社会库存积压严重的情况下,2013年钢铁行业的毛利率是0.48%,意味着生产与销售一吨钢材只有低则几毛钱高则几块钱的毛利。要克服环保成本带来的压力,遵纪守法的企业就需要在内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提升竞争力。所以,如果环保政策执法部门能够更公正地监督所有企业,可能会促进钢铁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突围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5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94.27点(1994年4月为100),6月20日更是跌至93.28点,已经低于1994年钢材价格水平。韩力直言,当年卖2700元的一吨钢材现在还是2700元,考虑通货膨胀元素价格肯定是缩水的;价格趋势意味着整个行业肯定是过剩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于是大家为了抢市场就压价格。目前,中国的钢铁需求量约为7亿吨,增长率非常有限,而目前钢铁行业的产能大概是10亿吨,也就是说,整个行业只需要70%左右的开工率。在实际运营中,环保成本、纳税、长期投资可能会给大中型企业带来更多财务压力。即使大企业在把握市场波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上占有优势,但因为折旧摊销、工人工资、设备投入都比小企业要高,所以控制成本的空间并不大。面对行业困境,津西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几条突围路径:注重新品研发,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多元化尝试,等等。 津西钢铁最近几年最大的投入在两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二是产品研发,主要包括技术引进、产品规格的磨合、市场拓展等。为什么要关注产品研发?以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宝钢为例,宝钢生产的汽车板可以比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多卖出几百元,这就是产品竞争力。韩力说,客户买了产品也希望要盈利,那么,作为供应商就要考虑,你的产品质量、你的客户服务、你的销售过程是不是能为客户带来最大价值的。津西钢铁目前把型钢和螺纹钢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其中型钢能创造40%的销售额。螺纹钢广泛应用于房地产行业,如果房地产发展停滞必将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看来,所谓“鬼城”只存在少数地区,不会对钢铁行业造成太大影响。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需要大量的钢材。同时,津西钢铁注重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新品类,譬如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特殊材质、特殊规格的型钢。
钢板桩是型钢里最高端的一个品类,普通型钢卖3500元/吨,钢板桩可以卖到4500元/吨,日本和韩国产品可以分别卖到6500元/吨和5500元/吨。钢板桩一般用于沿海造田的水利工程,在内陆地区很少用。2008年,津西钢铁与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协调与引进钢板桩,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从引进相关技术,到合格产品量产,津西钢铁投入了两个亿改造自己的生产线,终于实现硬件、软件的过关。但是,从量产到市场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日本企业做钢板桩有几十年的历史,培养了用户习惯,质量过硬,即使价格高昂也依然有许多客户都认可。全球的钢板桩市场在300万吨以上,在中国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津西钢铁刚开始做,品种、规格还比较单一,2014年计划生产五万吨,并且把规格渐渐配齐,目的是不让客户等待。在这种情境下,很难说市场和技术哪个更重要:当发现市场后,企业就得努力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引进过来。目前,青岛的铁路工程,齐齐哈尔的隧道工程已经开始使用津西的钢板桩,并且已经有了良好反馈。要拿出好产品与成熟的竞争对手去竞争,要争取客户打造品牌,要打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津西钢铁在时间和耐心上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津西钢铁在型钢出口多年名列第一,总量占全国型钢出口量的一半 。比起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的大起大落,国际市场的价格更为稳定,有时候甚至会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津西钢铁看重国际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从长远来说,国际、国内市场并重会降低风险;让海外客户用到津西产品,扩大津西品牌知名度。目前津西产品主要出口韩国、东南亚各国,同时在开发英国、美国市场。
相对于把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到其他国家投资与整合资源则面临着更多挑战:当地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人文环境的差异,法律与政策的差异,思维模式差异,等等。仅以人才差异来说,中国工人吃苦耐劳,而国外工人则要求更多的福利和工资,且有强势的工会。一些探路者企业在国外投资矿山,失利居多。考虑到以上因素,津西钢铁将自己兼并重组的范围划在河北省内。除了2004年曾经在广东省投资佛山津西金兰冷轧板有限公司,几乎没有例外。在省内考虑兼并重组,国家政策基本一致,当地政府的意向也比较容易沟通,因此在迁西县、丰润县的并购项目进行得都颇为顺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一些小钢厂的股权结构和债务状况可能会留下很多遗留问题。
除了持续做好钢铁主业,开拓国际市场之外,津西钢铁的下一个发力点是多元化。事实上,当年之所以注册中国东方集团,而不是直接以津西钢铁的名义上市,也是考虑到将来的多元化战略。从长远角度看,钢铁企业控制好成本和工序,控制财务风险,是可以成为百年老店的;但是在做好钢铁的基础上,投资与时俱进的领域可能会形成新的利润点。在贸易、环保设施、芯片检测、装备制造、绿色建筑、融资租赁等领域,津西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譬如,津西下属环保公司开发了节能的高炉,除了为集团内钢铁公司服务之外,也向耐热材料企业提供服务。其模式非常简单:环保公司与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当客户因节能项目而节约了煤气等能源后,环保公司获得一定比例的节能分成。这种创新可以取得客户、企业、环境的三方共赢,也是津西的一个努力方向。
改制与坚守
津西铁厂创建于1986年3月,1988年建成投产,到1992年才达到年产14 万吨生铁的生产目标。这段时间,津西铁厂受旧的国有经营体制困扰,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1992年,新任厂长韩敬远大刀阔斧地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办法,使得津西铁厂在三年内跻身“唐山市十大工业企业”。在一篇刊载于《工厂管理》杂志1996年7月刊,名为《津西迈向现代企业之路》的文章里,韩敬远分享了他的改革思路。首先是市场导向的营销策略,具体体现在:获取目标用户对产品的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并成功生产与销售;在国内企业“三角债”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保证正常运营,并开拓国际市场;在单一产品遇到市场、政策瓶颈时,生产多种产品以应对风险;严格管理各个生产工序,在国内被评为免检产品,出口日本时获得日商肯定。其次是技术装备的投资:1991到1994年,投资800万兴建竖炉,投资1400万兴建煤气发电站,投资400万元建设节能项目,投资1.2亿兴建炼钢一期工程。在今天看来,这些技术设备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技术参数上都远远落后了;但是1994年津西铁厂的利税总额也才3130.9万元。第三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参照同行的最佳实绩,制定出相应部门的业绩目标,并按实际完成结果予以赏罚;发现优秀团队和员工,树立其榜样作用;在利益分配上打破用工界限,促进员工利益与责任的一致;从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和临时工的界限,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措施等。
如果说1986至1996的十年时间里,津西铁厂从国营企业的经营方式转化为更为科学的经营方法才终于走上发展之路,那么在经历过管理层收购,乃至2004年的上市之后,津西集团的发展则经历了更多的考验,也取得了更耀眼的成绩。
2004年3月2日,得益于之前的良好发展,以津西钢铁集团为主要资产的中国东方集团顺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之后,津西集团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继而在H型钢上发力,产品布局更为稳定。型钢用途非常广泛,包括工业厂房、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津西产生的H型钢曾用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的“鸟巢”等建筑。对于钢铁企业来说,现金流如果不够稳定,轻微的市场波动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尽管在当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津西依然感受到了上市带来的融资便利:不再只依赖于本土银行,可以跟境外银行接洽债券、股权多方面的融资途径。譬如,2010年东方集团发行公司债券8.5亿美元,分为五年期和七年期两种,就保证了五年稳定的现金流,这对钢铁企业的运营是强有力的保证。
2007年底,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出资50亿元购得香港一家公司在中国东方集团中所占的28%的股份,成为中国东方集团及其控股企业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此后,安赛乐米塔尔对津西集团的技术发展起到了更多引导作用。安赛乐米塔尔承诺,无偿转让全球最先进的钢板桩生产技术,为津西打造中国最大H型钢生产基地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安赛乐米塔尔印度工厂拥有最先进的热轧技术,卢森堡、加拿大工厂拥有最好的长材热轧技术,这都给前往参观的津西集团高管带来了视野上的冲击,钢板桩技术的引进也得益于这种交流。从2008年的试验性生产,到2013年的量产,尽管钢板桩生产线的上线也经历了一些高管团队与执行团队之间的磨合,承担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但是这样一个产品的成功量产,可能使得津西比同行领先十年。
从一个年产量只有14吨生铁的小工厂,到年销售额500多亿的钢铁集团,韩敬远像大多数这类企业的领导者一样,发挥着创始人一样的影响力。韩力这样评价父亲:他事业心极强,一干工作就来精神,比年轻人精力还好。钢铁生产里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他都非常清楚。韩力认为,这一代企业家身上有一种特性,对事情特别执着,雷厉风行,做事情没有说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的。与老一辈相比,年轻一代可能更擅长沟通与团队协作,拥有更开放的国际视野,但比起他们的执着精神,真的是很难企及了。相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效率和灵活性,因此核心领导者往往会对企业产生更鲜明的影响。韩氏父子无意做家族企业,但作为核心高管团队对津西的发展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带领一万多名员工朝正确的方向努力,以使得员工衣食无忧,同时给社会贡献税收,给股东创造回报。在谈论“企业家精神”的时候,韩力反复强调的是“做事”,全心全意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执着地去做,把事情做得足够好,能够创造就业,创造税收,为社会做出贡献,可能就配得上“企业家”这一称谓了。
今天的津西将未来的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型钢生产基地,而这个目标,需要坚持优化产品,需要坚守实业精神,不管企业制度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津西钢铁”或“津西”)的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3月的津西铁厂,因天津原材料开发公司和迁西冶金矿山公司联合投资而得名。1992年,时年36岁的韩敬远被调往津西铁厂当厂长。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津西钢铁经历了企业制度改革、钢铁主业的发展与改革、多元化发展等事件,见证与经历着钢铁行业的光荣与挑战。在采访津西钢铁副董事长韩力时,记者听到了他对行业的见解与对实业精神的坚持,或许可以看作是津西钢铁对当下行业困境的一份答卷。
节能减排之路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津西钢铁以2012年销售收入509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1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98位。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于2013年9月发布的“2013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中,津西钢铁排名第18位,位列第二阵营。而在2013第四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环保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为防止再次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十二五’节能减排要‘死磕’钢铁行业。”事实上,除了2013年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外,环保部还发布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3年5月24日执行),鼓励钢铁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管理和创新。
那么,津西钢铁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韩力认为,由于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政策的清晰导向,现在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已经从“先发展、后治理”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了“边发展、边治理”的生产模式,并且从水资源利用、烟尘排放、节能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吨钢耗新水是指生产一吨钢所需的水量,各大钢厂一直在通过科技创新与流程改善不断降低这个指标。2006年,作为中国钢铁工业排头兵的宝钢全年平均吨钢耗新水量为3.65立方米,处于领先水平;而近两年的数据则显示,大型钢厂的这一指标已经普遍降至2立方米以下。钢铁生产过程中会循环用水,排出的工业废水会先经过污水处理过程,形成中水(也即再生水)后排出。再生水一般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
钢厂烟尘的排放或许是人们更关心的话题。在迁西县长大的韩力对1990年代的钢铁厂印象深刻:钢铁厂的烟囱里冒着黑烟,雨下下来全是黑泥,去工厂里转一圈衣服都黑了。现在的钢铁厂已经不同于以往了:除了装卸矿粉产生的粉尘之外,钢铁厂基本不会有烟尘,不再是从前进工厂不能穿新衣新鞋的概念了。这得益于生产过程中的除尘、脱硫、脱硝等环节。
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且以火电为主。许多老牌钢铁企业都有焦化厂,主要用来将煤炭焦化为焦炭,再用于钢铁生产过程。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津西钢铁没有拿到开建焦化厂的批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焦炭主要依赖外部采购。之前的焦化厂会产生大量污染和浪费:焦化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和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只好点燃后排放,既浪费了能源,又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近些年来,诸多钢铁企业转变思路,引入煤气发电设备将焦化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用于自发电,一些钢铁厂自发电供给的电量能占到总量的80%以上。没有焦化厂的津西钢铁怎么办?能否实现“只买煤,不买电”?事实上,津西钢铁已投资十亿余元在自发电设备上,利用钢铁生产环节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和煤气发电。目前自发电供给的电量已经占到总量的50%,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60%。自发电的成本远低于购买工业用电的成本,所以大型钢铁企业都有很大的动力投资自发电设备,除非一些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做长远投资。
韩力总结了一下:节能可以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好处,大家有动力去做;但减排是为社会效益着想,企业本身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做,有的企业遵守相关政策就去做了。举例来说,如果企业不运行环保设备每天可以节约几十万元的电费,而被查到一次只被罚款几万元而已。违法成本太低,自然有企业铤而走险,但社会舆论与政府监督会促使大多数企业遵纪守法。这一差异会体现在二者的产品成本上:将脱硫、脱硝、除尘的相关环保成本算一下,生产每吨钢材的成本要比不履行环保义务的企业高出30到100元。在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社会库存积压严重的情况下,2013年钢铁行业的毛利率是0.48%,意味着生产与销售一吨钢材只有低则几毛钱高则几块钱的毛利。要克服环保成本带来的压力,遵纪守法的企业就需要在内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提升竞争力。所以,如果环保政策执法部门能够更公正地监督所有企业,可能会促进钢铁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突围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5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94.27点(1994年4月为100),6月20日更是跌至93.28点,已经低于1994年钢材价格水平。韩力直言,当年卖2700元的一吨钢材现在还是2700元,考虑通货膨胀元素价格肯定是缩水的;价格趋势意味着整个行业肯定是过剩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于是大家为了抢市场就压价格。目前,中国的钢铁需求量约为7亿吨,增长率非常有限,而目前钢铁行业的产能大概是10亿吨,也就是说,整个行业只需要70%左右的开工率。在实际运营中,环保成本、纳税、长期投资可能会给大中型企业带来更多财务压力。即使大企业在把握市场波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上占有优势,但因为折旧摊销、工人工资、设备投入都比小企业要高,所以控制成本的空间并不大。面对行业困境,津西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几条突围路径:注重新品研发,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多元化尝试,等等。 津西钢铁最近几年最大的投入在两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二是产品研发,主要包括技术引进、产品规格的磨合、市场拓展等。为什么要关注产品研发?以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宝钢为例,宝钢生产的汽车板可以比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多卖出几百元,这就是产品竞争力。韩力说,客户买了产品也希望要盈利,那么,作为供应商就要考虑,你的产品质量、你的客户服务、你的销售过程是不是能为客户带来最大价值的。津西钢铁目前把型钢和螺纹钢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其中型钢能创造40%的销售额。螺纹钢广泛应用于房地产行业,如果房地产发展停滞必将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看来,所谓“鬼城”只存在少数地区,不会对钢铁行业造成太大影响。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需要大量的钢材。同时,津西钢铁注重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新品类,譬如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特殊材质、特殊规格的型钢。
钢板桩是型钢里最高端的一个品类,普通型钢卖3500元/吨,钢板桩可以卖到4500元/吨,日本和韩国产品可以分别卖到6500元/吨和5500元/吨。钢板桩一般用于沿海造田的水利工程,在内陆地区很少用。2008年,津西钢铁与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协调与引进钢板桩,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从引进相关技术,到合格产品量产,津西钢铁投入了两个亿改造自己的生产线,终于实现硬件、软件的过关。但是,从量产到市场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日本企业做钢板桩有几十年的历史,培养了用户习惯,质量过硬,即使价格高昂也依然有许多客户都认可。全球的钢板桩市场在300万吨以上,在中国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津西钢铁刚开始做,品种、规格还比较单一,2014年计划生产五万吨,并且把规格渐渐配齐,目的是不让客户等待。在这种情境下,很难说市场和技术哪个更重要:当发现市场后,企业就得努力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引进过来。目前,青岛的铁路工程,齐齐哈尔的隧道工程已经开始使用津西的钢板桩,并且已经有了良好反馈。要拿出好产品与成熟的竞争对手去竞争,要争取客户打造品牌,要打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津西钢铁在时间和耐心上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津西钢铁在型钢出口多年名列第一,总量占全国型钢出口量的一半 。比起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的大起大落,国际市场的价格更为稳定,有时候甚至会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津西钢铁看重国际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从长远来说,国际、国内市场并重会降低风险;让海外客户用到津西产品,扩大津西品牌知名度。目前津西产品主要出口韩国、东南亚各国,同时在开发英国、美国市场。
相对于把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到其他国家投资与整合资源则面临着更多挑战:当地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人文环境的差异,法律与政策的差异,思维模式差异,等等。仅以人才差异来说,中国工人吃苦耐劳,而国外工人则要求更多的福利和工资,且有强势的工会。一些探路者企业在国外投资矿山,失利居多。考虑到以上因素,津西钢铁将自己兼并重组的范围划在河北省内。除了2004年曾经在广东省投资佛山津西金兰冷轧板有限公司,几乎没有例外。在省内考虑兼并重组,国家政策基本一致,当地政府的意向也比较容易沟通,因此在迁西县、丰润县的并购项目进行得都颇为顺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一些小钢厂的股权结构和债务状况可能会留下很多遗留问题。
除了持续做好钢铁主业,开拓国际市场之外,津西钢铁的下一个发力点是多元化。事实上,当年之所以注册中国东方集团,而不是直接以津西钢铁的名义上市,也是考虑到将来的多元化战略。从长远角度看,钢铁企业控制好成本和工序,控制财务风险,是可以成为百年老店的;但是在做好钢铁的基础上,投资与时俱进的领域可能会形成新的利润点。在贸易、环保设施、芯片检测、装备制造、绿色建筑、融资租赁等领域,津西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譬如,津西下属环保公司开发了节能的高炉,除了为集团内钢铁公司服务之外,也向耐热材料企业提供服务。其模式非常简单:环保公司与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当客户因节能项目而节约了煤气等能源后,环保公司获得一定比例的节能分成。这种创新可以取得客户、企业、环境的三方共赢,也是津西的一个努力方向。
改制与坚守
津西铁厂创建于1986年3月,1988年建成投产,到1992年才达到年产14 万吨生铁的生产目标。这段时间,津西铁厂受旧的国有经营体制困扰,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1992年,新任厂长韩敬远大刀阔斧地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办法,使得津西铁厂在三年内跻身“唐山市十大工业企业”。在一篇刊载于《工厂管理》杂志1996年7月刊,名为《津西迈向现代企业之路》的文章里,韩敬远分享了他的改革思路。首先是市场导向的营销策略,具体体现在:获取目标用户对产品的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并成功生产与销售;在国内企业“三角债”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保证正常运营,并开拓国际市场;在单一产品遇到市场、政策瓶颈时,生产多种产品以应对风险;严格管理各个生产工序,在国内被评为免检产品,出口日本时获得日商肯定。其次是技术装备的投资:1991到1994年,投资800万兴建竖炉,投资1400万兴建煤气发电站,投资400万元建设节能项目,投资1.2亿兴建炼钢一期工程。在今天看来,这些技术设备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技术参数上都远远落后了;但是1994年津西铁厂的利税总额也才3130.9万元。第三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参照同行的最佳实绩,制定出相应部门的业绩目标,并按实际完成结果予以赏罚;发现优秀团队和员工,树立其榜样作用;在利益分配上打破用工界限,促进员工利益与责任的一致;从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和临时工的界限,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措施等。
如果说1986至1996的十年时间里,津西铁厂从国营企业的经营方式转化为更为科学的经营方法才终于走上发展之路,那么在经历过管理层收购,乃至2004年的上市之后,津西集团的发展则经历了更多的考验,也取得了更耀眼的成绩。
2004年3月2日,得益于之前的良好发展,以津西钢铁集团为主要资产的中国东方集团顺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之后,津西集团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继而在H型钢上发力,产品布局更为稳定。型钢用途非常广泛,包括工业厂房、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津西产生的H型钢曾用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的“鸟巢”等建筑。对于钢铁企业来说,现金流如果不够稳定,轻微的市场波动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尽管在当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津西依然感受到了上市带来的融资便利:不再只依赖于本土银行,可以跟境外银行接洽债券、股权多方面的融资途径。譬如,2010年东方集团发行公司债券8.5亿美元,分为五年期和七年期两种,就保证了五年稳定的现金流,这对钢铁企业的运营是强有力的保证。
2007年底,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出资50亿元购得香港一家公司在中国东方集团中所占的28%的股份,成为中国东方集团及其控股企业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此后,安赛乐米塔尔对津西集团的技术发展起到了更多引导作用。安赛乐米塔尔承诺,无偿转让全球最先进的钢板桩生产技术,为津西打造中国最大H型钢生产基地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安赛乐米塔尔印度工厂拥有最先进的热轧技术,卢森堡、加拿大工厂拥有最好的长材热轧技术,这都给前往参观的津西集团高管带来了视野上的冲击,钢板桩技术的引进也得益于这种交流。从2008年的试验性生产,到2013年的量产,尽管钢板桩生产线的上线也经历了一些高管团队与执行团队之间的磨合,承担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但是这样一个产品的成功量产,可能使得津西比同行领先十年。
从一个年产量只有14吨生铁的小工厂,到年销售额500多亿的钢铁集团,韩敬远像大多数这类企业的领导者一样,发挥着创始人一样的影响力。韩力这样评价父亲:他事业心极强,一干工作就来精神,比年轻人精力还好。钢铁生产里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他都非常清楚。韩力认为,这一代企业家身上有一种特性,对事情特别执着,雷厉风行,做事情没有说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的。与老一辈相比,年轻一代可能更擅长沟通与团队协作,拥有更开放的国际视野,但比起他们的执着精神,真的是很难企及了。相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效率和灵活性,因此核心领导者往往会对企业产生更鲜明的影响。韩氏父子无意做家族企业,但作为核心高管团队对津西的发展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带领一万多名员工朝正确的方向努力,以使得员工衣食无忧,同时给社会贡献税收,给股东创造回报。在谈论“企业家精神”的时候,韩力反复强调的是“做事”,全心全意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执着地去做,把事情做得足够好,能够创造就业,创造税收,为社会做出贡献,可能就配得上“企业家”这一称谓了。
今天的津西将未来的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型钢生产基地,而这个目标,需要坚持优化产品,需要坚守实业精神,不管企业制度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