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走出“围墙”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m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管理绝不仅仅囿于组织内部,组织闻的知职管理可大本幌高沟通的效率,促进不同组织互补知识资源8,3整合,还可以通过协同和扩展的市场能力,给组织带来额外效益。
  
  通常,知识管理强调组织内部的知识循环,重点关注如何将个人知识转换为可被广泛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组织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rlaka)基于对日本企业的深刻洞察,提炼出知识转换的SECI模型,即知识的转换会经历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组织隐性知识到个人的隐性知识)、具体化(Externalization,从个人的隐性知识到个人的显性知识)、结合(combination,将每个人的显性知识结合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以及内化(Internaliization,将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等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循环往复,形成了知识螺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丰富和完善。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模型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启示,日本的花王公司就依托该模型取得了卓越成效。SECI知识管理模型反映出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组织内部的结构化、制度化管理,并在结构化、科层化的管理过程中重视内部的知识积累和每个员工的知识贡献。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重新学习。中国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如鞍钢、宝钢等,有效地开展了类似的知识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SECI的局限
  
  尽管SECI知识管理模型曾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卓越成效,但它也有明显缺陷——过于重视知识的内部分享与挖掘利用,而忽视了对外部知识的迅速获取与整合。
  知识分散化加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分布越来越分散。动态能力的大师提斯(Teece)指出,即使是那些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很难掌握所有的创新知识和资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企业要独立进行成功的创新已越来越难。穆迪(Miotti)进一步认为,处于技术发展前沿的企业、高新技术应用较多的企业、创新导向型的企业,它们比其他企业更迫切地需要从外部寻求合作。
  开放创新的出现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要求企业跨越传统的组织边界,进行知识整合的创新活动。许多企业开始将合作策略纳入到竞争战略中。切斯布鲁夫(Chesb rough)教授提出了开放创新的概念,认为有价值的创新活动可从组织内外部同时获得,并应越来越多地从外部获取。
  在开放情境下,组织与外部的边界是可渗透的,创新的创意既来源于自己的研发部门或其他部门,也来自企业外部;对组织价值不大的创意或成果,也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扩散到其他组织,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佳配置。宝洁公司35%的创新都来自外部,并努力将这个比率提高到50%。美国的礼来公司帮助很多企业通过外包或“众包”的方法进行创新。
  组织“开放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顾客顾客已经不再是创新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顾客参与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可提高创新的市场成功率。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希伯尔(Von Hippel)教授细分出的领先用户对市场的未来需求非常敏感,也愿意积极协助企业创新出自己的领先需求,他们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影响巨大。3M公司的大量创新也均是与自己的领先用户共同完成的。
  供应商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创新合作越来越频繁。例如,压缩机是空调产品的心脏,空调制造商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就需要与压缩机供应商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竞争性企业竞争性企业间也在考虑合作创新,从而实现创新资源互补或技术互补。例如,加拿大普惠公司和英国劳斯莱斯公司都是知名的飞机发动机供应商,但普惠公司在热处理方面具有优势,劳斯莱斯公司则具有风扇和压缩机方面的技术优势,两者在飞机引擎开发项目中进行了优势互补。
  研究机构大学等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以技术转移与合作开发为纽带,实现知识和资本的高速互换。大学将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获得资本以支持自己的研究工作,继续创造知识;企业获得大学的研究成果,将其商业化以继续提升资本的积累,如西门子和亚琛工业大学的知识互换中心。
  
  超越SECI
  
  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要获得必需的知识,知识管理就应该突破组织的边界,发展组织间的知识管理(IOKM,Inter-Organiz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在组织间知识管理中,供应商不仅仅是零部件和设备的卖家,用户也不仅仅是产品的买家,它们都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优势;对供应商和用户来说,企业也将变得更加开放和透明。
  诺利亚(Nohria)认为,组织间的知识管理是通过共同学习、转移技术知识、资源互补等方式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组织间知识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组织间沟通的效率,降低沟通和交流的成本。它也可以促进不同组织将互补的知识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跨组织的联结,组织可以获得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使得组织间合作给自主性带来的威胁最小化。此外,组织间知识管理还可以通过协同和扩展的市场能力给组织带来额外效益。它可以减少传统的科层结构带来的行政成本,增加经营的灵活性,凭借各自的竞争力构成系统的利益链。
  与组织内知识管理相比,组织间知识管理要困难得多。一方面,不同组织的性质、文化、办事流程有很强的异质性。大学和企业之间是很典型的组织间合作,但大学和企业的性质、功能、目标都不一样。大学是为了学术成就——2P(即Paper和Patent),企业是为了商业效益——2P(即Product和Profit)。它们是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组织在合作,知识整合殊为不易。
  另一方面,组织间知识管理要求各组织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编码,并积极开放和分享。开放的知识让竞争对手的复制和模仿变得更为容易。在进行组织间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组织需要平衡好知识的开放和保密。
  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进行的是大规模产品的创新。那么经过编码化的知识更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而复杂产品系统所蕴涵的知识有其特殊的专有性,有限的知识泄漏对竞争对手而言用处不大。因此,复杂产品的创新活动是组织间知识管理的重要舞台。
  某系统集成商在开发复杂的“城市轨道综合监控系统”时,就充分利用了组织间知识管理来推动复杂产品的创新。首先,通过组织间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创造。创新网络中各个组织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决策。这样往往会产生关于项目开发的独特见解,包括模块设计、界面接口的建议等。然后,通过组织间知识管理来推动知识在创新网络中的共享和转移。通过创新网络成员间的密切互动,包括相互提出建议、要求和协助,共享各自的技术知识;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中央信息库的共享、技术联络会议等,在创新网络中促进知识共享氛围的形成。最后,通过组织间知识管理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应用。在组织间知识管理的支持下,该系统集成商在“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领域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带来了许多后续合同订单。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模型,优点在于挖掘了内部的知识,提升了内部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却忽略了对外部知识的探索。因此,它适合发展较缓慢的行业,适用于渐进性创新,如流程工艺的变更和创新,却不适用于产品的突破性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企业很少产生革命性产品的原因。如果在挖掘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更活跃的外部知识探索,甚至是积极的外部知识购买,组织将取得更卓越的发展。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要把内部的知识管理做好、做扎实,以保证企业的运营效率。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广泛展开组织间知识管理,加强知识探索。这样,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突破性、革命性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从而利于提升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其他文献
5年前,一位CEO问管理大师吉姆·桐林斯:“如果你已处在世界顶峰,是产业最成功的企业。但成功可能遮蔽你已走向衰败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你正在衰败中?”于是,柯林斯费时5年深入研究了11家大企业,归纳出A+企业衰败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骄傲自满、停止学习。成功企业通常会陷入成功惯性:执迷于企业最初的成功法则,忽略了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满。例如,上网笔记本的创造者华硕,在推出破
期刊
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张江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创业文化,改善政府服务。    2008年的某一天,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以下简称张江)管委会相关部门接到来自园区一家大企业的电话。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暗示。如果张江不能给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他们准备把企业搬到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正是国内各开发区激烈竞争的一个写照。除了科研院校资源丰富的北京中关村、拥有华为和中
期刊
在重大决策前求助庙宇神灵,在大楼选址前聘请风水大师,在现代化的办公楼里供奉菩萨和香火……这些看似不理性的举措,却在华人世界的企业决策者中盛行,甚至已经蔓延至西方跨国企业。“理性”的商业世界如何与“非理性”的迷信发生交错?    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生意惨淡,入住率不到5%,投资者已经准备撤出。管理层请来了宋韶光先生——香港最有名的风水先生之一。宋先生让这家酒店更换了天花板的颜色,在大门顶上悬挂一面反
期刊
半个世纪以来最危急的迫降事件中,一系列迅速且明智的决策是如何作出,又是如何执行的?在营救航班1549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同读者探讨的是,在特定任务下,一个城市如何像一个严密的组织那样去敏捷反应?敏捷反应并不仅仅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要通过信息协同,将政府与民间主体连接起来,这意味着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索和一种变革。借此案例作为本刊展现“智慧”管理的开端,应有深意。    哈顿是美国纽约终端雷达进场管制中
期刊
我们来谈谈国学与国运。从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基本判断是极度悲观的,而且接近绝望。我悲观到了只能笑的地步。因为我想,哭的人还是乐观的,因为哭完以后明天会更好,我天天笑,只能迎来一天比一天坏。  为什么如此悲观?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很难解决。在逻辑和本质性的层面,我们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  这几年在中国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事情已经奇怪到匪
期刊
招商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的成功,在于它最懂得收放之道——不在所有体验接触点上平均分配资源;而竞争对手要想超越招商银行,应该集中资源,在它最弱但也是最致命的接触点做得更好。    在过去的两三年,信用卡市场正值高速增长期。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价格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发卡及客户维护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信用卡公司要保持竞争优势,独特而完善的客户体验是必需的,只有在可以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和差异化
期刊
编者按:塔塔钢铁,1907年在印度詹谢普尔成立伊始,是一家资本为50万美元、年产铁16万吨、钢10万吨的公司。而今塔塔钢铁穿越百年,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制造商,在全球50个市场开展业务,在26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粗钢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吨。  穆瑟拉曼(B.Muthuraman),塔塔钢铁的掌门人,几乎陪伴了塔塔钢铁一半的生命历程。1966年,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培训生加入塔塔钢铁,经过了其后30年
期刊
“所有致力于动用全球资源解决创新问题的公司,必须以波音为前车之鉴。”音“787”,人们心目中的“梦幻飞机”,从波音公司宣布生产此机型开始,就被赋予无限希望,至今已接到来自50个客户的710份订单。然而,“787”的交付却一拖再拖。从2007年拖到了2009年的夏天,最新的消息表明,拖延还没有结束。  是什么导致“梦幻飞机”难以成为现实?  从目前披露出来的消息看,波音的100多位全球合作伙伴中,有
期刊
为了实现在一年时间里中国地区软件收入10亿元的雄心壮志,SAP中国数经变迁,形成一条纵贯SAP美国、SAP亚太区、SAP北亚区和SAP中国的管理链,并在2008年针对北亚区及中国区高管进行了激进的人员洗牌。一场激烈的人事风波随之而起,而其背后映射的,则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组织设置的缺陷。    2008年7月8日,北京九华山庄,“SAP中国第三季度销售大会”正在进行,新上任的董事总经理张烈生在会上第
期刊
战略灵活性的三项修炼    战略灵活性就像是悖论。战略使我们展望未来,给出坚定的承诺;而灵活性则使我们保持敏捷和弹性,接纳新信息,乐于根据最新的事态发展去评估过去的决策并改变方向,迅速作出调整。  在一家灵活性强的公司,定期的战略回顾无法满足要求,高管会不断调整行动方案和发展轨道。诺基亚的前总裁一语中的:“在5~10年前,蓝图和战略一旦确定,接下来就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但现在,这种方法已经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