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辨证地分析传统语文教学、正确处理继承与改革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有哪些有效策略呢?笔者认为:
一、提高教师综合的教学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不论什么时候都有一批个性鲜明、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综观这些教师的特点,多是勤于思考、有明确追求、善于学习、知识渊博、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且热爱学生……相反,一些教师在教材面前力不从心,更不用谈教学了。有教师讲了一句大实话:“面对一个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我真有点兜里装着二角钱去逛大商场的感觉”。当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由个性完善的教师来施教。教师只有具备学习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否则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能力。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劳动”。学科教学产生的效果,有些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够显现出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养成良好的质疑和答疑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①默读和“速读”习惯;②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③质疑和发问习惯;④使用工具书和看注释的习惯;⑤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⑥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⑦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⑧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的综合过程。
三、力求教学设计与学生对话
教学设计就是在绘制教学蓝图。教学与建筑不同,教学设计要力求与学生心灵对话,促进课堂上师生共振。教学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过程,必须由个性完善的教师来完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个独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与原作“对话”,以及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倾向、其他读者(研究者)的赏析文章等过程中逐步生成自己的感悟,为课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做好准备;同时通过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及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去。
四、抓住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新课程围绕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和能力”内容。综观中学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①知识积累部分——扎实基础知识,②能力培养部分——加强有效的训练,③应试技能技巧部分——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界定范围和教学标准。教师要有牢牢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避免千篇一律,也要不断加强“考研”。同时,教育也有一个成本,例如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不常使用的生僻词做到会读即可,不必翻译;常用实词和虚词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翻译。凡是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要再重复讲,教师教学的重点一定要放在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实现教学相长。
五、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此举例说明:①整体把握课文,力争一两句话概括出作品内容。②藕节、甘蔗节、竹节、草节作比喻,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情节;用竹竿与竹枝比较,形象说明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③用计算时间,强化训练学生达到新课程要求的500字/分钟默读速度。④要求学生作文必须达到5个自然段,解决作文段落和层次问题。⑤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促进和检查学生预习。⑥要求学生想好再说,训练学生打腹稿,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还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掌握这些措施、技巧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
六、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数教师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差别各异、是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采取换位心理站到学生角度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欲速则不达。
总之,教育是一项以个体劳动形式组合的集体性系统工程。教师个人素质,特别是思想境界和治学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有目的地关注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落实终身学习的思想,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习能力。
一、提高教师综合的教学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不论什么时候都有一批个性鲜明、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综观这些教师的特点,多是勤于思考、有明确追求、善于学习、知识渊博、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且热爱学生……相反,一些教师在教材面前力不从心,更不用谈教学了。有教师讲了一句大实话:“面对一个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我真有点兜里装着二角钱去逛大商场的感觉”。当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由个性完善的教师来施教。教师只有具备学习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否则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能力。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劳动”。学科教学产生的效果,有些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够显现出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养成良好的质疑和答疑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①默读和“速读”习惯;②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③质疑和发问习惯;④使用工具书和看注释的习惯;⑤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⑥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⑦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⑧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的综合过程。
三、力求教学设计与学生对话
教学设计就是在绘制教学蓝图。教学与建筑不同,教学设计要力求与学生心灵对话,促进课堂上师生共振。教学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过程,必须由个性完善的教师来完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个独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与原作“对话”,以及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倾向、其他读者(研究者)的赏析文章等过程中逐步生成自己的感悟,为课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做好准备;同时通过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及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去。
四、抓住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新课程围绕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和能力”内容。综观中学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①知识积累部分——扎实基础知识,②能力培养部分——加强有效的训练,③应试技能技巧部分——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界定范围和教学标准。教师要有牢牢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避免千篇一律,也要不断加强“考研”。同时,教育也有一个成本,例如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不常使用的生僻词做到会读即可,不必翻译;常用实词和虚词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翻译。凡是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要再重复讲,教师教学的重点一定要放在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实现教学相长。
五、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此举例说明:①整体把握课文,力争一两句话概括出作品内容。②藕节、甘蔗节、竹节、草节作比喻,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情节;用竹竿与竹枝比较,形象说明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③用计算时间,强化训练学生达到新课程要求的500字/分钟默读速度。④要求学生作文必须达到5个自然段,解决作文段落和层次问题。⑤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促进和检查学生预习。⑥要求学生想好再说,训练学生打腹稿,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还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掌握这些措施、技巧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
六、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数教师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差别各异、是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采取换位心理站到学生角度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欲速则不达。
总之,教育是一项以个体劳动形式组合的集体性系统工程。教师个人素质,特别是思想境界和治学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有目的地关注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落实终身学习的思想,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