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观念概要追溯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odesh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传统社会思想认为,“社会”一词的使用常是概括性、含蓄的;那么,在西方历史中“社会”的观念意味着如何理解历史中“社会”概念及其继承。在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基础上对西方“社会”的概念和使用做出回溯性观察,通过对核心哲学思想家的论述从中分析“社会”观念变化的脉络。
  关键词:社会;社会观;理性
  中图分类号:G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58-02
  一、古希腊以来的社会观
  古希腊的社会是从传统沿袭而来,当智者学派面临“异乡人”而对是否存在普遍规范和原则陷入怀疑,苏格拉底无比坚定选择相信善和美德是人类天性时,从此西方社会思想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内在地具有了对善和美德追求的任务。除了“认识你自己”之外,古希腊的民主制社会并不能给我们更多启发,在没有确定知识的年代他们所做出的决断并不意味着他们笃信,而只是依照传统或某些神的指示罢了。
  这种局面下,社会是什么并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就像智者派许多人宣称正当和正义只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被强迫接受一样,他们更关注的是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做最有意义。按照古希腊和谐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称社会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是人类实现自己的工具。
  虽然柏拉图的设计比较理想化,对理念追求的目的也并不一定是去城邦中生活,但柏拉图确实把“善的生活”当成其社会建制的目标,社会也就意味着一个体系化的设计,人人从属于按其能力安排的职业,每个人与同伴稳定和谐地相处,目的是过“善的生活”。也许新柏拉图主义对其继承更多集中在对“太一”的追求,人的目的是去寻求灵魂的神秘合一,以至于“善”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意义被削弱。但柏的这种体系化的设计却一直延续着,我们甚至可以有理由被认为按照理性化设计的官僚制体系就是在延续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按能力获得职位,追求某种社会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共同体、社会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能去实现他们最好能力的必要条件。他似乎依然理所当然地把共同体或社会当成自然而然的东西,而并未对它们应该是怎样的做更多分析。更何况,当柏拉图的追求是某种理念时,亚里士多德的“实在”也只是一个过程,社会似乎并不具有特殊的力量。
  总的来说,柏拉图所主张的社会价值实质是他认定的人类价值的模仿,并且我们也可以称这种价值式的社会观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现代社会,比如对正义、平等的追求。但社会仍然不是被分析的主体,“社会”可以是很多意义,但没有一种是它的本意,它的存在在于它是工具而已。
  二、中世纪的社会观
  如果苏格拉底的“美德即幸福”的扩展义是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而美德则是人类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扩展的认为柏拉图和斯多亚主义一样宣扬一种普遍性、规范性的人类价值,不同于柏拉图的是,斯多亚主义追求的现实意义在于人类开始创造一个基于自然原则但属于自己现实生活的社会,此时社会从一个工具具有了生活的意义。
  如此,社会不再是为实现某种价值或目的的工具物,而是实实在在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享受某种意义的生活本身,就像希腊化时期斯多亚主义倡导的责任和以坚强、负责的品格培育为基础的国家道德一样,社会实质的具有了维护人类生活幸福、培育生活理念的任务。这种对“集体责任”的强调使得社会作为一个理想成为一个信仰。
  如果说因为柏拉图的无限追求使得人本身成为精神的工具,那么斯多亚主义的有限追求使得人本身成为目的。相应地,其结果也是社会是追求、实现善的工具和社会是维护和培育善的目的。当社会是善的目的本身时,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的罗马法建立起来的社会未尝不应称作具有现代特征的民主社会:平等、理性、民主。
  但是同样值得思考的是“无限”带来的是永恒追求,带来的是向往一个终极目标的确定性,在有限意义上的追求,则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这似乎是一个危机:对社会的信仰并不能提供给我们以未来。我们越相信确定性的现实,我们就越不确定未来。按照皮浪的话:我们从根本上就“无法知道任何东西”,以至于社会充其量只是一个“满载货物的手推车”,即使能够使用一部分货物,但我们仍然不是这个手推车的主人。
  只是当阿奎那将社会“自然存在”的与教会平等起来时,社会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虽然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人是社会性的造物,生活在社会中是他们有能力实现自身的一个条件,而且他承认“人类可以在没有启示情况下过一种有德性的幸福生活”,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斯多亚主义意义上的差别,社会在阿处自然的具有了善和理性等特征。不过在此提及阿的特殊之处在于,阿奎那认为“天上之城”并不是人类此世的仅有的追求,人类同样可以造自己的“地上之城”,这样“地上之城”也不再是奥古斯丁笔下必要的恶,而是借以实现人的德性的工具。这样社会潜在的具有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对抗教会。
  虽然我们可以无限的称当人成为“上帝宠儿”、是“最高的造物”时人类从未如此的卑躬屈膝;但教会确实的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存在,为生活在中世纪的基督徒带来心灵的慰藉和信念的鼓舞。对于教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信仰存在时,教会不只是上帝遴选众人的工具,它同样现实的承担着对人类的生活指导和精神照拂。那么教会在“社会”层面上具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待这个主题,我们发现人类将是如此孤独、危险和茫然,人类在其成长路上除了自己,无可依靠;除了自我拯救,想不出别的办法活着;除了给自己想象以外,没有第二个法子给自己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称中世纪与其说是人类历史上曾经“黑暗”的世纪,不如说中世纪是人类开始认清自己本质和处境的时代。而教会所带来的社会启示即是信仰是我们最后的依仗。
  三、近代启蒙运动时期社会观
  从以上帝为目标的社会观念中走出,仍然回到某种原则式的自然观念来似乎并不困难,虽然我们仍无法排除这种原则式的观念可能是上帝的化身;而且思想家们也主张将信仰私人化,避免了宗教机构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我们似乎可以放心地使用某些原则作为我们的生活目标和社会标准,正式开始理性生活。   伴随着马基雅维利的君主理论改变这个想法的进程,马基雅维利事实上否定了普遍标准的存在,或者说在他的学说中,存在的只有君主一个人的声音,没有普世价值、没有道德标准。尽管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意大利彼时四分五裂成彼此间一直冲突的诸多小国,为创立一个稳定国家而实行绝对君主制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思想史角度来看,我们发现马基雅维利实质上扫除了过往的一切规范、传统和约定,他在开启的是一个完全由自由人创造的时代。没有自然法则,也没有教士上帝,有的只是基于现实的自私自利的人如何建立和维持秩序。这是一个确实的人属社会。
  这样看来,似乎在马基雅维利处,存在着的是为寻求自保的人类在混乱或有秩序的生活,社会所代表的就是一个能够保障人们稳定生活的君主的设计方案。也许我们可以在此处总结道:人类正开始挣脱一切形式的“神话幻觉”,正在从现实的人出发一步步的构建着新社会。
  如果说马基雅维利的君主意志有可能因其专制和变化而不断的带来混乱的话,德国约翰·阿尔图修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的“契约论”则为如何创造一个人属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自然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先天的不从属于任何人或任何别的物,不用因任何物而向任何物屈服,他们拥有对他们自己绝对的控制权力,他们可以自行结约达成某些协议,他们是他们自己的主人。假如极端地说,自古希腊以来的社会都因被赋予各种不知名的意义而使人自身沦为因某种目的奔劳的工具的话,那么也许自此始,社会即为人类本身,而社会的意义也由人类的契约所确定。
  人是自然人,但仅仅如此而已,人类并不因此而从属于自然或自然规则,他只服从于他自己和他签约的契约。所以格劳秀斯在讨论一种适用于所有条件的法律时认定:上帝给了人类以伙伴相处的自然需要,如此而已;至于如果要实现在格劳秀斯认为根本性的和平相处的话,那么每个人必须遵守某些法律,也仅此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霍布斯实际在尝试做的是在没有上帝的日子里为人类找到社会生活的合理性理由,这样我们又回到理性上来了,而社会也被看作一个“利己主义的人们之间的协议的表现”。
  参考文献:
  [1]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
  [2]保罗·埃尔默·摩尔.柏拉图十讲[M].苏隆,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8.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结构[M].李康,李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采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预防及减轻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口语课堂焦虑,培养其把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提高其口语测试成绩。方法: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对2012级七年制本硕连读二年级175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医学英语口语课堂焦虑与医学英语口语成绩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论:七年
期刊
摘 要:“90后”学生群体步入大学校园成为学生主体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势发生了改变,辅导员的教育理念必须随之改变。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举措,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关键词:“90后”;换位思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86-02  随着“90后”学
期刊
摘 要:女性以其敏锐的感知力、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在高校保卫工作中往往能够发挥男性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她们善于发现隐患、乐于做好新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巨变,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适时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高校的稳定,离不开一支专门的保卫干部队伍,其工
期刊
摘 要:幸福既是人们永远不变的一个追求,也是人们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础,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关于幸福观等问题的认知情况,了解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幸福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并积极探索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73-02幸福既是人们
期刊
摘 要: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从1993年的确立至今已走过20余年,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资格制度本身也就突显出一些问题:对申请人思想品德的鉴定过于形式化;对其学历要求不高;对其教育教学能力认证仅仅通过试讲的形式过于简单化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试图提出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一些建议:对申请人在资格申请时和教学实践中考察其思想品德;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学历认定“门槛”;加强初任教师职前培训等尤为重要。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崭新、纵深发展的视角,比如,指导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理念、内涵与要求。期待高校能够深刻学习领并且积极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积极指引高校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想政治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高层次的新进展。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高校德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网格化管理作为行政力量应对碎片化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举措,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持久性不强、运行成本高、抑制社区自治、全能网格等问题,导致这种行政管控型体制难以与社区自治力量有效衔接。面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形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推动社区自主建设,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型,加快服务职能向专业性服务组织转移,充分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实现行政力与自治力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碎片化
期刊
摘 要:2011年6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我国渤海湾的作业平台发生石油泄漏事故,造成大范围海洋污染及巨大经济损失。这一事件,暴露出我国海洋环境执法中执法力量分散,执法依据过时和执法权限过低等问题,遂提出统一海洋环境执法力量、加大违法惩罚力度和改革海洋环境执法权限的建议,以提高我国的海洋环境执法水平。  关键词:渤海湾溢油;海洋环境执法;海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中职英语教研模式单一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努力,缺少同伴专业的相互指导促进。结合课堂观察实例,讨论了中职英语教研方式的改进的现实需要、并借助案例分析介绍了以课堂观察为基础的中职英语三环六步这种创新型的教研模式,旨在优化教研组的教研模式,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优化中职英语课堂。  关键词:课堂观察;三环六步;教研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我国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系统的普遍认知都是按照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将其分为政策输入、政策转换和政策输出三个环节。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来看学界对于政策转换和输出也就是过程和结果更为重视,进而忽略了对于政策输入的探究。目的在于从网络民意输入机制解读我国政策议程的一种外输入机制,同时分析了网络民意输入机制的运行过程及其特征。  关键词:网络民意;政策议程设置;输入机制  中图分类号:D0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