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而不随意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次建邺区小学生学业水平调研中,有一道考查“可能性”相关知识的选择题得分率非常低。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及误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可能性”这一内容的教学建议:用心设计活动,强调逻辑性;精心挑选素材,体会随机性;匠心设计问题,体现层次性。
  关键词:可能性活动素材问题
  在一次建邺区小学生学业水平调研中,有这样一道题:
  3个袋子里都装有质地相同的红球和一些其他颜色的球。其中①号袋里有1个红球,②号袋里有2个红球,③号袋里有3个红球。问:从几号袋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
  A. ①号B. ②号
  C. ③号D. 无法确定
  题目考查学生对“可能性”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经统计,本题的得分率仅为24.9%,有72.7%的学生选择了C选项,认为红球的数量决定了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小。这引发了笔者对“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发展随机意识,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拓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第三学段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误区
  笔者在实际听课过程中发现,“可能性”教学看似不难,却经常可见随意性很强的课堂,具体表现为武断地得出结论和忽略隐含条件。
  (一)武断地得出结论
  【片段1】
  师同学们参加过抽奖活动吗?下面我们就来现场抽奖:这个不透明袋子里装了2个球,任意摸1个,摸到红球者中奖。
  (请3位学生摸球,摸出的皆为黄球。)
  生袋子里2个球都是黄球。
  师我们打开袋子看一看,果然是2个黄球。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1个球,能摸出红球吗?
  生不可能。
  师(出示装有2个红球的袋子和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袋子)从哪个袋子里摸球,一定会中奖?
  生从装有2个红球的袋子里摸球,一定会中奖。
  师从装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1个球呢?
  生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
  师也就是说,从装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1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看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活动要求:组长拿着口袋,让4位组员按顺序轮流摸球;记录员记录组员报的颜色,红球用红色水彩笔标记,黄球空白即可。学生小组活动,完成后全班交流,汇总摸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1组摸到了很多次红球。
  师第1组在摸球前能确定摸出红球吗?
  生(第1组)能确定,我发现袋子里的球有的光滑、有的粗糙。
  生每个组的中奖率都挺高的。
  师每次都中奖吗?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能确定吗?
  生第4组中奖率低。
  生第8组的情况有点规律,空一格出现2个红球。
  师但第11次并不是红球,证明不存在这个规律。(稍停)如果一开始没摸出红球,一直摸下去是不是总能摸到红球?
  生如果运气差,会一直摸出黄球。
  师一直摸下去,总是能摸到红球的。
  ……
  用抽奖的情境导入,学生摸了3次没摸到红球,就揭晓了答案——袋子里2个球都是黄球。这其实略显随意和武斷了,可以看到,这也与小组活动的结果矛盾——第6组前3次摸到的都是黄球,第4次摸到了红球。此外,抽奖的情境容易让学生结合“运气”去思考问题(如果运气差,会一直摸出黄球),聚焦点不在数学上,影响了数学的思考。
  (二)忽略隐含条件
  【片段2】
  教师在例2教学完成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一练”(见图2)。在学生明确从第3个口袋里不可能摸出红球后,组织学生基于对例2的体会,讨论前两个口袋从哪个口袋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一名学生回答:从第2个口袋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有2个红球,第1个口袋里只有1个红球。其他学生表示认可。教师完成教学。
  图2
  例2主要帮助学生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例2过渡到“练一练”,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出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红球个数的倾向。例2是同一随机试验不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较(从3张红桃、1张黑桃扑克牌中任意摸一张),各种颜色牌数量的多少本身就决定了可能摸出它的情况总数,即如果用N表示所有可能结果的个数,用M表示摸出红桃的可能结果的个数,那么出现红桃的概率P(红桃)=MN,两个事件中N相同;而“练一练”是不同随机试验相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较,摸出红球的概率P(红球)=M′N′,两次试验中N′不一定相同。受例2的影响,学生在判断“练一练”题目中的可能性大小时,只关注了红球的数量,却忽略了总体的数量(教师应强调“都是3个球”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建议
  “可能性”教学首先需要教师了解关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的本体性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多位专家对概率及其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史宁中教授在《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一书中指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通常用字母P表示,概率是一个非负的不大于1的数,即0≤P≤1。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到未知的概率。一种是通过样本频率估计概率,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例40(袋中装有4个红球和1个白球。只告诉学生袋中球的颜色为红色和白色,不告诉他们红球数目与白球数目,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放回的摸球,统计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及各自所占比例,由此估计袋中红球和白球数目的情况)。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不借助数据而直接根据背景定义概率,定义的概率实质上就是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这个度量是人们在理想状态下制订出来的。如果用A表示所要求概率的那个事件,用m表示有利情况的数目,用n表示所有可能情况的数目,那么,定义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mn。这样的定义称为古典概率。   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中提出,由于大數定律保证“频率趋向于概率”,但对什么意义上的“趋向”,有多种复杂的理解,小学阶段无法说清,而具体实践中,大数定律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验证,因此,小学生的概率学习要充分运用儿童的直觉,基于大数定律的“频率趋向于概率”只能略微提及。
  曹培英教授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一)》一文中介绍了概率论公认的源头是“数学家们为赌徒解决赌博难题时形成的数学专题”,指出“古典概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为有限个,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相等。这两个条件是古典概率区别于其他概率类型最根本、最基础的要素”。
  特级教师陈静在《小学阶段学生概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围绕如何有效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概率思维,从概率思维的内涵与特征、概率思维的直觉与先期经验以及促进概率思维形成与发展的教学策略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的由来及本体性知识已比较明朗,能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而教学时有以下几点要格外注意:
  第一,用心设计活动,强调逻辑性。
  小学阶段的概率都是古典概率模型,也就是定义出来的概率,是理论概率,因此,在实验之前,概率已经存在。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也指出,教材提供的摸球情境是先得到可能性的结果,再实验感悟。如果像片段1中所述,根据几次摸球的结果,就推断出袋子里球的情况,就会出现逻辑性错误。
  第二,精心挑选素材,体会随机性。
  为了使试验中“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教师需要精心挑选素材,排除人为干扰,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随机性。如:摸球活动中,球除颜色不同外,质地、大小都应相同,摸之前要先搅匀,摸的人不能偷看,等等;翻扑克牌活动中,扑克牌大小、质地、背面花色都应相同,为了避免学生盯着一张牌不放,还可以把牌放在背后洗,等等。当然,教学中可以把摸球和翻扑克牌两种活动中的素材“合二为一”,以一种素材贯穿始终,不分散教师和学生活动时的注意力。
  第三,匠心设计问题,体现层次性。
  好的数学活动要有好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活动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在摸之前,能确定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吗?”“如果再摸一次,会是什么结果呢?”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果袋中有10个白球、1个红球,任意摸1个球,会是什么情况?”“如果袋中有100个白球和1个红球呢?”“如果袋中有1000个白球和1个红球呢?”“只要袋子里有红球,任意摸1个球,就可能摸出红球,但我们发现,摸出红球的可能性越来越——”“红球的数量都是1个,为什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小除了和红球的数量有关,还与球的总数有关,也就是要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张奠宙,巩子坤,任敏龙,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曹培英.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一)[J].小学数学教育,2019(5).
  [4] 陈静.小学阶段学生概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J].教育视界,2019(4).
其他文献
摘要:写作知识是习作教学“教什么”的核心。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教师引领学生追溯范文表达的思维路径,于比较中发现写作知识;采用还原文字场景的活动,于体验中内化写作知识;借助明晰的评价要点,于修改中活用写作知识,最终达成将写作知识内化为个性化言语表达形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写作知识动作描写范文比较习作评改  写作知识既涉及文学体裁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又包含聚焦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的程
期刊
摘要:探究活动是科学学科重要的学习方式。以《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为例,说明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的教学策略:核心问题的确定要注重唤醒与联结,探究活动的改进要突出体验与有效,知识内容的内化要明晰本质与变式,学习结果的外显要强调迁移与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探究活动是科学学科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今,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探究活动,期望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获取
期刊
摘要:阅读策略学习不应该只是某几个特殊单元的独担之任,而应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走向熟练运用,最终转化为自觉行为。提问策略单元在其他单元教学中的运用,基本路径有:课前提问,让学习内容由问而生;课中解问,让真实体悟因问而长;课后留问,让阅读能力随问而升。  关键词:提问策路普通课文课前课中课后  徐轶老师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强调:“阅读策略学习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别的单元、别
期刊
摘要:为纠偏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放养式”“碎片式”态势,以《汤姆·索亚历险记》导读为例,呈现混合式学习支持下的“整本書阅读”教学路径为:通过线上调研,匹配最佳共学空间;利用线下课堂教学,传授适切的学习策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活动,链接真实的学习情境;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立体、精准的评价系统。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为纠偏碎片化、浅层次的阅
期刊
摘要:“停课不停学”期间,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了还要怎样?对此,常州市钟楼区开展了“方寸迈思——数学实验”项目的教学尝试:经过研讨和修改,形成了30个数学实验主题;通过“数学现象(观察)”“提出问题(思考)”“实验工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实验原理(表达)”五个板块,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学习;数学实验不仅要做出来,还要提升思维,并通过多种渠道将个体的思维变为群体的思维。  关键
期刊
摘要:《不要和青蛙跳绳》是儿童文学作家彭懿联手画家九儿创作的一册图画书。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讲述这个故事,通过观察封面和图片、模仿动作、创编故事、起书名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想象化解日常生活中的亲子矛盾,走出负面情绪。  关键词:《不要和青蛙跳绳》故事讲述想象  《不要和青蛙跳绳》是儿童文学作家彭懿联手画家九儿创作的一册图画书。我先是买来给正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和未满3周岁的儿子读,两个孩子都特别喜欢这个故
期刊
摘要: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影响,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两条邻边相乘的积。可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如何处理学生的“想当然”是关键。对此,从学生的“想当然”起步,引导他们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探寻知识本质,并通过练习查漏补缺。  关键词:学生视角本源经验知识本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以往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都是沿袭教材的思路,通过
期刊
摘要:基于英语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要重视中年段的写作起步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在中年段的写作教学中尝试用绘本教仿写,可行策略有:选择“样板”绘本,让学生“乐于仿”;深挖绘本素材,让学生明白“仿什么”;立足绘本设计“三步”教学,让学生明确“怎么仿”;升华绘本情感元素,教学生“仿得好”。  关键词:写作教学绘本仿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的目标描述中,明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强调整体观照,需根据学段目标、单元重点目标、本课个性化目标确定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并以此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基本路径有:聚焦关键词,鼓励个性化解读,提升感知力;观照人物对话,鼓励质疑讨论,提升理解力;关注特殊语句,引导前勾后连,深化感悟力;把握单元要素,启发对比迁移,强化表达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观照感知力理解力感悟力表达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不应是灌输知识,而应点燃火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灌输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遗忘,但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名师的课堂上,氛围是和谐的,呈现平等性、开放性等样态;教学方式是多元的,如激发认知冲突、以质疑点激将等。  关键词:思维名师课堂课堂氛围教学方式  从众多名师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更注重活跃学生的思维。的确,数学教学不应是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