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r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像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各抒己见
  老师:文中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眼睛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张泉:第一次是丈夫在得知麻婶去世后一脚踢翻了马兰花的菜篓子,“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强忍泪水的背后,是马兰花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表现出马兰花的同情心。
   王子文:第二次是男人多次提及六百块钱,“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这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表现出马兰花的做人原则。
   李一宁:第三次是丈夫收到了麻婶女儿的来信和钱,“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这是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老师:三次流泪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形象,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大方、善良,让人感动。
   胡月:三次流泪不仅丰富了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丈夫逼马兰花要钱,踢翻菜篓——对丈夫经常拿六百块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
   王静:三次流泪串连起了全文。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思。
   老师:同学们的分析十分准确。三次流泪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我们既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也要学会分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眼睛的作用。
其他文献
美文引路  废墟的召唤(节选)  ◎宗 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
期刊
老孙的茶  农历七月十五,老孙要去上海,去跟着我小叔打工。   十四的晚上,我给老孙收拾行李。   老孙爱喝茶,我拿出他的茶叶,问:“茶叶带着吗?”   老孙想了一下,说:“茶叶不带了,留在家里给你喝吧。”我把茶叶放回去,继续给老孙收拾行李。   老孙过了一会儿说:“要不你给我泡一杯吧。”我应答着,给他泡了杯茶。   给老孙收拾完行李,我坐在旁边安静地看电视,没有说话,也没有拿手机。如果不是因为我
期刊
注意事项:  驳论点,无论采用直接反驳还是采用归谬法,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击中要害。为此,必须在反驳之前对错误观点作认真的分析。  2.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注意确立正确观点。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不能只满足于“破”而忘了“立”。  3.要以理服人。反驳不是“吵架”,不能以“骂”代驳,不能搞压服,而要以事实
期刊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在学生出现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等行为时,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师在课上教授知识,家
期刊
秋日小札  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凉,我看见你的影子在水面颤抖了。而当你归去,独木桥上,月明如霜,正是一个银色的夜,残荷上的水珠滑落了,一切静寂,过路的只有微风同你,更不闻青蛙跳水的声响。   秋天来了,它随着牵牛花的残朵,嵌进了竹编的门同小窗子,于是,秋意满了屋子,连回忆也凝结了,还有梦。但是,你晶亮的眸子可也注意到丝瓜的藤蔓么?皎黄的花似乎开得更美了,是否慵懒的秋阳,忘记了收去它这一件衣裳?
期刊
我的爸爸是“直男癌”  我爸堵在门口还是没动,我一边进卧室,一边嚷嚷着:“今天你不让我出去玩,明天你也别想去游泳。”   游泳是我爸的最爱,一到夏天,他几乎每天下午都在水库边待着,一游就是两个小时,周末也不放过。谁要阻挡了他游泳,那简直就是“生死敌人”。   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第二天下午,趁他倒头大睡,我出门反锁了门,带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   晚上回来,他一个人在家,看着电视嗑瓜子,一桌子瓜子
期刊
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青巷老人家   青石,黑瓦,小巷是我的整个童年,童年的味道就是奶糖的甜味儿。   “慢点哟,哎!”一个老妇人弓着腰,追赶着一个头绑羊角辫,左一摇、右一摆,像鸭子一样蹒跚学步的女孩。在这样你追我赶、摇摇晃晃中,小女孩上学了。女孩做作业时,身旁的老妇人凑近,眯着眼看女孩的作业,随之笑了,用宽厚又粗糙的手摸了摸小女孩的脸,感叹道:“写得真好。”每当这个时候
期刊
各抒己见  老师:有一种爱,平凡而伟大,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深沉,绵绵不断,情谊深长。这就是母爱,不求回报的母爱。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们的目光呢?  李宣锦:我认为这篇散文立意高,构思新。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一是写母亲的泪水伴随“我”的成长,“我”给母亲带来无尽的痛苦;一是写每当“我”遭遇挫折、磨难,母亲总是坚定地守护“我”,安慰、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勇气。
期刊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这在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   当然,
期刊
主持人语  在鉴赏古代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在赏析现代文时,我们常会忽略这一重要的手法。事实上,在散文或小说中运用“虚写”与“实写”,除了能丰富文章内容之外,还能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相互融合,虚中夹实,实中含虚,两者相互转换相互映衬,使文章的内容大大丰富,开阔了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文章的审美意蕴。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