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记苦难,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e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映17天,票房破1.6亿,纪录片《二十二》成为这个暑期档最让人心绪难平的电影。历时4年,横跨5省29个地区,《二十二》的主创们一路追赶时间,记录了22位二战期间遭受日本侵略军迫害女性的晚年生活。这一特殊题材,让这部影片在全国电影院线的上映,以及累计超过550万人次的观影,显得意义深远。
  时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据记载,1937年到1945年,至少20万中国女性被强征为“慰安妇”。到2014年《二十二》开始拍摄时,中国内地仅存22位幸存者。从开机的那一刻,这个数字就一直在跳动,今年7月这个数字减至9,上映前夕又有一位老人离去。时间给了一些人遗忘的借口,却让更多人看得清晰。我们都懂得“8·15”的沉重意义,又因为《二十二》知道了“8·14”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二十二》所做的,就是赶在零之前,穿越历史的伤痛温柔凝望,郑重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镜头就是主创的眼睛,借由这凝望,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远去的背影,记住了一张又一张渐近的面孔。从朝鲜被日军劫掳到中国湖北的毛银梅,说了一口流利的湖北话,却几乎忘掉了母语。但有些历史的痕迹是抹不去的,她偶尔会记起几句简单的日语,“欢迎光临”“请进”“请坐”;还会哼唱朝鲜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老奶奶说,她的名字是自己取的,毛是毛主席的毛。生活在海南一家养老院的林爱兰,从“慰安所”出来之后就加入了红色娘子军,性格刚毅的她在家里挂了一把刀。抗战胜利69周年,政府颁发给林爱兰一枚奖章。经过一场误会失而复得这枚奖章时,老奶奶笑了,是小女孩一样明媚的笑容。还有那些默默帮助她们的人,比如日本留学生米田麻衣,那位韩国摄影师,以及山西、海南等地的志愿者们。
  纪录电影是一个社会的良知系统;一个国家缺少纪录电影,就像一个家庭缺少了一本相册。《二十二》的拍摄和上映,实在是一项功德之举。特别要感谢的,不仅是主创直面伤痛、再现历史的勇气,更是他们将镜头对准这些老人时的克制。我们都能读懂,22张沟壑纵横的脸庞,22个瘦小佝偻的身影,埋藏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悲伤,以及太多国家的历史隐痛。但在处理这至痛的时候,影片保持了极大的悲悯,只是停留在老人的泪水,停止在颤抖的声音“都过去了,不说了,不说了”。更多的是,镜头扫过海南的酷暑、桂林的秋叶、太行山的飞雪,用一种诗性的方式,隐喻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悲恸。
  “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影片上映后,导演郭柯在网络上回答观众。是的,作为历史存证的纪录片,也许靠得近些再近些,才能呈现真相的力量。但这力量,不等于赤裸裸地揭开伤疤,也不等于毫无节制地煽情和暴露,导演的后退一步,成就了观众的向前一步,影像的力量正是由导演和观众一起来创造。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克制背后的反思。一位跟随幸存者30多年的志愿者说,一开始想得太简单,只想为她们讨回一个公道,如果知道公布所带来的这些麻烦,他一定不允许自己这样做。70岁的“中日混血儿”打了一辈子光棍,面对记者讲述同母异父兄弟的叫嚣“买凶杀了你这个日本人”。有的老人隐瞒孩子50年,还有的不愿意公布自己的名字。《二十二》埋下这些线头,线的另一端连着银幕之外的现实。发问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真诚。它的意义,只有在对自我的审视中才能抵达。
  英國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纪录片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二十二》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它打动了很多人。片尾一一露面的32099名众筹者名字,是一个证明。中国电影不缺少观众,不缺少资本,不缺少题材,需要的是更多用心制作的好电影。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影片最后,广西幸存者韦绍兰的话击中了很多观众。从22位幸存者的讲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再到珍珠港海底沉睡的船只,这些历史存证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是的,只有不拒绝面对苦难,才能走得更远。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31日
其他文献
人到老年,本当气定神闲,聪明豁达。但在生活中,不少老年朋友,往往不能泰然处之,常常因迷而惑。正如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所说:“老而不歇是一惑,安而不乐是二惑,闲而不清是三惑。”  一惑老而不歇。有些老年人本来力已衰、眼已花,精力不济了,应该歇歇了。可他们就是对儿孙放心不下,操心没够,事事要亲力亲为,即使累断筋骨亦在所不辞。古语云“莫为儿孙做马牛”,现代老人不妨多歇歇,养好自己。  二惑安而不乐。说的是
期刊
只有能给你带来惊喜的人才值得交往。何出此言?试略论之。  世上多数人都平庸,只是惯性地存在,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而已,用颜色来比喻,就是各种原色混合在一起的兀兀秃秃的灰色。而遇到一抹纯正的原色,眼前一亮,有惊喜的感觉,这样的人才值得交往。  世上多数人都沉闷,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什么奇思异想,一生说的话只不过可以称为“声音”而已,没有令人莞尔的幽默,没有发人深省的智慧,没有启迪灵魂的思想。而遇到一种美
期刊
近期,上海一位68岁退休教授撰写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共鸣。文中写道,上海有个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想要赢得“幼升小牛蛙战争”,从3岁开始就得全力准备,竞争激烈。媒体调查发现,在整个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升小”阶段,不少家长提早布局“超前教育”,在孩子还未到起点时就已开始抢跑。  “恐慌”“焦虑”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而把考学生变成
期刊
“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现实中,非法校园贷以互联网金融和社交工具为平台,锁定在校
期刊
世界变化快,亮瞎人的眼。据说,今人可以靠“刷脸”证明自己是谁了。这个电子高科技系统,能快捷、精准、卫生地做出人的身份认定,且不可复制,即使一人做了整容术,它也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原來的你”。  康熙帝生得早了点儿。一次他微服出行,随身侍卫魏东亭失手打死正在作恶的贪官朱甫祥。驻地绿营兵得到“强盗谋反”的报信来拿魏。康熙是魏的主子,急了,说“朕在此,不得无礼”。可当地县官杨幺无法确认他是皇上,就
期刊
“快抢券!爆款限时半价”“奖励加码、更多优惠”“双11同价,错过双11不要再错过这一次”……生活中,越来越泛滥的营销短信,令人不勝其烦。事实上,工信部早就出台规定,明确要求,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这正是:  短信似雪飘,  营销多纷扰。  掌中陷阱藏,  岂能任逍遥?
期刊
鲁迅1934年4月19日在致木刻家陈烟桥的信中说:“我曾经看过MK社的展览会,新近又见了无名木刻社的《木刻集》(那上面有我的序,不过给我看的画,和现在所印者不同),觉得有一种共通的毛病,就是并非有了木刻,所以来开会,出书,倒是因为要开会,出书,所以大家赶紧来刻木刻,所以草率、幼稚的作品,也难免都拿来充数。”  这种共通的毛病不仅见于当年的木刻界,似乎也颇流行于当今的学术界,不是有了像样的研究成果才
期刊
讀孙犁先生的《书衣文录》,不仅为他痴情于书而感动,更对先生的为人敬佩有加。  《野味读书》一文中写到,先生在土改时期,到一家地主家里,见到:“在满是灰尘的方桌上,放着一本竹纸印的《金瓶梅》,我翻了翻,又放回原处。那时纪律很严,是不能随便动胜利果实的。现在想来,可能是明版书。贫农团也不加注意,一定糟蹋了。”每次读到这里,我就想,兵荒马乱时期,人生存尚成问题,谁还去在乎一本破书?先生在“翻了翻”的时候
期刊
小学课本中的有一则老故事。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个西门豹,被魏文侯任命为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的县令。新官上任之际,邺人正好有件迫在眉睫、苦恼已久的事——当地的三老(掌教化的乡官)、廷掾(县令的属吏)每年都向百姓收几百万钱,女巫还到小户人家挑选漂亮女孩送到河里去任其漂沉,说是给河伯娶媳妇,以免河伯生气发大水。人们纷纷携女儿逃离此地,以致人烟凋敝。  那么问题来了:新官西门豹,如何面对
期刊
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广告,形式多样的虚假医疗信息,被冠以专家说法之名的“伪科学”……為规范健康信息的生成与传播,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将食品和保健食品标签虚假标识声称行为作为一项重点整治内容。  这正是:  包治百病漫天吼,  回春妙手变“黑手”。  食材竞穿药材衣,  科学精神待抖擞。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30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