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上山下海,记录大自然的声音和气息,希望唤醒人们对环境的珍爱
在山巅,在荒野,在水畔,甚至在汪洋大海上,一个身形纤瘦的女子,挂着耳机,拿着毛茸茸的大麦克风,默默记录着大自然的声音。
她是吴金黛,台湾风潮唱片音乐创作总监、两届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从《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鸟》,到不久前发行的《绿色方舟》,10年来,吴金黛将青蛙的情歌、鸟儿的欢唱、鲸鱼的呢喃,甚至总是被人们忽略的风声、水声、雨声搭配上音乐,揭示了天地间宽广深厚的美丽,提醒人们用更温柔的方式对待万物。
捕捉声音的人
命运那双无形的大手,促使吴金黛成为一个捕捉声音的人。她原本念的是观光,毕业后在补习班教英文,日复一日的生活让她感觉生命愈来愈贫乏。偶然的机会下,吴金黛决定去美国读书,可是,究竟要学什么?自己真正想做的又是什么?当时的她并没有答案。
后来她想到,小学时曾经学过一年钢琴,那就学音乐吧。直到进入美国杨百翰大学音乐系,吴金黛才发现同学大多已在音乐领域努力了十几二十年,半路出家的自己根本难以望其项背,于是选择录音技术为主修。
学成返台的吴金黛进入风潮音乐,笑称最初被定位为“冗员”,整天在办公室无所事事。直到有一天,老板要她跟着学者进入部落收录音乐,并交代若有机会,“顺便”记录一下大自然的声音。首次“张开耳朵”倾听自然,让吴金黛深受震撼:“原来大地的声息是如此动人,只是我们从不愿去倾听。”从此她上山下海追逐声音,乐此不疲。
吴金黛工作的场所不是设备完善的录音室,而是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她录音的对象也不是能轻易沟通的歌手,而是随性的虫鱼鸟兽。风吹、日晒、雨淋、虫袭是家常便饭,她曾为了记录台湾爷蝉鸣声,连续到南台湾,第一年、第二年都无功而返,直到第三年才成功;为了收录候鸟的声音,她在关渡自然公园扎营,匍匐在冰冷的湿地里三四个小时不敢动,好不容易水鸟慢慢靠近,远方却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刹那间鸟儿全都飞走。
最好的工具是心
“大自然教会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吴金黛说,“人类用语言沟通,习惯去命令或说服别人,如果失败了就生气、沮丧。但我们不可能要求一只鸟多唱两句,不可能跟它说‘我给你1000万,拜托你不要飞走’。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本来就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很多事情,我们本来就该学会接受。”
吴金黛把大自然的变动视为必然,而大自然也回馈她满满的感动。吴金黛曾出海录鲸豚的声音,船行至茫茫大海,才发现忘了拿录音带。就在她万分懊恼地放下设备、抬起头来之际,竟与飞跃在船边的海豚四目相交:“那个瞬间让我非常感动,甚至掉下了眼泪。”
还有一次,她录音时意外闯入一片荒地,时节正是春季,地上开满小野花,上百只黄色粉蝶翩翩飞舞,天空中传来大冠鹫悠悠的鸣叫,不远处的竹林沙沙作响……“那是我9年前看到的景象,但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回忆起当时的画面,甚至当时的温度、湿度,”吴金黛说,“现代人太依赖科技了。其实最好的记录工具不是录音机、相机,而是我们的心。”
吴金黛认为,在大自然里,先学会心静,才能滋生出感动。“很多人喜欢接近自然,却在大自然里做最不自然的活动。千里迢迢开几个小时的车到山上海边,结果是吃吃大餐、喝喝咖啡、唱唱卡拉OK就回家了,实在很可惜。”
唤醒人们爱地球
最让吴金黛担忧的不是无法录到好声音,而是眼睁睁看着环境遭到破坏。她曾在一片湿地巧遇成千上万的和尚蟹,数量多到能录到它们走路的声音。然而事隔五六年,吴金黛想再度造访那片湿地,却遍寻不着,原来海岸筑起水泥防波堤,那片湿地干涸了,没了。吴金黛说:“最伤感的,就是我录到的声音竟然成为‘遗音’。”
她也曾在山上看到有对父子捕蝉,她婉转地告诉孩子:“你把蝉抓回家也养不活,如果你喜欢蝉,就应该让它待在大自然。”结果是孩子的父亲冷冷看她一眼,伸手再捉另一只蝉。“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但这句话应该改成人定‘不’能胜天,”她说,“捉蝉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因为对生命、对环境不尊重,我们才会不断地砍树、不断地开发,直到山坡垮了、土石流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有一次,吴金熏发现朋友5岁的孩子,居然脱口说出黑冠麻鹭、白腹秧鸡这些艰涩的鸟类名称。她好奇地问孩子怎么知道的?孩子说:“因为我们幼儿园老师在学校放过你的专辑。”“我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这个喜欢自然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尊重生命,不可能做伤害土地的事,”吴金黛说、“那也正是我最大的盼望——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我的专辑,成为一个愿意和土地连接的人。”
(编辑/王克峰)
在山巅,在荒野,在水畔,甚至在汪洋大海上,一个身形纤瘦的女子,挂着耳机,拿着毛茸茸的大麦克风,默默记录着大自然的声音。
她是吴金黛,台湾风潮唱片音乐创作总监、两届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从《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鸟》,到不久前发行的《绿色方舟》,10年来,吴金黛将青蛙的情歌、鸟儿的欢唱、鲸鱼的呢喃,甚至总是被人们忽略的风声、水声、雨声搭配上音乐,揭示了天地间宽广深厚的美丽,提醒人们用更温柔的方式对待万物。
捕捉声音的人
命运那双无形的大手,促使吴金黛成为一个捕捉声音的人。她原本念的是观光,毕业后在补习班教英文,日复一日的生活让她感觉生命愈来愈贫乏。偶然的机会下,吴金黛决定去美国读书,可是,究竟要学什么?自己真正想做的又是什么?当时的她并没有答案。
后来她想到,小学时曾经学过一年钢琴,那就学音乐吧。直到进入美国杨百翰大学音乐系,吴金黛才发现同学大多已在音乐领域努力了十几二十年,半路出家的自己根本难以望其项背,于是选择录音技术为主修。
学成返台的吴金黛进入风潮音乐,笑称最初被定位为“冗员”,整天在办公室无所事事。直到有一天,老板要她跟着学者进入部落收录音乐,并交代若有机会,“顺便”记录一下大自然的声音。首次“张开耳朵”倾听自然,让吴金黛深受震撼:“原来大地的声息是如此动人,只是我们从不愿去倾听。”从此她上山下海追逐声音,乐此不疲。
吴金黛工作的场所不是设备完善的录音室,而是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她录音的对象也不是能轻易沟通的歌手,而是随性的虫鱼鸟兽。风吹、日晒、雨淋、虫袭是家常便饭,她曾为了记录台湾爷蝉鸣声,连续到南台湾,第一年、第二年都无功而返,直到第三年才成功;为了收录候鸟的声音,她在关渡自然公园扎营,匍匐在冰冷的湿地里三四个小时不敢动,好不容易水鸟慢慢靠近,远方却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刹那间鸟儿全都飞走。
最好的工具是心
“大自然教会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吴金黛说,“人类用语言沟通,习惯去命令或说服别人,如果失败了就生气、沮丧。但我们不可能要求一只鸟多唱两句,不可能跟它说‘我给你1000万,拜托你不要飞走’。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本来就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很多事情,我们本来就该学会接受。”
吴金黛把大自然的变动视为必然,而大自然也回馈她满满的感动。吴金黛曾出海录鲸豚的声音,船行至茫茫大海,才发现忘了拿录音带。就在她万分懊恼地放下设备、抬起头来之际,竟与飞跃在船边的海豚四目相交:“那个瞬间让我非常感动,甚至掉下了眼泪。”
还有一次,她录音时意外闯入一片荒地,时节正是春季,地上开满小野花,上百只黄色粉蝶翩翩飞舞,天空中传来大冠鹫悠悠的鸣叫,不远处的竹林沙沙作响……“那是我9年前看到的景象,但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回忆起当时的画面,甚至当时的温度、湿度,”吴金黛说,“现代人太依赖科技了。其实最好的记录工具不是录音机、相机,而是我们的心。”
吴金黛认为,在大自然里,先学会心静,才能滋生出感动。“很多人喜欢接近自然,却在大自然里做最不自然的活动。千里迢迢开几个小时的车到山上海边,结果是吃吃大餐、喝喝咖啡、唱唱卡拉OK就回家了,实在很可惜。”
唤醒人们爱地球
最让吴金黛担忧的不是无法录到好声音,而是眼睁睁看着环境遭到破坏。她曾在一片湿地巧遇成千上万的和尚蟹,数量多到能录到它们走路的声音。然而事隔五六年,吴金黛想再度造访那片湿地,却遍寻不着,原来海岸筑起水泥防波堤,那片湿地干涸了,没了。吴金黛说:“最伤感的,就是我录到的声音竟然成为‘遗音’。”
她也曾在山上看到有对父子捕蝉,她婉转地告诉孩子:“你把蝉抓回家也养不活,如果你喜欢蝉,就应该让它待在大自然。”结果是孩子的父亲冷冷看她一眼,伸手再捉另一只蝉。“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但这句话应该改成人定‘不’能胜天,”她说,“捉蝉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因为对生命、对环境不尊重,我们才会不断地砍树、不断地开发,直到山坡垮了、土石流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有一次,吴金熏发现朋友5岁的孩子,居然脱口说出黑冠麻鹭、白腹秧鸡这些艰涩的鸟类名称。她好奇地问孩子怎么知道的?孩子说:“因为我们幼儿园老师在学校放过你的专辑。”“我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这个喜欢自然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尊重生命,不可能做伤害土地的事,”吴金黛说、“那也正是我最大的盼望——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我的专辑,成为一个愿意和土地连接的人。”
(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