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中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当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为人们所重视,而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指出:“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我们要教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问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让问题来自学生,学生独立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应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此次年会观摩课上闪现了一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第一节中是‘轻轻的’,在最后一节中却改为‘悄悄的’如果自前后都用‘轻轻的’,是否会更好?”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解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用词的不同意味着思想感情的不同,谁来说说首尾两节表意上如何同中有异?”师生围绕这一问题,经过一番探讨之后归结为:“首尾两节表达相同的一是不忍惊破康桥的宁静,饱含着对康桥的爱恋;二是对康桥的离别与哀愁,不同的是“轻轻的”塑造了诗人飘逸洒脱的形象,“悄悄的”透射着诗人寂寞愁怨的内心。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授、学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二、用活动激“活”语文课堂
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有学习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落实,主体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生成。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搬进课堂,学生津津有味地读读,饶有兴趣地画画,快快乐乐地游戏,惟妙惟肖地表演,将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沟通,这样的课堂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读读画画,如一位教师在教《画风一课时,什么是风呢?教师没有用自然知识去解答,而是在学生读书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学生画了迎风飘扬的国旗、胸前飘动的红领巾、空中飞的风筝、农家屋顶的炊烟等。这种教学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风。学生有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学得轻松愉快。如荷塘月色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再进行想像。学生在读文字的过程中头脑中浮现出画面,在构图画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理解。接着可展览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不仅可延伸教材内容,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还有许多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学生喜闻 乐见,与其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 事之中,让他们担任故事角色,在自编自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维感情得到升华。语文课上设置适当的活动,能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轻松、自 由、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三、改进学习方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上,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很多问题过于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教师的提问虽然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却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多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营造出较为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疑问,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发。
2.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式学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索,创造性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最终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开展探究性学习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优势,特别适合专题式学习。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材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几种类型。归类整合法就是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体系,对一册课文进行归类学习。
实践证明,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自己讨论解决。长期坚持,学生会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具体语文教学中,要建构一个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索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主体性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当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为人们所重视,而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指出:“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我们要教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问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让问题来自学生,学生独立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应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此次年会观摩课上闪现了一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第一节中是‘轻轻的’,在最后一节中却改为‘悄悄的’如果自前后都用‘轻轻的’,是否会更好?”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解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用词的不同意味着思想感情的不同,谁来说说首尾两节表意上如何同中有异?”师生围绕这一问题,经过一番探讨之后归结为:“首尾两节表达相同的一是不忍惊破康桥的宁静,饱含着对康桥的爱恋;二是对康桥的离别与哀愁,不同的是“轻轻的”塑造了诗人飘逸洒脱的形象,“悄悄的”透射着诗人寂寞愁怨的内心。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授、学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二、用活动激“活”语文课堂
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有学习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落实,主体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生成。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搬进课堂,学生津津有味地读读,饶有兴趣地画画,快快乐乐地游戏,惟妙惟肖地表演,将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沟通,这样的课堂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读读画画,如一位教师在教《画风一课时,什么是风呢?教师没有用自然知识去解答,而是在学生读书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学生画了迎风飘扬的国旗、胸前飘动的红领巾、空中飞的风筝、农家屋顶的炊烟等。这种教学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风。学生有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学得轻松愉快。如荷塘月色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再进行想像。学生在读文字的过程中头脑中浮现出画面,在构图画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理解。接着可展览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不仅可延伸教材内容,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还有许多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学生喜闻 乐见,与其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 事之中,让他们担任故事角色,在自编自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维感情得到升华。语文课上设置适当的活动,能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轻松、自 由、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三、改进学习方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上,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很多问题过于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教师的提问虽然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却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多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营造出较为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疑问,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发。
2.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式学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索,创造性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最终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开展探究性学习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优势,特别适合专题式学习。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材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几种类型。归类整合法就是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体系,对一册课文进行归类学习。
实践证明,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自己讨论解决。长期坚持,学生会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具体语文教学中,要建构一个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索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主体性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