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已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从兴趣入手,宏观把握教材中心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诱发兴趣。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情感教育、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
一、利用情感教育,点燃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多式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教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学困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处处在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教师树立好自身形象,会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佩、值得崇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利用教学语言,调动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1.言之有“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有透彻的理解。
2.言之有“趣”。要使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既被学生接受,又会有助于融洽师生的关系。如教学“鸟”字时,我说:“‘鸟’字里面有一点(边说边用红笔点出),这一点呀,是小鸟的眼睛,小鸟身上是花衣裳,眼珠黑黑的,亮亮的,所以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了。小朋友们千万别把它写成瞎眼鸟(乌)哟!”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很快就对“鸟”字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
3.言之有“情”。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适悦耳、兴趣盎然。如在教学《走月亮》时,我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体会“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美好。又如在教学《失踪的森林王国》时,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老国王在位时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后一部分写的是新国王上台后破坏森林王国,以致百姓背井离乡痛苦地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的语调,速度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的语调,速度稍慢一点。这样,不仅能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南宋朱熹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执教《我有一盒彩笔》一课时,我把学生平时的绘画作品收集起来拍成图片,配上《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首歌,制作成了一段MV。课前三分钟,我播放这首MV,学生看着熟悉而又五彩斑斓的图画,唱着“小小蜡笔,穿花衣,红黄蓝绿多美丽……”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又如讲授《春天的手》一课时,针对本地区春季景色变化不明显,学生对春天这一季节的感受不深的实际情况,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春天的图片,精心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以声音、图像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唤起有意注意,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四、利用字词训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感知事物。语文的课堂是朗读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是激情的课堂,也是引导学生与字词句交朋友的课堂。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语言很美,韵味也很浓,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引导,采取“各个击破,回归整体”的策略。比如教学第4自然段中的“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句时,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抱”字特别好,使这个拟人句更生动了。
生:用了“抱”,感觉小水塘和人一样,有感情了。
师:请大家想一想,“抱”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拢、带、有、含……
师:作者为什么没用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这样写可以突出小水塘的什么?
生:美丽、可爱、讨人喜欢……
师: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
(生练读)
师:多么可爱的小水塘啊!大家看,一个“抱”字,不但把小水塘写活了,而且使小水塘在月光的照耀下变得更美了……
指导学生读字、读词、读句,继而读段、读篇,学生慢慢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同时受到了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和字词句交朋友,和语文交朋友。
五、利用图片资料,提高兴趣
有人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教学中恰切地运用,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每教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教学《中国结》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寻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图片等。课堂教学时,指导学生汇报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料,充分地阅读课文;有的学生介绍了中国结的历史,有的学生介绍了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包括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介绍;还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搜集的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中国结图片。这些资料和图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结“丝绸质感”、“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打下了基础。又如教学《桥之思》一文时,除了文中提到的独木桥、浮桥、石拱桥等,我还在课前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桥的资料和图片。教学九曲桥和斜拉桥时,我配以图片介绍,学生一目了然。教学立交桥时,我配以不同造型的立交桥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巍峨雄伟”的特点。最后我还补充了“世界桥梁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学生兴趣大增,收获颇丰。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认识语文、热爱语文的灯塔,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文。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语文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从兴趣入手,宏观把握教材中心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诱发兴趣。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情感教育、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
一、利用情感教育,点燃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多式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教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学困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处处在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教师树立好自身形象,会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佩、值得崇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利用教学语言,调动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1.言之有“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有透彻的理解。
2.言之有“趣”。要使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既被学生接受,又会有助于融洽师生的关系。如教学“鸟”字时,我说:“‘鸟’字里面有一点(边说边用红笔点出),这一点呀,是小鸟的眼睛,小鸟身上是花衣裳,眼珠黑黑的,亮亮的,所以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了。小朋友们千万别把它写成瞎眼鸟(乌)哟!”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很快就对“鸟”字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
3.言之有“情”。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适悦耳、兴趣盎然。如在教学《走月亮》时,我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体会“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美好。又如在教学《失踪的森林王国》时,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老国王在位时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后一部分写的是新国王上台后破坏森林王国,以致百姓背井离乡痛苦地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的语调,速度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的语调,速度稍慢一点。这样,不仅能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南宋朱熹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执教《我有一盒彩笔》一课时,我把学生平时的绘画作品收集起来拍成图片,配上《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首歌,制作成了一段MV。课前三分钟,我播放这首MV,学生看着熟悉而又五彩斑斓的图画,唱着“小小蜡笔,穿花衣,红黄蓝绿多美丽……”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又如讲授《春天的手》一课时,针对本地区春季景色变化不明显,学生对春天这一季节的感受不深的实际情况,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春天的图片,精心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以声音、图像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唤起有意注意,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四、利用字词训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感知事物。语文的课堂是朗读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是激情的课堂,也是引导学生与字词句交朋友的课堂。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语言很美,韵味也很浓,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引导,采取“各个击破,回归整体”的策略。比如教学第4自然段中的“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句时,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抱”字特别好,使这个拟人句更生动了。
生:用了“抱”,感觉小水塘和人一样,有感情了。
师:请大家想一想,“抱”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拢、带、有、含……
师:作者为什么没用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这样写可以突出小水塘的什么?
生:美丽、可爱、讨人喜欢……
师: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
(生练读)
师:多么可爱的小水塘啊!大家看,一个“抱”字,不但把小水塘写活了,而且使小水塘在月光的照耀下变得更美了……
指导学生读字、读词、读句,继而读段、读篇,学生慢慢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同时受到了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和字词句交朋友,和语文交朋友。
五、利用图片资料,提高兴趣
有人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教学中恰切地运用,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每教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教学《中国结》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寻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图片等。课堂教学时,指导学生汇报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料,充分地阅读课文;有的学生介绍了中国结的历史,有的学生介绍了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包括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介绍;还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搜集的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中国结图片。这些资料和图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结“丝绸质感”、“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打下了基础。又如教学《桥之思》一文时,除了文中提到的独木桥、浮桥、石拱桥等,我还在课前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桥的资料和图片。教学九曲桥和斜拉桥时,我配以图片介绍,学生一目了然。教学立交桥时,我配以不同造型的立交桥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巍峨雄伟”的特点。最后我还补充了“世界桥梁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学生兴趣大增,收获颇丰。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认识语文、热爱语文的灯塔,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文。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语文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