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亡焦虑与挣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紧扣衰老和死亡焦虑这一人生与艺术的永恒话题,区分《雷雨》的表层蕴含与深层蕴含,比较分析《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围绕周朴园与王展开的主要人物关系,分析这种衰亡焦虑的根源、表现方式、克服方式以及挣扎的结果,既对二者的一致内蕴做了阐发,也对衰亡焦虑话题予以了探究。
  [关键词]雷雨 满城尽带黄金甲 衰亡焦虑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赢得观众和票房有很多原因,如豪华的黄金甲阵、爆乳阵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使此伏彼起而声势浩大的宫廷纷争带来的精神为之振荡,但不可忽视的是其本身的内蕴。这一内蕴直接源自电影《雷雨》。间接源自曹禺的同名戏剧。电影《雷雨》曾有1938年版、1957年版、及1961年港版。而以1984年版最为当代观众熟悉,所以我们主要就此版影片结合原剧来谈《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之一致的内蕴。
  
  一、《雷雨》表层蕴含和深层内蕴
  
  《雷雨》的表层内蕴是大家熟知的。如原作者曹禺所言:“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彷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钱理群说:以后人们基本上就按照这一作家的“追认”来阐释《雷雨》,于是注意到,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和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的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与“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侍萍与周朴园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同时展现着下层妇女(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血缘的关系与阶级矛盾相互纠缠,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代表)周朴园。而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
  也就是说,人们对《雷雨》内蕴的理解侧重社会历史意义,强调其反封建家庭的罪恶、批判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抨击黑暗社会的不公平等等方面蕴含。但是曹禺申明他所写的不是社会问题剧,而是他“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这是其深层内蕴。钱理群认为作者写出了一种生存的焦虑,人物充满了一种欲望与追求导致的“情热”,并且在压抑中“挣扎”。寻求拯救的结果却又是那么的“残酷”。曹禺此剧“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雷雨》的批判性内涵在当代是极少激起观众的心灵回应了,因为人们不仅远离了那个黑暗时代,甚至已经度过了痛定思痛、心有余怵的阶段。而钱理群所指出的深层内蕴,才是撩拨观众心弦的因素。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内蕴呢?生存的焦虑和挣扎,人性与人生的奥秘究竟何指?我们认为,生存的焦虑,最根本的莫过于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因为衰亡会让一切失去谈论的基础。对抗衰亡虽然是徒劳的,但是人们仍然在挣扎,极力维护已经拥有的一切来对抗这种不可逆转的失落。动物可以依凭的仅仅是身体,所以对抗的方式很单纯,而人的对抗衰亡则有许多社会性的因素介入而现出复杂性。人的存在以及人在诸多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也具有了复杂性,因此才有许多难以穷究的奥秘。
  虽然很多时候艺术意蕴越是含混,就越是让观众凝神沉思、回味悠长、心神摇荡而缥缈,但是下文我们还是试图在人的各种关系中具体探讨和尽力在一定程度上阐明。
  
  二、在衰亡焦虑中挣扎的周朴园和王
  
  衰亡焦虑是否在潜意识中伴随人生始终。是一个只能推测难以验证的问题。一般来说,人在少壮时期。有许多可供追求的现实的东西,也为现实需要所驱动,还感受不到衰亡的威胁。也没有功夫去虑及。另外,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人,也没有产生衰亡焦虑的心灵空间,而那些功成名就者则更多此种隐忧。
  因此,存在衰亡焦虑的人,要么是中老年人,要么是功成名就,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
  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也是这样,只不过,王的权力更大,所以挣扎和压制挣扎的手段与后果更惊心动魄而已。解开了周朴园之迷,王就不再神秘。后者也是前者的注脚。
  一切狂暴的雷雨均围绕周朴园和王展开。一切痛苦和悲哀也由他们来承担。
  周朴园爱侍萍吗?一个身份注定其温顺的女人。自然是他爱过的。但是。迎娶一个门当户对的新娘,不仅是承担家族的使命。也是多数男人所愿意的。地位低下的侍萍有碍这桩婚事,有损家族荣誉,必须被赶走。但这并非周朴园所愿,一日夫妻百日恩。男人喜新但也念旧。
  后来的周朴园为何对侍萍愈加眷念?我相信,在他不断进取之时,在他赢得繁漪之初。他很少想起侍萍。男人总是喜欢占有更年轻的女人,这里是有心理因素的。那会给他一种青春仍在的错觉。但是现在。当他终于开始承认自己的老去时,也就开始怀念侍萍的驯服顺从,怀念那个可以陪他一起变老的“结发妻”。
  《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的,曾经有人因周朴园重遇侍萍后的警惕而认为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王的前妻疯狂的报复表明这种警惕不一定是多余,《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蒋太医夫人的形象虽然不同于软弱善良、安于命运的侍萍,但是这两种形象都是合理的。
  周朴园爱繁漪吗?应该说,爱的成分远远低于其他成分。一个小地方的人到了大城市,繁漪就是他身份改变的象征。可是他们之间不仅有志趣的差距,更有年龄的差距。他既不能从精神上占有繁漪,也不能从身体上征服她,这二者还是互相加强的。繁漪引起了他的衰亡焦虑,他挣扎的方式就是试图凭借其权威来压制她。
  王休妻娶梁王之女为后也是利用的关系,与周朴园同出一辙。不能说他对后从无感情。毕竟那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但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看中一个“被消费过”的老男人。肯定有不是出自真情的因素,即使有情也可能因为现实条件而生变,或者,可能都不是这样,但处于衰亡焦虑中的他也会这么怀疑。
  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情节意味深长。他希望她体弱多病,这样才能让他忽略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他的希望几乎让他信以为真,所以他是打着关心她的旗号。而一个与丈夫不和谐的妻子,精神和身体上都难免有病态。这更掩盖了他的自欺欺人。   繁漪并不仅仅是厌烦喝药,而是厌烦这种让她殉葬式的占有。
  周朴园为何如此焦躁?因为他感到自己老去的同时,也有对繁漪不能同他一起变老的隐忧。他甚至应该觉察到了周萍和繁漪的出轨。他逼周萍跪下请繁漪喝药。是想向这对奸夫淫妇表明,他才是绝对的统治者。是他们命运的掌握者。这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查太莱当着詹妮的面让其情人梅乐斯责罚盗林人是一样的心态。
  周朴园让周萍在繁漪面前下跪,要的只是一种征服后的自慰,但是结果是周萍极力想逃向另一个女人,而结果是更大的悲剧。王让后的儿子下跪求母亲服药,元杰宁死不屈,表明后被逼喝药是多么严重的折磨,是一种儿子宁死也不堪见其忍受的酷刑。是啊,一个人徒劳地对抗衰亡,这种焦虑的暂时克服只能让最相关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有权力者可以让女人和奴仆殉葬,周朴园和王实质上也在让妻子精神殉葬。
  
  三、“儿子”之于“父亲”的双重意义
  
  为什么奸夫是自己的儿子?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俄狄浦斯王》这个著名的杀父娶母故事。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为科林斯国王收养。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但不知身边乃养父养母,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他逃出科林斯国,途中与人争执,将主仆数人打死——这主人正是他的亲生父亲。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也就是他的母亲为妻。俄狄浦斯终于未能逃避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命运。
  弗洛伊德分析说儿子有着杀父娶母情结。这是难以验证的。就动物王国来说,一个群体的首领占有所有雌性,直到其中一个强壮的后代来挑战,这几乎就是杀父娶母的原版。不过人的社会性压倒动物性。即使有杀父娶母情结,这个本我也可能为自我彻底控制了,几乎根除了这种心理。但是,父子的对抗却是永无休止的,与他们的互相依存一样。
  儿子对父亲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是父亲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他也是父亲的掘墓人。儿子的成长就意味着自己的老去。本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父亲常常拒绝承认这种成长与衰亡的更迭,往往会压制儿子。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父亲是无法抗争的。但是。周朴园依赖社会伦理和经济地位对周萍具有控制权,《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的绝对权力更是帮助父亲取得对儿子的彻底胜利——只是,这种胜利如果不是暂时的,那么就将是悲惨的。周朴园的儿子死了。王的儿子们也死了,不论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王还是拥有巨大财富的周朴园,都是莫大悲哀的承受者,他们没有了继承人。他们的生命不再在子孙后代那里延续。
  父亲对儿子的心态也是双重的。周朴园对儿子管教严厉,便是望子成龙。而他对周萍和繁漪的通奸行为如果是不觉察。那多半是逃避。或者知情而隐忍不发,只是旁敲侧击,更体现了一种宽容。王对儿子的宽容更是无与伦比。《康熙王朝》中康熙得知太子想早日取而代之便废其储君地位,这里的王对于想要弑父篡位的儿子却表现出博大的胸怀,仅仅要他跪下屈从,便可传位于他。这也是父亲的无奈和必然。毕竟,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他的生命和王朝需要亲生儿子来传承。所以,周朴园和王的儿子们都死了。他们为其违逆自然的行为付出了最后的代价。他们是痛苦的最终承担者,是彻底的失败者。这种结果是一开始就有预感的,是一种人生的两难,是一切焦躁的根源。
  中年是人生的分界线,是人生最辉煌也是开始落幕的时候。极盛而衰是人类无限轮回的命运,也成为永恒的艺术主题。人性的光辉或黑暗,人生的希望、失望、或绝望,人的抗争、挣扎、消沉、逃避或毁灭,都在这一阶段最充分地展开。一个人是主体。但作为其对象的人也是主体,大家都有各自的意志和欲求,都有因此而生的“情热”。所以人生充满了更多的纷争、失落与悲哀。“满城尽带黄金甲”源自黄巢的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啊。百花凋零衬托出无限的辉煌,但是影片中遍地黄金碎片表明这一切繁华都是虚幻的。秋后就是一片萧瑟。四季还会循环,但是周朴园和王都不会再有第二春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电影心理学、电影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冯巩电影里独特的人物对白形式,以探讨个性化的电影对白在电影人物刻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电影对白 冯巩电影 人物形象    冯巩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相声演员。近年来他的电影作品《没事偷着乐》、《谁说我不在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等更是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更是凭借《没事偷着乐》这部电影,一举获得金鸡最佳男主角,并荣
[摘要]电影《孔雀》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三位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欲望意识,这种朴素的心理性的叙事方式使电影呈现出特有的灵动色彩,它不喧嚣但扣人心弦;不张扬但意蕴绵渺。  [关键词]《孔雀》欲望意识后精神分析    电影《孔雀》的动人之处,在我看来,不仅在于其朴素淡雅的艺术画面、平民化的艺术视角所给予我们的那种绵长的艺术享受,而更在于它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心理学式的或精神分析学式的。这种方式的特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也是历代诗词曲赋所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废名曾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而唐人绝句之妙,正在于只寥寥数语,却能造就出某种意味深长的意境。废名正是以地道的写诗手法写小说,他将诗词意境的营造运用到长篇小说《桥》整体构架之中,“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境界”。
“人类一家”展览图录《快照编年史:美国家庭相册的诞生》  家庭照,你总会拍很多。  有的时候,这种要拍很多很多照片的欲望甚至是潜藏于心,即便无法实现,你的脑海里也会为此不停地按下快门。  于是,家庭照常与快照联系在一起,都是重复的瞬间,拍的时候根本无法保持稳定,要快点儿拍,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紧迫感,摄影提供给人类一种“神力”,你会毫不犹豫地用它来“挽留”一个人的生命。别想那么多,就一个劲儿地拍吧。
[摘要]作为“四梦”之首,《紫钗记》毫无疑问是汤显祖的第一部成熟之作。在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十分突出。《紫钗记》对于《紫箫记》的成功改写为后来三梦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首次标举了“情至”的旗帜,成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核心精神。  [关键词]《紫箫记》 四梦 汤显祖 影响    《紫钗记》是“临川四梦”中的第一部,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汤显祖任南太常博士期间。在作于万历十八年(1590
[摘要]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艺术自身的价值,即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其他文化形态不同,艺术的社会功能具有“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  [关键词] 艺术 以情感人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始终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自身的价值,即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
点的韵律  在造型艺术中,点是一种形体,也是一种表现手段,通过点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特定情境,点的运用可以强化造型的情感,如自然环境中的建筑、人物不仅可以起到参照作用,也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点也是一种感觉,人的生理与心理审美需求是探索形式美的依据和出发点,在一个摄影画面中,大小对比,小者被视为点;亲疏相比,亲者被视为点;明暗相依,明处被视为点。点是简洁的又是丰富的,点可以使平淡的形象变成活跃的生命。雷
[摘要]张艺谋的电影《活着》虽与余华的小说文本《活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对小说的改编却与原作的主旨差异很大,是对原作的误读。张艺谋对有庆死因的改编,对《活着》结局的改动及其在叙事人称上的转变,都削弱了小说原有的人性力度,电影政治化的叙事取代了小说,性化的叙事。  [关键词]《活着》张艺谋 人性 政治    张艺谋说:“用最通俗的方式叙事,这是第五代导演们或者说我本人过去最不屑于倣的,可我认为我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学东渐运动,引进了西方近现代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在文艺学领域,中国古典文艺学也吸收了西方的文艺思想、观念、体系和方法,开始向近代形态转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是通过学习日本作为接受西方近代文艺思想的主要途。因此,日本在中国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过程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  [关键词]中国文艺学 日本近代文艺思想 中间人    历史上,日本一直是在学习中国文化的
长途旅行摄影,既能装下全套摄影器材,又能带上各种随行必须物品,多功能双肩摄影包当然是最佳配置。笔者以前一直用的是百诺锐步200N摄影包,无论是东北、海南、新疆、内蒙古,还是东南亚、欧洲以及北美,这款包都忠实牢靠地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所以当最近百诺推出锐步II系列摄影包时,笔者又毫无犹豫地收入了其中装载力更大一级的二代300N摄影包。  充足的器材装载空间  从介绍中了解到,锐步II系列各款摄影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