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兴趣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wq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一、情境与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教学实例】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只鸡蛋,气球内不加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地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因而,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鸡蛋,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被提升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柔软海绵,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如依此序,则需两只鸡蛋)。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应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a)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b)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c)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d)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e)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f)“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教学实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通过读文章、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教学实例】在南方某报看到一篇文章:从前有人在建房子时,把一只活生生的乌龟埋在所挖的地基下,在上面建起高楼大厦。几十年后拆迁房子,发现挖出的乌龟还活着,为什么乌龟能承载这样巨大的压力呢(乌龟的生命力真那么强大吗?有待考证)?学生很惊讶,急于解开谜团,积极探究。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习知识。观察、分析、归纳学习的现状。下面就如何培养这三方面能力来谈一些体会。  一、敏捷观察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先要有细心的观察,通过观察事物的细微特征来捕捉解决问题的信息,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一)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用明确告诉学生应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
期刊
新课程非常强调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和营造。所谓课堂环境是指构成课堂各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在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由此而产生的课堂氛围。  根据这一定义,课堂环境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室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教室环境的营造和人际环境的调节以及制度环境的建设,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也  可以这样说,教室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都是为了形成学生
期刊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在校中职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上课睡觉、打闹、厌学等方面的情况十分突出。作为一名专职教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完成教务科交给我们的教学任务?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  多年的课堂教学使我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名专职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较好的组织教与学这一互动活动过程,就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准备,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校中专
期刊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信心,造成厌学、自卑、孤僻、依赖、不求上进等不良心理现象。现在教学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现代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可见,自信心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
期刊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都不是知识性的东西,没有通过学生与教师的高质量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没有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无法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
期刊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也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结构,给学生能创设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入角色,真正动起来,培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
期刊
当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根据自己多年设计制作的经验,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其表现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是否有必要。  (一)选
期刊
在例、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某种解题的基本方法以后,应及时通过将原题的条件、结论、情境或方法延拓变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例、习题所阐述的概念、原理、规律或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开拓其思维空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学完了排列、组合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一块的知识,笔者建议学生把10.1~10.3节中的例、习题,再做进一步研究,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题,进行变式,然后在适当时间将成果在课堂上进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音乐二年级(下)  一、对教材的理解  《风车依呀呀》是一首农村儿童生活题材的歌曲。它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反映了农村孩子从小爱劳动,关爱父母的好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曲调欢快、活泼,富于儿童情趣。歌曲为不规则的一段体,由五个乐句构成,第五乐句和反复后的结构为扩充乐句,用衬词“伊呀呀”的多次重复进一步展现了儿童天真、纯朴的形象和热爱劳动的美好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