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理事会 主要看“气质”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n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句话很流行,叫“主要看气质”,起源是一众网友跟风明星专辑宣传照,在社交软件上晒个人“气质照”的接龙游戏。道理也很浅显:人美不美不光看五官,气质更重要。
  实际上,这一流行语用在博物馆理事会的成立上也有着一定的意味。对于国内的文博机构,特别是国有博物馆来说,理事会是近几年陆续兴起的一个新名词,目的在于助力文博机构的发展。毋庸置疑,理事会制度的推行值得鼓励,不过话说回来,能否坚持长久、做得更实际,还真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探究一下什么是理事会的“气质”。
其他文献
OCAT深圳馆近日推出了群展“他/她从海上来”。展览将目光投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基于“人口流动”这一社会学议题,借助作品间的对话及语境对“迁移”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反思。参展艺术家多来自广东地区,创作以个人经历或研究为出发点,对“迁移”投以或诗性敏感、或智性批判、或游移开放的思考。  不同材质 多样感官  上海艺术门  上海艺术门于日前推出了一个名为“物之微”的展览。该展览从绘画、雕塑和装置的物体性出发
期刊
这次书协换届引发的各种争议在情理之中。书协主席和主席团成员的选举没有从艺术水准的层面考量,我相信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应该属于民间的艺术协会并不以艺术作为考核标准,肯定会让一部分真正的艺术家感到失落,从而愈发对中国书协这样的组织失去信任度。要知道,我们曾经都是很向往加入中国书协的,那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对于书法家来说是一种光荣。而现在,这个组织的主席团成员并不能代表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而且
期刊
2015年11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第一届理事会在长沙成立,来自不同行业的15位理事纷纷表示要为文博事业贡献力量。而在11月27日,河南博物院也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并表示作为博物院监督和决策机构,未来将以理事会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两家省级博物馆在岁末接连成立理事会,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新制度来了  据悉,湖南省博物馆的15名理事,包括政府部门代表4名、湖南省博物馆代表3名、公众代
期刊
曾翔等人退会的前提是之前已经加入,而且加入得比较积极踊跃。曾翔先生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所以“吼两声,叫几声”也就有了更多的叫好和附和者。可是他熬了这么久,没想到居然理事的名单里也没有他的身影,更谈不上主席、副主席。估计他也没想过主席的位子,至少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但副主席的位子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所以退了也罢,清清静静地做些读书写字的功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看曾翔在边写边吼
期刊
具有350年历史的斯宾克近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总成交额逾1亿港元,多件拍品均大幅超过最高估价成交。其中,“水原明窗海关邮集”专场成交额高达8400万港元,创下亚洲历来单场邮票拍卖最高成交额记录。  据了解,“水原明窗海关邮集”专场人气爆棚,现场竞投十分激烈。专场拍品都源于日本著名邮学家水原明窗,他的收藏汇聚了众多中国邮政重量级珍品,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海关邮政的演变与发展。  在该专
期刊
提到中国书法,人们自然会想到“二王”父子以及在其后相继出现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宋四家”、赵孟、“吴门四家”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演绎与传承,才形成了一部辉煌绚烂的书法史。他们所创作的大量杰出作品也自然成为展现其艺术魅力最直接的方式,供后世瞻仰和追慕。《神龙兰亭》、《褚摹兰亭》、《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自叙帖》、《苦笋帖》、《张好好诗》、《韭花帖》、《黄州寒食帖
期刊
法治社会中,对于一家机构或者某个团体的监管责任,并非仅仅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就能“安之大吉”。于是,理事会适时出现,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名词。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试水理事会制度,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管理中来;二是帮助博物馆摆脱资金困扰等“短板”,从而迎来更好的发展。  从这两层意义上分析,博物馆、尤其是国有博物馆有了理事会,当然是好事。首先,这意味着一种思维的转变。长期以
期刊
2015年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中直系统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00余名书法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当数新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机构的诞生。  据介绍,本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95人组成的中国书协新一届理事会和由15人组成的新一届主席团。苏士澍当选为中国书协第七届主席,王丹、毛国典、包俊宜、刘金凯、刘洪彪、
期刊
古董核螺,通体洁白,有流线般的线条,就像这把以一条曲线为造型主线的紫砂壶,那么凝练,却又似乎蕴藏着道不尽的内涵,彰显着另一种张扬。  上世纪80年代,准确说是1988年,一把最终被命名为《曲》壶的紫砂“变脸”之作,一问世就引发了中国紫砂界罕见的热议。正是这把完全颠覆了紫砂传统观念和欣赏眼光的紫砂大器,让两位合作者一壶名盛。其实,无论是设计者张守智还是制作者汪寅仙,早已是陶瓷界的大师级人物。有意思的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几桩有关名人物品的拍卖事件又开始在舆论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吴祖光的赠书、屠呦呦的书信、梅艳芳的内衣……名人物品上拍更容易引发关注,因此这样的拍品受到拍卖公司的青睐并不难理解。不过,当拍卖遭遇伦理道德上的质疑,甚至与归属、侵权、隐私等等法律名词不期而遇,事情自然就不会如想像中那般简单了。  例如前不久,吴祖光捐给北京戏曲学校(即现在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赠书出现在一家拍卖公司的秋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