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数学知识乏味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脱离实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情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活化”
  数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因此,组织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
  实践证明,设计富有生活色彩而且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平行和相交”一课时,根据学生体育活动中经常跑步和踢足球这一生活实际,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和足球门的画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然后问:“跑道的白线、足球门的门柱、门柱和横梁都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还有我们教室的窗户、黑板、桌椅等物体,它们的边与边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认识和研究这样的位置关系。”这样就把学生由书本带到了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看、摸等途径来感受相交和平行,感受“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或相交产生情况不一样”这一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在天天看到的实物中直观、具体地理解与欣赏到了“平行和相交”这一数学知识。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发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随处都有着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培养。
  二、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
  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学好数学知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但是单调重复的基础题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进行设计。
  1.设计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和知识点的训练。
  2.找出生活中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后,出示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小明的妈妈带他到商店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带了600元,运动衣345元、运动鞋179元。阿姨给他妈妈找了17元,找对了吗?”由此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现实情景体验的“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我曾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超市的物品摆放场景图,一层层放的整齐的不同类的货物让学生“啧啧”称叹,学生在无意识中对于分类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我出示超市的一则招聘广告,告诉学生现在这家超市要招一名经理,条件是要会整理货物。学生一听可以当经理,个个跃跃欲试,于是全班学生一起动手在自己的桌面上摆放起来。活跃的气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学习都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如果脱离现实就容易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困难。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就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为了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我在课堂上设立了一个小型的购物中心,摆有练习本、橡皮、卷笔刀、水果等物品,要求学生自己计算找回的钱数。学生们个个开动脑筋,纷纷用自己手中的模拟人民币来购买。在真实有趣的购物活动中,学生有效地活用了“1元=10角、1角=10分”的换算规律,并且推陈出新,构建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
  四、数学知识运用的“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我在教完“吨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后,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一个月的用水量,并记录下来,针对数据自己进行分析,同时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有没有再减少用水量的可能,再在全家评选出一名节水监督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吨”这一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目的高效获取大样本用药人群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发生率等风险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
使用口令进行身份认证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认证方式。口令的特点是容易记忆,但其概率分布欠均匀,故无法将口令直接当作密钥来使用,也无法使用口令来调用现有的密码算法实现密
正在全球肆虐的美国金融风暴,让人看到了金融衍生品的巨大威力,也让人对金融创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次危机警示我们,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繁荣资本市场、防范风险的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其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等都要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綜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这样一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綜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  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意味着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突破了7.80∶1的心理价位,创出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而最新的汇率已经达到了6.83∶1(2008年10月17日)。与此同时,人民币兑换港币的汇率也早已突破了1比1的心理价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究竟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文章将简单做出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前车之鉴    一、人民币升值原因    人民币
目的对比性探讨电磁脉冲(EMP)、S带高功率微波(S-HPM)和X带高功率微波(X-HPM)三种波段电磁辐射致睾丸组织受损的近期和远期效应及其相关敏感指标。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92只,随机分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当面临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仅会运用简单事实回答,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而教师惯性地认为只要学生参与活动便可实现教学目标。情景教学法在
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兔制造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G-CSF对不同动脉段内皮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30只新西兰成年雄兔随机分4组,分为对照组6只,高脂喂养组、普
目的检测大鼠精子发生不同阶段细胞中Polycomb-group(Pc-G)家族在mRNA水平上表达是否有差异。方法提纯大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以及支持细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