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教学方法”的实践探析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x78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类推“教学方法”,最直接的释义则是:为获得教学效果或达到某种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因此,一切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手段、方式也都可以称得上是教学方法,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把握。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学效果是否达成,检验教学效果达成,主要依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自我认可,“本身”操作经验是否有所积累、提升。当然“教学方法”在这之间起了纽带作用。然而,体育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会让教学方法得到有效运用呢?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取决于学习主体
  1.学习后能够“自我实现”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主体——主体”的“双主体”关系,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无限接近,或者说主体间性的克服,才是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1]。换句话讲,教师如果想让每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必须根据学生“身体”已有的条件,达成“设定”目标,如果目标远超身体承受的范围,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较难产生“自我实现”感,主体地位也无从谈起。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经验”,设置出与之相符的既定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可,教学才会变得有意义。
  话题研讨所呈现的案例中,教师设计球拍击球为3个层次,依次为:2次反弹球、1次反弹球、直接击球,并依次設置分值为1分、2分、3分。此设计一方面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击球类别;另一方面,可让每名学生在击2次、1次、零次反弹球的学习中逐渐过渡,在过渡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实现自我。此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操作经验,有选择性地做出“击球选择”。操作经验不足的学生,可选择击反弹球3次、2次、1次;有足够操作经验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直接击打来球。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选择与自身“固有经验”相匹配的参与形式,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提升新的操作经验,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产生“自我实现”。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教师只是规定学生直接击打来球,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一节课下来都不能完成目标,那么这一节课对他来说,自然谈不上“自我实现”。类似的设计也有许多,如,篮球投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距离、不同篮筐高度的投篮。再如,短跑的教学比赛中,可根据学生的速度快慢,给学生设置梯形的起跑线,让速度越快的学生距起跑线越远,等等,都是从学生“自我实现”的角度予以考虑。但是本次案例,用气球代替羽毛球,并允许学生击打落地反弹来球,设计新颖巧妙。
  2.建立真正的“身体感知”
  知识一般是抽象性的存在,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的首要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被学生直接感知的存在。教师可针对知识点,设计多个方法,让学生体验、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点[2]。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有关“动作”的教学,让学生产生真正的“身体感知”较为重要。虽然动作示范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给学生最为直观的动作认识,产生主观的动作概念,但这容易忽视学生主体的客观体验,至于自己“本身”的感觉是什么,如何才能够做到动作标准,自己“身体”却没有给予自己“经验”。如,在垒球投掷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完整示范出蹬地—转身—挥臂动作后,学生也能够模仿出完整的动作,但是所做出动作的效果并不佳。这时,如果教师加入抗阻力练习,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效果会提升。如,2名学生1组,1名学生作为练习者进行练习,另1名学生作为辅助者,在练习者背后手臂牵扯、蹬转牵拉弹性带等,使练习者真正地感受蹬地—转体—挥臂的发力顺序,让“身体”真真实实感受到自己所做出的动作。
  二、取决于教学内容
  1.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进行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对这项动作技能进行深入的解读,只有这样,才会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展开有效教学。对于“球拍击球”动作的教学切入点,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如,“球拍击球”是“动作”本身,“球拍击球”是“对球的空间把握”,等等。持第一种观点的教师,一般从无球教学开始,待学生的“击球动作”形成自动化后,进而结合有球教学,让学生的动作力求达到标准。持第二种观点的教师,则从还原运动本身的特点出发,从“球、拍结合”角度出发,先让学生“尝试性击球”,建立运动空间,然后辅以动作教学补充,达成运动体验。从“专业性”角度、学生专项性训练角度思考,笔者认为理应以第一种观点展开教学。如从“体育教学”角度思考,笔者则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第二种教学思维,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
  再以“排球扣球”教学为例。一般的教学顺序为围绕击球手型、连贯动作为切入点展开,接着进行原地扣球动作的教学,再进行助跑起跳扣球的教学,最后运用教学比赛。这种思维的教学,较容易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中学生兴趣不高。二是平时习得扣球技术动作,运用于教学比赛时效果并不好。而笔者在一次教学实验中,以“空中击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尝试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空中击球”,然后围绕“如何让球落到一定区域”“如何让球更有威胁地进入此区域”辅以手型、连贯挥臂动作的教学,最后开展多人配合、技术组合的教学比赛进行教学,单元计划比例控制在2∶1∶3。虽然最后技术动作并没有达到“标准”程度,却也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每名教师都应该充分解读教材,合理把握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中提升教学效果。
  2.把握好运动项目的“灵魂”
  每一项运动,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趣味,这是与其他运动不同的显性特征,也是运动本身所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好该运动的特有属性,开展教学。
  以羽毛球运动为例,羽毛球运动的魅力在于“人与人”隔网的博弈,虽然它与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类似,但由于器械的不同,对抗激烈程度、参与的适用范围等都有所不同。而在羽毛球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专一地致力于动作的学习,致力于如何将球击打至指定区域,让学生进行单个动作的反复练习,而不是“人与人博弈”的形式展开,相信很快大家就失去了对羽毛球的兴趣。   再以排球“扣球”动作为例,按照先教扣球动作手型,然后再助跑起跳,最后再教击打来球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学的效果暂且不讨论,仅讨论一下这3个环节的顺序安排上。“击打球”是扣球的核心动作,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收获成功感最具有体现性的环节,然而让学生经历了2个环节的学习后,再进行核心的动作学习,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的期望相信早已有所下降。
  如围绕跳起击打球展开动作教学。首先让学生跳起触摸球,让学生根据球的高低选择起跳的时机,建立好人与球的空间感。然后将击打球动作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击打球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击球手型,最后强化扣球动作,完成单元教学。以这种思路展开教学,从“运动特性”抓住了动作的本质,由内向外逐层展开教学,由动作体验发展为习得动作,在收获成功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乐趣。
  三、取決于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突破不仅仅表现在对教学的设计上,有时在一个小环节,甚至是教学器材上进行思维突破,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操作性动作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主体的感知能力往往较欠缺,感知后做出的反应较难到位。而这时,如果教师开发出一定的辅助器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话题研讨所呈现的案例中,“用球拍击球”的动作教学的第一课,教师为了能够让水平二学生能根据球的运行速度、高度、方向判断出球的落点位置、速度、轨迹、弹起角度,以“气球”为器材展开了教学。笔者认为这就是一个较大的突破,一是气球相比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落点的位置、速度、轨迹、弹起角度,更容易让人把握,二是对于水平二阶段的学生的第一节课,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对球落点的位置、速度、轨迹、弹起的角度做出判断,进而做出正确的挥拍动作。所以说,在新授课选取气球作为替代器材,对于授课对象来说正是恰到好处。
  谈及“气球”,同样可将其运用于小学低段的排球教学中。排球技术的教学,相比较篮球、足球,难度系数更大一些,导致学习中间断性比较多,让学生获得的成功体验感较低,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如果在排球教学的初始阶段,用气球替代排球展开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球做出反应,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动作的习得;另一方面不至于让学生在练习时心生挫败感,而是形成兴趣。在一次市级体育教研课中,笔者就有幸看到一位教师在水平一“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用装有少许沙子的气球代替了排球,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在场所有观摩教师的好评。后来与这位教师交谈得知,她在进行这种尝试时也做了很多次试验。之前采用气球,气球太轻,在空中停留时间太长,严重影响练习的密度。之后在气球中装黄豆,结果气球在空中左右摇摆不定,最后才选择采用沙子装于其中。所以说,当教师不断钻研,深入学习,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并实践于教学之中,有时收获的并不只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比这更多的是收获了教学效果,甚至促进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教学方法是否得到有效运用,取决于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自我实现,在于教师是否在教学中有效“主导”。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对运动有所热爱、技能得以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才会在教学中产生、运用,在学生身上生成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喜和,邱谦.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关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2(4):100-104.
  [2]孙喜和,陈昌福.课时计划中的知识点与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20(2):62-63.
其他文献
秋天到了,街上的树叶变成了黄色。出租车司机松井看到一个年轻男人站在林道桥上招手,就停车了。  “请问到什么地方去?”  “请照我说的开。”  咔,松井竖起计时器,驾着天蓝色的车子跑起来。  “过了那个邮筒往左转。”  “接下来,右。”  “再往左。”  “过了烟店往左。过了花店往右。”  照乘客说的,松井一会儿往左转,一会儿往右转,渐渐地,连自己都不知道开到什么地方了。  前面出现了一条细细的小路
在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尝试小学、初中、高中乒乓球专项课一体化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索,将“学、练、赛、用”合理地安排到每个学段中,为学生学习、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设计理念  中小学乒乓球专项课一体化单元教学模式,注重小学、初中、高中乒乓球教学一体化。不仅能够实现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对接,还能为学生乒乓球的综合能力发展创造条件。其基本理
模拟上课作为一种通用教研手段,从最开始的“试课”到后来的“试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30年的应用历史。模拟上课是指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模拟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由于模拟上课具有突出的教学实践性和典型的学理预设性,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师评职评优和各级各类教研交流活动中。模拟上课根据活动目的可分为研究性模拟上课、评价性模拟上课和评比
2019年3月2日—12日,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约600所高校超过3000名选手参加了第29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共派出84名运动员参加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球等8个大项、37个小项的比赛。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冬会开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发来祝贺视频,希望参加大冬会的运动员们能够在这里尽情展示自己。大冬会举办期间的3月5日—7日,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举办了第29届大冬会国
实施精准帮扶,可采用“双分”“双扶”“双评”策略,通过“A生”帮扶“B生”和“C生”、“B生”帮扶“C生”,来达到不同能力水平层次学生都能“吃饱”的目的。“A生”即能力较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B生”即能力一般、能主动参与的学生;“C生”即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的学生。  一、双分:“ 近似分”与“差异分”,打造团队促合作  “双分”,即根据学生能力及项目特征的近似分组和差异分组。在实施“双分”帮
“叫停”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暂时停止学生学练的教学行为。“叫停”后及时进行指导、教育、展评、总结、警示等,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一、德育渗透“叫停”  体育除了育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注重育人。当教学中教师发现德育的良机,要抓住时机“叫停”,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引起学生共鸣。如:比赛中,没有遵守比赛规则和要求而取胜,教师“叫停”,指出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现,取消所得名次,进行规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多项改革措施。《意见》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完善青少年體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等等。国家层面《意见》的出台,将会破
初冬时节,沐着暖暖冬阳,为进一步办好本刊“一线话题”栏目的“阳光操场”板块,为全国各校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栏目调研采访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在合肥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以下简称:大课间)的专题调研。一路走来,调研组感受到了该区浓厚的大课间文化氛围,更感受到大课间在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调研过程中,随访了1位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1位省体育特级教师、9位学校校长、5位
小阳今年上一年级,他有重度听力障碍,必须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因为是先天性疾病,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都比同龄的学生要差一些。  1.初“识”印象。开学初,小阳身上的助听器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助听器一边连接耳朵,一边固定在衣服上,长长的线,像极了一个“定时炸弹”,感觉这根线随时会被某个“熊孩子”扯掉。  2.都是助听器惹的“祸”。新学期第一节体育课,我开始给学生们在走廊排队。我按
一、捋清关系,化解教学两难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视同仁表现为:没有任何歧视,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因材施教表现为: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以及技能学习能力等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一视同仁保证了学生享受平等的教学,但班级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同样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会让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