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说闲话?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为什么会说闲话?这是一种不安。不是吗?就像担心,这是内心不安的表现。为什么好管闲事,想要知道他人在做什么、说什么?说闲话的心非常肤浅,不是吗?——好奇走错了方向。提问者似乎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关注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表达什么,就会暴露他人的真相。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我们能了解他人吗?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做事方式,我们能判断他人吗?为什么这么关注他人?想打探别人的想法、感觉,对之说长道短,实际上,这种欲望不正是一种逃避吗?这不正提供了一个逃避自我的途径?这当中不是还有一种想要插手别人生活的欲望?我们自己的生活不是已经够棘手、够复杂了吗?我们还有时间去用那种丑陋、飞短流长的方式琢磨别人?我们怎么会这样?你们心里清楚,每个人都这样。实际上每个人都对他人说长道短。为什么?
  我认为,首先,我们说别人的闲话,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过程不太感兴趣。我们想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说好听点,也许是想模仿别人。我们说他人的闲话,一般都是在说别人不好,但往好里说,也许是想模仿别人。为什么我们想模仿别人?那不是完全表明了我们自身的极度空虚?想要刺激,想往外寻求刺激的心,就是穷极无聊的。换句话说,闲话就是一种刺激,也许这种刺激不太一样,但其中始终存在着寻求刺激和消遣的欲求。如果真正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就要回到自身,我们发现,那是因为我们真的非常空虚,我们是在通过谈论别人寻求外在的刺激。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说别人的闲话,那会是一次揭示自我的极好机会。不要掩饰,说什么你只是对别人好奇罢了。那表明你不安、躁动、空虚,表明你对他人缺乏真正的深度的兴趣——那种兴趣无关闲话。
  下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停止闲话。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说闲话,你将怎样停止?如果那已成习惯,一个日复一日的陋习,你要怎样戒掉它?当你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在说他人的闲话,你问了自己“我要怎样停止”吗?你一旦意识到自己在说他人的闲话,它不就自动停了下来?完全不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只有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才会有“怎样”的问题。而说他人的闲话,正表明了觉察的缺乏。下次说闲话时,你自己可以做个试验,看看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意识到自己没管住舌头时,你是怎样立即快速地停了下来。这并不需要痛下决心。唯一需要的就是去觉察,去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并看到其中的启示。不必谴责闲话或为它辩护。觉察它,你会看到自己立刻就不再继续。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比起去说别人的闲话,说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怎么做的,这重要多了。
  很多人满脑子都是闲话,全球的闲话,这完全是逃避自我,逃避我们自身的琐碎、丑陋。我们以为,通过对全球事务的表面关注,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善于处理自己的生活。显然,这一切都只是逃避自我的途径,不是吗?我们内心是那么空虚、肤浅,闲话就成了我们丰富生活的消遣,成了逃避自我的出口。我们试图用知识、仪式、闲话、集会——用无数的逃避之途,填满内心的空洞,所以逃避成了最重要的事,而不是了解“实情”。了解“实情”需要关注;了解内心的空虚、痛苦,需要极大的关注而不是逃避,但大多数人都喜欢这些逃避,因为它们比较舒服,比较愉快。还有,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己的真面目,就会觉得很难办。那成了我们要去面对的问题之一。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空虚、煎熬、痛苦,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办,怎么处理。所以我们就求助于各种逃避的途径。
  显然,我们不可以逃离,逃离是最幼稚的反应。然而,当你面对自己的真实,要怎么办?首先,可不可以不否定、不辩解,而只是与它共处,与你的真实共处?那相当不容易,因为头脑会寻求解释、谴责和识别。如果这类事情一概不做,就只是与实情共处,那就如同接纳某个东西。接纳实情是最难的;只有不逃避,才能做到这一点,而谴责或辩护都是一种逃避。因此,如果我们了解了我们为什么说闲话的整个过程,认识到了其中的荒谬、残忍和种种,那就素心面对自己的真实;然而,我们不是想摧毁它,就是想改变它。如果不这样,只是去了解它,彻底与它共处,就会发现它不再那么可怕,然后就有了转变现实的可能。
  (摘自重庆出版社《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译者:宋颜)
其他文献
心脑血管疾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相当一部分突发病症在年轻人群中,并且年轻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更为复杂,治疗更为棘手。年轻不代表就能够任性,我们需要拥有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否则稍有不慎,疾病就会不期而至。  进入神经科的第三个月我就被“赶鸭子上架”,进入急诊室了。记得到急诊室之后不久的某个夜里,我和我的心内科同学珊儿一起搭班。午夜12点左右,忙活了大半天的两个人正准备在急诊室大堂舒展下筋骨,结
期刊
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族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脚气病在东方世界,已经存在数千年了。在日本,这是一种几乎只局限于富裕阶层的罕见疾病。到了17世纪,脚气病在东京和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始流行,不再局限于富人。到1870年,脚气病已经变成日本全国范围的疾患,并在其后50年里发病率逐步上升。  直到1
期刊
跟麻醉师陈菡一起吃饭,我俩点好菜下单,陈菡这才松口气:“我都急死了!今天最后一台手术差点下不来!”  陈菡在手术室,啥惊心动魄没见过,遇上什么幺蛾子居然让她乱了方寸?  其实也就是一例常见的脊柱手术,病人是一位年届八十的老太太,手术顺顺利利,可是最后缝皮时,血压不升反降。  术中低血压是大忌。手术结束,如果血压还升不上来,首先怀疑出血。但台上外科医生反复检查,没发现出血灶。  陈菡轮番用上各种升压
期刊
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之妻,她回忆了事故发生之后,她奋不顾身坚持陪伴遭受辐射的爱人直到生命终点的往事。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说死亡还是说爱情?或者这是一码事,应该说什么呢?  我们结婚时间不长,就住在他服役的消防队宿舍,住在2层。那里还住着3个新婚之家,大家共用一个厨房。一层停放着消防车,红色的消防车。这是他的工作。我对他了如指掌:他在哪里,他情
期刊
左芷津,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2000年至2003年被派驻法国里昂国际刑警组织秘书处。  向各成员国发布国际通报,是国际刑警组织总秘书处的重要职责之一。电影和小说中常说的“红色通缉令”,准确地说应该是“红色通报”。红色通报用于请求逮捕、羁押并递交犯罪嫌疑人,成员国接到红色通报后,如在其境内发现应予以逮捕,并递交给通报的请求国。但是红色通报也不是威力无边,能不能起作用全看这个国家买不买账,如果不认这个
期刊
曾经听过个笑话: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与一位德国人做邻居。几天后,中国人厨房里香气四溢的味道馋坏了德国人。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过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了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要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里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森然排列……最后中国人发现自己不会做菜了。  我的德国女友家的厨房就
期刊
1999年9月,我读到一篇有关古巴教育质量的报道文章。该文刊登于8月18日智利《世纪》周刊,作者是海因茨·迪特里希。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也使我想起在古巴了解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一些情况。  教育质量雄居地区榜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办公室新近完成的研究报告证实,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古巴的教育质量最高,名列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其他国家均属第三位。  拉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东北三省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有大量国企职工只给2万元人民币就买断工龄下岗了。现在如果让一个公务员退出来,要给多少钱呢?有人说给20万元都不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改革越往后拖,所付出的代价越高。因为时间拖得越久,财政的窟窿越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有贫困地区连公务员的薪水都发不出来。养这么多人需要多少钱?他们要办公楼吧?他们要坐公车吧?他们要出差吧?他们要出国吧?这都是明的,
期刊
一个车牌号,让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刘天荣寻找了7年,这是她寻找恩人的唯一线索。3月31日,刘天荣终于如愿以偿,含泪向恩人王家启道谢。  陌生人的5000元,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59岁的刘天荣,多年前和丈夫离婚后,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过活,日子过得很艰辛。  刘天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08年自己下岗后,拖欠未缴的养老保险金让她犯了难。为了筹措补缴养老金的钱,她几乎愁白了头。“一共要补缴3万多元。”刘
期刊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上街。前面走着一对夫妇,领着一个小孩子。从外表上看,他们一家人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突然,小孩子打了个喷嚏。我低声对朋友说,他们是回国探亲的华人。朋友知道我对国外的生活比较了解,可是他看不出,前面这一家人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可以让我下此结论。他礼貌地去问那对夫妇。结果我是对的。朋友忙问我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我告诉他,就凭小孩子打喷嚏。美国的小朋友打喷嚏用胳膊肘遮住鼻子,就这么简单!朋友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