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关汉卿塑造出窦娥的完美道德形象不仅仅在于揭露现实和批判社会,其自我思想在窦娥身上的流露是更值得关注的方向和角度。窦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关汉卿的内心独白,完美道德与现实的冲突实质上是关汉卿内心不同思想的激烈斗争。
【关键词】 道德悲剧;自我主体;关汉卿;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33-02
一、定性道德悲剧的原因
关于《窦娥冤》是悲剧还是喜剧,学界的争论不断。有人认为《窦娥冤》是悲剧,但有人又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角度反驳了此观点。又有人就“窦娥最终获真相大白”的角度将其定义为“悲中带喜的团圆”。诚然,这些观点各自都有支撑的理论和论证,有其自身的道理。在反复阅读《窦娥冤》之后,对其悲剧性有些许不成熟的想法,同时也将模棱两可的“道德悲剧”做一个具体的阐释。本文将从两个层次去解释《窦娥冤》的悲剧性。
(一)悲剧
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强调的是广义上的悲剧。汉典中对悲剧的定义是: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在《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一直在试图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抗周遭的一切,从未想要屈服过命运。可等待她的结局却是最终死于刑台。她的命运轨迹是十分明晰的。但窦娥的命运特殊就特殊在她的鬼魂的后续。如将其鬼魂及后续事件的发生视为窦娥的命运节点的话,那么就可以解释“悲中带喜的团圆”。但如果将窦娥死于刑台作为命运的终结点,那么很显然她是悲剧性的。就结局而言,即使最终窦娥沉冤得雪,但这丝毫不会对窦娥生命中的弱势的悲剧性的处境有丝毫的改善。从创作的本质上来说,鬼魂的设置不过是为了满足人们心中对于“圆满”的渴望。因其悲惨而设置这样一个情节以示劝慰,从正面来讲是一种慰藉,从反面来说,更显示出窦娥命运的悲剧性。当一个人无力于现世,只能从来世去寻找慰藉的时候,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情。故将鬼魂及其后续作为主人公的命运节点是不合理的。窦娥的悲剧性的结局是其不断与社会周遭不断抗争的结果。故将其定性为悲剧是合理的。
(二)道德悲剧
悲剧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命运悲剧、家庭悲剧或是英雄悲剧。将《窦娥冤》定性为道德悲剧并非是因为它只能从这一角度上解读,而是因为它的突出矛盾在我的眼中被归纳到道德层面。对《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对窦娥的人物形象在大方向上都是统一的。整部作品中窦娥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善良、安分守己、孝顺的古代妇女形象。从道德层面上而言,可以说窦娥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在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忠于丈夫还是孝顺婆婆,窦娥都已经做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在丈夫死后她誓死不从张驴儿,对待婆婆她一直十分尽心尽力,在看到婆婆挨打的时候冲上去承担“莫须有”的罪名。这些举动足以能够将窦娥完美的道德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可窦娥的命运结局是什么呢?死于刑台。这就构成了整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矛盾:完美道德和社会现实的激烈冲突。明明是古人称道的“贤妻”,却为何又落得此般的一个结局?可能很多人会说《窦娥冤》中亦具有家庭悲剧性,也具有她个人命运的悲剧性,为何仅仅定性为道德悲剧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以上提及主要矛盾冲突便是完美道德和残酷现实的冲突,二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角度来考虑的,基于这两点,所以用道德悲剧去定性《窦娥冤》。
二、窦娥是另一个关汉卿
往往人们在解读《窦娥冤》的时候,总是趋向于把作者表达的中心主题阐释为“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这样阐释的思维逻辑倾向于社会历史批评方向,关注的焦点在作品折射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作品批判和控诉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关注好像永远停留在作品的“结果端”,始终在意的是整部作品达成了怎么样的效果,是批判揭露,还是赞美弘扬。但这仅仅是作品表达的一个部分,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忽略了整部作品推进的过程中折射出作者怎么样的一种内心状态或是思想状态。当关注焦点发生转移了之后,会发现对关汉卿思想的解读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了。
《窦娥冤》主要的矛盾冲突是完美道德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那么这样的矛盾设置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因为想要控诉黑暗现实所以设置了这样的矛盾?那可以仅仅将事件设定在一个普通的穷苦家庭,展现他们悲惨的一生。那为什么又这么费尽笔墨着重去刻画出窦娥这样一个完美道德的形象呢?显然这样对作者意图的揣度是不甚全面的。
窦娥所展现出来的善良、温顺、孝顺婆婆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具体体现。以及最后的窦天章都是代表着君子,代表着一种封建伦理的胜利。所以就以此来推断出关汉卿本质上是封建伦理纲常的绝对拥护者。但去认识作者思想的时候不能从一处或是几处细节、一本或是两本作品就下断言,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同时论证,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解读。在《望江亭》中谭记儿寡妇再嫁,与丈夫白士中相敬如宾生活幸福,在《救风尘》中赵盼儿勇敢仗义地救出了宋引章,展现出一个女子的独立人格。就是对宋引章这样一个女子,关公也能够心无芥蒂地设置一个圆满的结局。从这些方面看来,关汉卿本人其实并不符合前面简单推断出来的“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者”这一形象。再回到作品本身,窦娥的思想状态的不是一成不变,她不是说一味地服从服从,而是有着一个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窦娥不断地反抗之后,她终于明白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当她被押送刑台,她的姿态是不服输的,她的悲愤喷涌而出,她立下自己的三桩誓言表明了自我意志。其实这三桩誓言就是窦娥覺醒意识的具体体现。虽然她的结局仍旧是死亡,但思想已经从一个任劳任怨的“贤妻”状态变成一个拥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个人了。主人公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传达的就是作者本人思想的流露。 窦娥的完美道德与残酷现实的冲突流露出的是关汉卿内心对当时社会默认的伦理道德的一种怀疑。他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道德形象,却又把它葬送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这种创作的源泉来自他自我内心开始对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一种怀疑,他开始疑惑这样的社会秩序是否真的合理,是否真的是个人价值的最终归宿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窦娥的行为轨迹是在为关汉卿探索答案,解答疑惑。窦娥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抗时,其实是关汉卿心灵深处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深度纠结。他想要通过窦娥寻找答案,但当他发现各种现实的压迫使这样的顺从的人儿无路可逃的时候,他终于开始认识到这套秩序的不合理性,开始赋予窦娥的灵魂以新的生命。窦娥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关汉卿对这套封建秩序的部分抛却,是他在经历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寻得的一条全新的出路,是他的思想进步性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窦娥就是隐藏在心底的关汉卿,是关汉卿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对话。
三、思想进步性的成因
(一)社会背景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的思想进步性的形成与他生活在的元代这样的大环境有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元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掀起了汉化运动,但又变本加厉地压迫汉族人民。在确立统治的同时,也十分强调等级制度。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现实也更加昏暗。但在另一个方面,元代对文化的态度一贯是兼收并蓄的,对待所有的思想几乎是一视同仁的。这就为文人的思想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再者他们并不是像历代汉族统治者那样十分注重科举与推崇独尊儒术,故杂剧就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快速地发展起来。民间文化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发普及。这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个人经历
时代大背景为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对他的思想进步性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个人的经历。关汉卿出身于医户人家,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能够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医户”的身份给关汉卿提供了一个可以日常接触普通群众的机会,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关汉卿的仕途并不顺利,在1260年出任太医院尹后,不久因不得志而辞官,变得穷困潦倒。但他不得志的经历并未使他就此沉沦,他的性情豁达开朗,很快便融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去。他常常出入于各种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在他的交往对象中,有很多风尘女子。密切的相处使他真正了解了这些底层人民的心声,认识到社会黑暗下这些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他心中的那一份原本坚不可摧的封建伦理纲常从这时起便开始慢慢改变了。渐渐地,萌生出一定的“平等”意识,饱含着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这种转变便是关汉卿思想中的一大进步性了。
所以无论是从作品主体矛盾的体现还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社会道德视角下的窦娥的形象都值得深入研究思考。通过这一视角不仅能够深刻地认识窦娥,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关汉卿本身。此可谓管中窥豹也。
参考文献:
[1]廖艳萍.《窦娥冤》的几种解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22.
[2]万凤霞,王春枝.《窦娥冤》在元杂剧中的异质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6,(4):35-36.
[3]吴梦.关汉卿元杂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原因[J].戏剧之家,2018:6-8.
[4]刘楷锋.论关剧中卑微女性的人性觉醒[J].文学研究,2006,(下):71-72.
[5]王跃平.窦娥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多元解读[J].黑河学刊,2019,243(3):53-55.
[6]高建为.中西悲剧表现手法差异—— 《安提戈涅》与《窦娥冤》之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2018,(01).
作者簡介:
胡子琪,女,汉族,江苏泗阳人,现就读于湖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 道德悲剧;自我主体;关汉卿;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33-02
一、定性道德悲剧的原因
关于《窦娥冤》是悲剧还是喜剧,学界的争论不断。有人认为《窦娥冤》是悲剧,但有人又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角度反驳了此观点。又有人就“窦娥最终获真相大白”的角度将其定义为“悲中带喜的团圆”。诚然,这些观点各自都有支撑的理论和论证,有其自身的道理。在反复阅读《窦娥冤》之后,对其悲剧性有些许不成熟的想法,同时也将模棱两可的“道德悲剧”做一个具体的阐释。本文将从两个层次去解释《窦娥冤》的悲剧性。
(一)悲剧
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强调的是广义上的悲剧。汉典中对悲剧的定义是: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在《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一直在试图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抗周遭的一切,从未想要屈服过命运。可等待她的结局却是最终死于刑台。她的命运轨迹是十分明晰的。但窦娥的命运特殊就特殊在她的鬼魂的后续。如将其鬼魂及后续事件的发生视为窦娥的命运节点的话,那么就可以解释“悲中带喜的团圆”。但如果将窦娥死于刑台作为命运的终结点,那么很显然她是悲剧性的。就结局而言,即使最终窦娥沉冤得雪,但这丝毫不会对窦娥生命中的弱势的悲剧性的处境有丝毫的改善。从创作的本质上来说,鬼魂的设置不过是为了满足人们心中对于“圆满”的渴望。因其悲惨而设置这样一个情节以示劝慰,从正面来讲是一种慰藉,从反面来说,更显示出窦娥命运的悲剧性。当一个人无力于现世,只能从来世去寻找慰藉的时候,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情。故将鬼魂及其后续作为主人公的命运节点是不合理的。窦娥的悲剧性的结局是其不断与社会周遭不断抗争的结果。故将其定性为悲剧是合理的。
(二)道德悲剧
悲剧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命运悲剧、家庭悲剧或是英雄悲剧。将《窦娥冤》定性为道德悲剧并非是因为它只能从这一角度上解读,而是因为它的突出矛盾在我的眼中被归纳到道德层面。对《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对窦娥的人物形象在大方向上都是统一的。整部作品中窦娥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善良、安分守己、孝顺的古代妇女形象。从道德层面上而言,可以说窦娥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在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忠于丈夫还是孝顺婆婆,窦娥都已经做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在丈夫死后她誓死不从张驴儿,对待婆婆她一直十分尽心尽力,在看到婆婆挨打的时候冲上去承担“莫须有”的罪名。这些举动足以能够将窦娥完美的道德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可窦娥的命运结局是什么呢?死于刑台。这就构成了整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矛盾:完美道德和社会现实的激烈冲突。明明是古人称道的“贤妻”,却为何又落得此般的一个结局?可能很多人会说《窦娥冤》中亦具有家庭悲剧性,也具有她个人命运的悲剧性,为何仅仅定性为道德悲剧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以上提及主要矛盾冲突便是完美道德和残酷现实的冲突,二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角度来考虑的,基于这两点,所以用道德悲剧去定性《窦娥冤》。
二、窦娥是另一个关汉卿
往往人们在解读《窦娥冤》的时候,总是趋向于把作者表达的中心主题阐释为“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这样阐释的思维逻辑倾向于社会历史批评方向,关注的焦点在作品折射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作品批判和控诉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关注好像永远停留在作品的“结果端”,始终在意的是整部作品达成了怎么样的效果,是批判揭露,还是赞美弘扬。但这仅仅是作品表达的一个部分,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忽略了整部作品推进的过程中折射出作者怎么样的一种内心状态或是思想状态。当关注焦点发生转移了之后,会发现对关汉卿思想的解读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了。
《窦娥冤》主要的矛盾冲突是完美道德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那么这样的矛盾设置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因为想要控诉黑暗现实所以设置了这样的矛盾?那可以仅仅将事件设定在一个普通的穷苦家庭,展现他们悲惨的一生。那为什么又这么费尽笔墨着重去刻画出窦娥这样一个完美道德的形象呢?显然这样对作者意图的揣度是不甚全面的。
窦娥所展现出来的善良、温顺、孝顺婆婆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具体体现。以及最后的窦天章都是代表着君子,代表着一种封建伦理的胜利。所以就以此来推断出关汉卿本质上是封建伦理纲常的绝对拥护者。但去认识作者思想的时候不能从一处或是几处细节、一本或是两本作品就下断言,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同时论证,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解读。在《望江亭》中谭记儿寡妇再嫁,与丈夫白士中相敬如宾生活幸福,在《救风尘》中赵盼儿勇敢仗义地救出了宋引章,展现出一个女子的独立人格。就是对宋引章这样一个女子,关公也能够心无芥蒂地设置一个圆满的结局。从这些方面看来,关汉卿本人其实并不符合前面简单推断出来的“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者”这一形象。再回到作品本身,窦娥的思想状态的不是一成不变,她不是说一味地服从服从,而是有着一个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窦娥不断地反抗之后,她终于明白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当她被押送刑台,她的姿态是不服输的,她的悲愤喷涌而出,她立下自己的三桩誓言表明了自我意志。其实这三桩誓言就是窦娥覺醒意识的具体体现。虽然她的结局仍旧是死亡,但思想已经从一个任劳任怨的“贤妻”状态变成一个拥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个人了。主人公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传达的就是作者本人思想的流露。 窦娥的完美道德与残酷现实的冲突流露出的是关汉卿内心对当时社会默认的伦理道德的一种怀疑。他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道德形象,却又把它葬送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这种创作的源泉来自他自我内心开始对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一种怀疑,他开始疑惑这样的社会秩序是否真的合理,是否真的是个人价值的最终归宿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窦娥的行为轨迹是在为关汉卿探索答案,解答疑惑。窦娥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抗时,其实是关汉卿心灵深处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深度纠结。他想要通过窦娥寻找答案,但当他发现各种现实的压迫使这样的顺从的人儿无路可逃的时候,他终于开始认识到这套秩序的不合理性,开始赋予窦娥的灵魂以新的生命。窦娥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关汉卿对这套封建秩序的部分抛却,是他在经历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寻得的一条全新的出路,是他的思想进步性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窦娥就是隐藏在心底的关汉卿,是关汉卿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对话。
三、思想进步性的成因
(一)社会背景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的思想进步性的形成与他生活在的元代这样的大环境有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元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掀起了汉化运动,但又变本加厉地压迫汉族人民。在确立统治的同时,也十分强调等级制度。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现实也更加昏暗。但在另一个方面,元代对文化的态度一贯是兼收并蓄的,对待所有的思想几乎是一视同仁的。这就为文人的思想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再者他们并不是像历代汉族统治者那样十分注重科举与推崇独尊儒术,故杂剧就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快速地发展起来。民间文化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发普及。这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个人经历
时代大背景为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对他的思想进步性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个人的经历。关汉卿出身于医户人家,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能够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医户”的身份给关汉卿提供了一个可以日常接触普通群众的机会,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关汉卿的仕途并不顺利,在1260年出任太医院尹后,不久因不得志而辞官,变得穷困潦倒。但他不得志的经历并未使他就此沉沦,他的性情豁达开朗,很快便融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去。他常常出入于各种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在他的交往对象中,有很多风尘女子。密切的相处使他真正了解了这些底层人民的心声,认识到社会黑暗下这些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他心中的那一份原本坚不可摧的封建伦理纲常从这时起便开始慢慢改变了。渐渐地,萌生出一定的“平等”意识,饱含着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这种转变便是关汉卿思想中的一大进步性了。
所以无论是从作品主体矛盾的体现还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社会道德视角下的窦娥的形象都值得深入研究思考。通过这一视角不仅能够深刻地认识窦娥,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关汉卿本身。此可谓管中窥豹也。
参考文献:
[1]廖艳萍.《窦娥冤》的几种解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22.
[2]万凤霞,王春枝.《窦娥冤》在元杂剧中的异质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6,(4):35-36.
[3]吴梦.关汉卿元杂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原因[J].戏剧之家,2018:6-8.
[4]刘楷锋.论关剧中卑微女性的人性觉醒[J].文学研究,2006,(下):71-72.
[5]王跃平.窦娥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多元解读[J].黑河学刊,2019,243(3):53-55.
[6]高建为.中西悲剧表现手法差异—— 《安提戈涅》与《窦娥冤》之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2018,(01).
作者簡介:
胡子琪,女,汉族,江苏泗阳人,现就读于湖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