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走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h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六七岁,像一只快乐的小陀螺,不知疲倦地穿梭、旋转,和小伙伴们抓骨拐、丢沙包。
  一天,邻居小伙伴翠翠拿一本小人书在家门口嘚瑟,没错,就是嘚瑟。因为我们家没这种“奢侈品”,她站那儿喊我半天。小人书确实蛮具诱惑力,有图有字,展开的那页是一只搔首弄姿的猴子,一手拿个细棍棍,一手举到眉头,没个站样儿,就这一眼,它吸引到我。翠翠嚅瑟成功。我想着法儿和翠翠做交易,沙包加烟盒加毽子她都不换,十个羊骨拐也不行,我斗胆从母亲的存钱罐里拿出五分钱买了这本小人书。
  这是我接触到的人生第一本书,它叫《西游记》。
  我稀罕它,有空没空地翻,反反复复地翻。画面中唐僧师徒各具特色的动作、表情,被我用小棍在地上临摹得活灵活现。后来小人書又脏又卷又烂,无法再看,我又开始打存钱罐的主意。母亲每天忙着为八角钱运转,应该毫无觉察。我一次次“行窃”成功,换得的小人书或多或少抵消了我对未知的渴求。
  当一个人开始执着或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必定会消耗金钱与精力,这是我后来的总结。小人书使我爱上了书,每本过手的书都被糟蹋得气若游丝,我依然口渴难耐。可存钱罐里的声音日渐单薄,我不得不收手了,趁母亲还没发现这个秘密之前。
  那天,路过一个垃圾堆,看到有人在里边扒拉翻拣碎玻璃,有些好奇。那个年代,没有人家舍得浪费东西,丢弃的垃圾很难被再利用,竟然还有“漏网之鱼”。于是一个周末的大早,趁母亲出门之际,我去了离家较远的垃圾场碰运气。早起的鸟儿不少,有的已捉上虫子,突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熟悉到根本不需看脸,没等她转过身,我便仓皇逃走了。
  那个人是母亲。我的挣钱计划还没开工便“流产”了。
  当天,母亲灰头土脸地回家,顺便带给我一本二手的《少年文艺》。
  从那以后,陆续地,母亲开始往家拿一些或新或旧的《儿童文学》《故事会》等。我诧异母亲捡垃圾的事情,更诧异于母亲对书的关注,隐隐感觉,母亲似乎已经知道,少不更事的我那痴痴的想法和秘密。
  在母亲或明或暗的支持下,我的口味渐渐有些偏重,小儿科的书已无法过瘾。我开始借同学的书,或把零用钱节省下来租书看,就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琼瑶,知道了金庸,品尝了《飘》《悲惨世界》《茶花女》等外国文学大餐,我的脑海里填充了各类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学业渐渐被抛之脑后。
  一次,我把课外书包了书皮,堂而皇之地拿到课堂上,被老师识破,新账旧账一起算,老师叫来了家长。母亲有些意外,她神情黯然地跟老师说着道歉的话,把我所有不务正业的“闲书”统统没收。母亲流着泪:“不正经学习,还有什么出路?”
  我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母亲一向是支持我看书的,我不过稍显过头了些,竟惹得她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我无比慌乱。那一刻,感觉我的《西游记》,我的琼瑶,我的《茶花女》,还有未知的好多好多,它们将要飘到青春之外,离我而去了。我的学业,我以后的生计才是我此刻要面对的,我必须彻底戒掉课外书。
  霎时我泪流满面!
  我的心很快收回,并顺利考入县城高中,就读了技校。感谢母亲在我人生拐弯处一次次出现,为我遮挡弯路,也感谢在书海中邂逅的主人公和他们所演绎的故事,给了我文字的积淀,让我在学业上顺风顺水。世上没有白读的书,白流的汗,它们只是化身为力量,在某个不经意的时间空间内,跳出来拥抱你。
  我和书的缘分似乎到此结束。
  就业,成家,生孩子……忙碌的生活,快节奏的压力,浮躁的心,让我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停不下来。偶尔有闲暇,也浪费在手机里的各种时事热度上,只有在女儿缠着逛书店时,心才会有片刻的宁静。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彩色图书,脑海中不自觉会闪现母亲灰头土脸,不知从哪儿为我淘回书的情景,不禁怀念从前那个为书痴狂的我。可“她”被时光淹没在提速的运转中,好像不复存在了。
  母亲早已休息在家,时不时会打来无关紧要的电话。我知道,这是想我的讯号。每个周末,我总会挤出时间,带上女儿亲近家门。母亲记忆力有些不好,像个小孩子,一件事情得重复说,一遍又一遍。
  一个阳光晴好的下午,我照例驱车回家。院子里,母亲弓着腰,在桌子上铺开晾晒着什么,地上摆放着一只大纸箱。“妈妈,快看小人书。”跑到前面的女儿尖叫着,我诧在那儿。面前和箱子里,躺着所有“不正经”的课外书,这些或好或坏,见证我童年和少年成长的书,我们竟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了。母亲说,时间长了怕发霉,拿出来晒晒,母亲还说搬了好多次家,就这些舍不得扔。女儿缠着母亲,有关存钱罐和去捡垃圾的事,也被善忘的她云淡风轻地提溜出来。
  仿佛和逝去的时光又一次相遇,我似乎看到了那个为书充满激情、不顾一切的小姑娘,也看到了躲在背后大字不识,一直跟随的灰头土脸的母亲。我忍不住和女儿讲它们背后的故事。
  “你那么喜欢书,怎么没再见你读过?”女儿不经意地问。我的心被震痛了一下。是啊,现如今读书的条件多么轻松完美:有大把的时间,有购书的经济条件,有阅读的能力……而我却丢失了我自己,丢失了最本真的初心。我要重新开启读书的时光,和女儿一起。
  每次回家,我和女儿都会拿一本书带给母亲,一如她当初带给我一样。讲什么她未必懂,但至少让她知道,当年躲在她背后那个为书痴狂的女儿,带着她的女儿,在书的世界里,从未走远。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一只鸟在生命临近尾声时,羽翅带有飞翔的轨迹,它像一道绚美的弧线,从蓝得快化掉的天空垂落,落在那个临时的家——一只纸盒上。白纸巾软软铺好,褶皱间的蓬松饱满,似乎暂缓了因雨天而产生的凉意。这个维持了不到两小时的临时居所,在它最后飞翔的一刻,能否留下丝毫痕迹?  无从判断一只鸟所掌握记忆的数量。窗外飘起的雨,似乎不是夏天的,像从小时候的深秋来寻我。四岁开始,我偶尔被上班的父母关在家里。翻画报、吃水果和大
期刊
这个周末,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飘窗前,看云、喝茶、读书,手机早调至静音状态。  这时,放在一旁的手机,不停地发出震动声,我扭过头瞟了一眼,是陌生号码,也就没去管它。当第三遍震动时,我接听了电话,原来是老同学雪儿打来的。我有些激动,毕竟20多年没联系了。  我读初中时,我家离镇上差不多有20华里,必须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雪儿的家就住在镇上,自然不用住校,一日三餐都可以回家吃个热乎乎的饭菜。而我在校
期刊
浓雾让一切变得朦胧。山,房屋,还有人,躲进一片巨大的浓雾纱幔,不肯出来。慢慢前行,纱幔随着我脚步到达而散去,渐渐拖出一片空。这里海拔在2200米左右,深秋时节,高寒地带,早早进入了冬的模式,我紧了紧外衣,往前走。  我没有目的地走,走在这旷野。我在寻找,寻找记忆里的那个故事,那是什么样的故事,我也说不清楚。  浓雾渐渐散去,有了鸟的歌唱,那是独唱幽婉,重唱欢悦,合唱如梦幻的乐章,我陶醉在这悦耳美丽
期刊
“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嘀——嗒——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这个浸润了我们整个童年文化生活的“小喇叭”节目迄今回想起来,心中还是满溢着温馨和甜蜜。  当时,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着一个有线小喇叭,能把外面世界的很多新奇事情传到人们的耳朵里,这成为我们了解天下大事的唯一渠道,也几乎承包了男女老幼所有的文化娱乐项目。《小喇叭》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少儿广播节目就备受小朋友们的追捧和青睐,每当那熟
期刊
那年,中考落榜,回到了农村。这意味着在这块贫瘠之地,我将与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何去何从?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比任何人的心情都焦虑,她叨唠起来,要我去学一门手艺。尽管家徒四壁,甚至喝邻居喜酒的贺礼都是求人借的,哪有钱用在我拜师学技上。但母亲为了我的出路,居然悄悄去“卖血”。那天,天色已晚,母亲一踏人家门就晕倒在地,届天命之年的她为了儿子的生计而不顾自己的
期刊
程亭結婚了。  程亭结婚的时候没有通知我,我得到消息是在五年之后,她已经去了北京。  北京我并不陌生,二十年前,我和一位高中同学离开北京的那个夜晚,我们在天桥上待了很久,一人一罐啤酒,一直喝到月满西楼。后半夜的北京仍然车来人往,灯火通明。同学没有考到北京,他最终还是与心目中的圣地无缘。我又何尝不是?  后来,我被分配到西北某镇的一个小单位。单位人不多,女同事尤少,没过多久,便都混了个脸熟。程亭是大
期刊
也许因为人生滋味太清淡,人们总是在水里加上些东西,刺激味蕾,获得快感。  咖啡,茶,就这样参与到我的生活里,但我喝咖啡喝茶都不上瘾,觉得口渴了就喝白开水,觉得吃得油腻了就喝茶,觉得嘴里淡而无味就喝咖啡,生理需要大于精神需要,其实想想挺无趣的。后来是出版社约我写一本关于咖啡的书,我才翻阅图书了解咖啡的前世今生,也去了咖啡馆体验一下小资情调,拿铁、爱尔兰、卡布奇诺、意式咖啡、清咖啡,都试了口味。我最喜
期刊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诸如吃、玩、穿。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遭到突如其来的打断,或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
期刊
1988年年末,我们一家三口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新疆,迁往湖北襄阳工作。  妻子打小在岳父母身边长大,从未出过远门,这一走就远隔几千里,大家都有些难分难舍。我这个当女婿的压力山大,能做的也只是叫妻子回家住几天,让亲人们在一起再多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动身那天清晨,天上飘着雪花,地面结着冰凌,曾经缠过小脚的岳母,不顾大家的劝阻,在妻子的搀扶下,挪着碎步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上。岳父母脸上挂着笑容,看起来
期刊
幼时,我住在江汉平原网市镇预备堤小墩台。村里的桃树大多都很矮、很小,结出满树的桃子亦很小,但我们的胡妃奶奶在自家屋边种有一棵很大的桃树。每到春天,枝丫间开满了红红白白的花朵,还有一些半开的可爱花骨朵儿。从远处看,绚烂如同少女的红颜。  胡妃奶奶说,这棵桃树苗是她在一堆瓦砾中发现的。似乎是因为有人吃了桃子,将桃核随手一扔,到了春天,它便发芽了,小小的植株歪歪扭扭地伸出瓦砾堆,在瓦砾狭小的缝隙中顽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