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做好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学生角色的优化、教学重心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化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要长期不断进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各方面的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引言
初三化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在化学学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总不尽如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学生总是沿着教师铺设好的道路学习化学,学生围绕教师转,其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表现在化学学习上课堂听得多、记得多,题目做得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空间狭窄,方式单一。
新的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要做到這些,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二、学生角色的优化
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要再认为讲得越多越好,这样只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把学生的角色优化为是可燃的“火把”,而不是只用来接受的“容器”。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告诉学生是这样,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的激情没有被点燃,其效果自然事倍功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从认识问题的具体背景开始,去经历理解与表达问题的过程,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尊重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感知、理解、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兴趣、不同认知能力、经验不同的学生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课堂学习成为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过程,从而让课堂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充满智慧,学生充满激情。
如在引入微粒可分的教学过程中,我用了炭作为实例,大块的炭可以燃烧;大块的炭分成小块炭也可以燃烧;磨成炭粉仍可以燃烧,这说明了什么?显然告诉学生某一物质分到最后的粒子还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接着提出:这种粒子消失了吗?能体现物理性质吗?……这样,看似抽象的知识,由于贴近日常生活而使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增强。
三、教学重心的优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注重知识的给予,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应将教学重心优化为在启发、点拨、帮助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给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尽可能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以及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
如何启发、点拨学生,我想不外乎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第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使用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去探索问题,寻求目标,用自己的潜能去突破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一般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是传播知识、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工具。教师应注重自己语言修养,力求简练、生动形象、通俗直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讲课时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在配以适当的手势、温情的眼神,就能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第二,我们还应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知识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感情色彩来感染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目光不要漏过任何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关怀、爱护及期待他们成长的信心。如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一些化学演示实验,尽可能地把一些平时经常沉默的孩子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给他们适当的表扬,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尽可能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中最需优化的一个方面。
我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做到:①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自动手,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探索、创新的动机更强烈。②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需要时间长。我就先提出问题,做适当的引导,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积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③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设计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抓住学生认知规律,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深,也不能过于简单,要难易适中,使学生精神集中,注意力集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对于学生错误答案,不要急于表态,更不能训斥,教师要慢慢引导,用恳切的语调鼓励并给予评价,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例如:在做浓氨水使酚酞变红实验中,在一密封透明容器中放两个小烧杯,其中A烧杯装入10ml浓氨水,B烧杯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结论?通过演示实验可观察到滴有酚酞试液的B烧杯中溶液变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变红呢?让学生思考。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假设:①B烧杯内酚酞要过一会才变红色,与A中浓氨水无关。②A烧杯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微粒慢慢溶解到B烧杯中,使B烧杯溶液变红。
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①在洁净的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并罩住观察现象。②另取两烧杯,一只溶液与B相同,另一只装蒸馏水罩住观察现象。③小心闻A中浓氨水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④把烧杯A中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在通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①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A中浓氨水有肉眼看不见微粒逸出进入B中,使溶液变红。③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总是不断运动。④氨水显碱性。在整个过程中可让学生积极参加,充分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对化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求我们教师长期不断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各方面的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使其化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黄 诚.浅议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J].考试周刊,2009(9).
一、引言
初三化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在化学学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总不尽如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学生总是沿着教师铺设好的道路学习化学,学生围绕教师转,其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表现在化学学习上课堂听得多、记得多,题目做得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空间狭窄,方式单一。
新的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要做到這些,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二、学生角色的优化
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要再认为讲得越多越好,这样只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把学生的角色优化为是可燃的“火把”,而不是只用来接受的“容器”。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告诉学生是这样,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的激情没有被点燃,其效果自然事倍功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从认识问题的具体背景开始,去经历理解与表达问题的过程,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尊重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感知、理解、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兴趣、不同认知能力、经验不同的学生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课堂学习成为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过程,从而让课堂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充满智慧,学生充满激情。
如在引入微粒可分的教学过程中,我用了炭作为实例,大块的炭可以燃烧;大块的炭分成小块炭也可以燃烧;磨成炭粉仍可以燃烧,这说明了什么?显然告诉学生某一物质分到最后的粒子还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接着提出:这种粒子消失了吗?能体现物理性质吗?……这样,看似抽象的知识,由于贴近日常生活而使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增强。
三、教学重心的优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注重知识的给予,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应将教学重心优化为在启发、点拨、帮助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给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尽可能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以及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
如何启发、点拨学生,我想不外乎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第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使用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去探索问题,寻求目标,用自己的潜能去突破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一般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是传播知识、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工具。教师应注重自己语言修养,力求简练、生动形象、通俗直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讲课时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在配以适当的手势、温情的眼神,就能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第二,我们还应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知识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感情色彩来感染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目光不要漏过任何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关怀、爱护及期待他们成长的信心。如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一些化学演示实验,尽可能地把一些平时经常沉默的孩子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给他们适当的表扬,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尽可能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中最需优化的一个方面。
我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做到:①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自动手,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探索、创新的动机更强烈。②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需要时间长。我就先提出问题,做适当的引导,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积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③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设计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抓住学生认知规律,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深,也不能过于简单,要难易适中,使学生精神集中,注意力集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对于学生错误答案,不要急于表态,更不能训斥,教师要慢慢引导,用恳切的语调鼓励并给予评价,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例如:在做浓氨水使酚酞变红实验中,在一密封透明容器中放两个小烧杯,其中A烧杯装入10ml浓氨水,B烧杯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结论?通过演示实验可观察到滴有酚酞试液的B烧杯中溶液变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变红呢?让学生思考。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假设:①B烧杯内酚酞要过一会才变红色,与A中浓氨水无关。②A烧杯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微粒慢慢溶解到B烧杯中,使B烧杯溶液变红。
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①在洁净的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并罩住观察现象。②另取两烧杯,一只溶液与B相同,另一只装蒸馏水罩住观察现象。③小心闻A中浓氨水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④把烧杯A中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在通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①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A中浓氨水有肉眼看不见微粒逸出进入B中,使溶液变红。③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总是不断运动。④氨水显碱性。在整个过程中可让学生积极参加,充分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对化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求我们教师长期不断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各方面的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使其化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黄 诚.浅议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J].考试周刊,2009(9).